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惕,漢語一級字 [9]  ,讀作惕(tì),本義指害怕,放心不下。 [1-4]  [8]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字    碼
U+60D5
五    筆
njqr
倉    頡
paph
鄭    碼
ukr
筆    順
44225113533
字    級
一級
平水韻
入聲十二錫 [5] 
注    音
ㄊㄧˋ
總筆畫
11
部外筆畫
8
四角碼
96027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惕tì
⒈ 戒懼,小心謹慎:警惕。惕懼。惕惕。惕厲(心懷戒懼。亦作“惕礪”)。
⒉ 疾速:“一日惕,一日留”。 [8] 
基本詞義
◎ 惕 tì
〈動〉 [8] 
(1) (形聲。從心,易聲。本義:害怕,放心不下)
(2) 同本義 [be on the alert against]
惕,懼也。——《玉篇》
惕,敬也。——《説文》
夕惕若厲。——《易·乾》。鄭注:“懼也。”
豈不使諸侯之心惕惕焉。——《國語·楚語》。注:“懼也。”
無日不惕,豈敢忘職?——《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風五十九首》
愧惕慚懼。——唐· 李朝威《柳毅傳》
(3) 又如:惕息(憂心戒懼,不敢喘息。形容恐懼到了極點);惕惕(憂心戒懼;憂勞);惕 慮(戒慎謀慮);惕心(心有所懼)
(4) 憂傷 [distress;sad]
血去惕出。——《易·小畜》。虞注:“憂也。”
抱拙終身,以死誰惕。——柳宗元《乞巧文》
(5) 又如:惕然(憂慮的樣子);惕想(憂思) [8] 
詞性變化
◎ 惕 Tì
〈名〉
[6] 

古籍釋義

〔古文〕惖《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歷切,音剔。《説文》敬也。從心易聲。
怵惕也。憂也,懼也。
爾雅·釋訓》惕惕,愛也。郭注詩云,心焉惕惕。韓詩以為悦人,故言愛也。
疾也。《吳語》一曰惕。《注》疾也。疾速之疾。
《説文》或作悐。《前漢·王商傳》無惕悐憂。《集韻》亦作𢡕𢞫。
葉汀藥切,音託。《揚子·太玄經》心惕惕,足金舄,不志溝壑,舄音削。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