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悲憤詩

(蔡文姬創作五言古體詩)

鎖定
《悲憤詩》,是東漢末年文學家蔡文姬創作的一首五言古體詩。該詩敍寫個人的不幸遭遇和慘痛經歷,真實地再現了漢末動亂的社會面貌和廣大人民的悲慘遭遇。全詩108句,共計540字,字字血,句句淚,詩人的悲憤有典型性,具有史詩的規模和悲劇氣氛,富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強烈的時代色彩。該詩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長篇五言敍事詩。 [1] 
作品名稱
悲憤詩
作    者
蔡琰
創作年代
東漢末年
出    處
《後漢書·列女傳·董汜妻傳》 [2]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悲憤詩作品原文

悲憤詩
漢季失權柄1,董卓亂天常2
志欲圖篡弒3,先害諸賢良4
逼迫遷舊邦5,擁主以自強6
海內興義師7,欲共討不祥8
卓眾來東下9,金甲耀日光10
平土人脆弱11,來兵皆胡羌12
獵野圍城邑13,所向悉破亡14
斬截無孑遺15,屍骸相撐拒16
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長驅西入關17,迥路險且阻18
還顧邈冥冥19,肝脾為爛腐。
所略有萬計20,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21,欲言不敢語22
失意幾微間23,輒言斃降虜24
要當以亭刃25,我曹不活汝26
豈復惜性命27,不堪其詈罵28
或便加棰杖29,毒痛參並下30
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
彼蒼者何辜31,乃遭此厄禍32
邊荒與華異33,人俗少義理34
處所多霜雪35,胡風春夏起36
翩翩吹我衣37,肅肅入我耳38
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
有客從外來39,聞之常歡喜。
迎問其消息,輒復非鄉里。
邂逅徼時願40,骨肉來迎己。
己得自解免41,當復棄兒子42
天屬綴人心43,念別無會期44
存亡永乖隔45,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46
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47,今何更不慈48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49
見此崩五內50,恍惚生狂痴51
號泣手撫摩,當發覆回疑。
兼有同時輩52,相送告離別。
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53
馬為立踟躕54,車為不轉轍55
觀者皆歔欷56,行路亦嗚咽57
去去割情戀58,遄征日遐邁59
悠悠三千里60,何時復交會61
念我出腹子62,胸臆為摧敗63
既至家人盡64,又復無中外。
城廓為山林65,庭宇生荊艾66
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67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
煢煢對孤景68,怛吒糜肝肺69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
奄若壽命盡70,旁人相寬大71
為復強視息72,雖生何聊賴73
託命於新人74,竭心自勖勵75
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
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1] 

悲憤詩註釋譯文

悲憤詩詞句註釋

1.漢季:漢末。權柄:指漢王朝的統治權力。
2.董卓:字仲穎,隴西郡臨洮縣(今甘肅岷縣)人,東漢末年獻帝時軍閥、權臣。亂天常:猶言悖天理,指董卓廢殺漢少帝、毒死何太后,違背天理。天常,天之常道、天理。
3.篡(cuàn)弒(shì):言殺君奪位。董卓於中平六年(189年)廢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次年殺弘農王。
4.諸賢良:指被董卓殺害的丁原、周珌、任瓊、袁隗等賢臣。
5.舊邦:指長安。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焚燒洛陽,強迫君臣百姓西遷長安。
6.擁主以自強:挾持皇帝加強自已的權勢。
7.興義師:指起兵討董卓。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州郡皆起兵討董,以袁紹為盟主。
8.不祥:不善,指董卓。
9.卓眾:指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所帶的軍隊。初平三年(192)李、郭等出兵關東,大掠陳留、潁川諸縣。蔡文姬於此時被擄。
10.金甲耀日光:指兵器、鎧甲反射着日光,形容董卓軍隊人馬眾多。
11.平土:平原。指關東陳留、潁川一帶。
12.胡羌:指董卓軍中的羌胡。董卓所部本多羌、氏族人,李傕軍中雜有羌胡。
13.獵野:郊野打獵。這裏指李、郭軍或包圍城市,或劫掠農村。
14.悉破亡:都弄得家破人亡。
15.斬截無孑(jié)遺:屠殺得一個不留。截,斬斷。孑,單獨。
16.屍骸相撐拒:屍體眾多堆積雜亂。相撐拒,互相支撐。
17.西入關:指入函谷關。卓眾本從關內東下,大掠後還入關。
18.迥(jiǒng)路:遙遠的路。
19.“還顧”以下二句:回頭看故鄉,遙遠迷茫,悲傷得心都要碎了。邈冥冥,邈遠迷茫的樣子。
20.“所略”以下二句:被擄掠的人成千上萬,卻不准他們聚集在一起。略,同“掠”。
21.骨肉俱:親人一起(被俘)。
22.欲言不敢語:想講什麼也不敢交談。
23.失意:不合心意。幾微:稍微。
24.輒言:動不動就説。斃降虜:猶言“死囚”。斃,詈罵之詞。
25.要當:應當。亭刃:猶言加刃,殺害的意思。亭,通“停”。
26.我曹:猶我輩,兵士自稱。
27.豈復:一作“豈敢”。
28.詈(lì)罵:惡言辱罵。
29.棰杖:打人的棍棒。
30.參:兼。這句是説毒恨和痛苦交併。
31.彼蒼者:指天。這句是呼天而問,問這些被難者犯了什麼罪。辜,罪孽。
32.厄:困苦。
33.邊荒:邊遠之地,指南匈奴,其地在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附近)。蔡文姬如何入南匈奴人之手,詩中略而不敍,史傳也不曾明載。《後漢書》本傳只言其時在興平二年(195)。是年十一月李傕、郭汜等軍為南匈奴左賢王所破,疑蔡文姬就在這次戰爭中由李、郭軍轉入南匈奴軍。華:指中原漢人。
34.俗:粗鄙。少義理:言其地風俗野蠻。這句隱括自己被蹂躪被侮辱的種種遭遇。
35.處所:所居住的地方。
36.胡風:朔風。
37.翩翩:風吹衣飄的樣子。
38.肅肅:風聲。
39.“有客”以下四句:言有時中原有人來此地,自己聽説就非常高興,然而迎上去一打聽,發現來者並非自己同鄉,自然也就無從得知家鄉情況。迎問,迎上前去打聽。其,代指故鄉親友。
40.“邂逅”以下二句:指曹操遣使者接蔡文姬回鄉。曹丕《蔡伯喈女賦序》:“家公與蔡伯喈有管、鮑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擇玄璧於匈奴,贖其女還。”所説即此事。邂(xiè)逅(hòu),意外地相遇。徼(jiǎo),同“僥”,僥倖。時願,指詩人歸鄉的心願。骨肉,猶言親人,指曹操派來的使臣。詩人苦念故鄉,見使者來迎,如見親人,所以稱之為骨肉。或謂曹操遣使贖蔡琰或許假託其親屬的名義,所以詩中説“骨肉來迎”。
41.解免:指脱離被俘者的屈辱生活。
42.當復:又得要。棄兒子:舍下在匈奴時生的兩個兒子。
43.天屬綴(zhuì)人心:母子心連心。天屬,天然的親屬,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綴,聯繫。
44.會期:相會之日。
45.存亡永乖隔:猶言生死永別,無緣再見。乖隔,隔離。
46.欲何之:想到哪兒去。之,往,到。
47.仁惻(cè):仁慈。
48.更不慈:變得不慈愛。
49.顧思:思念。思,語助詞。
50.五內:五臟。
51.恍(huǎng)惚(hū):精神迷糊。狂痴:神志不清。
52.同時輩:指同時被虜的人。
53.哀叫聲摧裂:哀叫聲使人聽了心肝也會碎裂。
54.踟(chí)躕(chú):徘徊不前。
55.轉轍:車輪轉動。
56.歔(xū)欷(xī):悲泣抽噎聲。
57.行路亦嗚咽(yè):過路的行人也低聲哭泣。
58.去去:快走快走,催人速去之詞。情戀:母子眷戀不捨。
59.遄(chuán)徵:疾行。日遐邁:一天一天地走遠了。
60.悠悠:長遠。
61.交會:相會。
62.出腹子:親生子。
63.摧敗:毀壞。
64.“既至”以下二句:到家後才知道家屬已死盡,又無中表近親。中外,猶中表,“中”指舅父的子女,為內兄弟,“外”指姑母的子女,為外兄弟。
65.城郭:猶言城內城外。郭,外城。
66.荊艾:荊棘、艾蒿,泛指雜草。
67.從(zòng):同“縱”,豎,直。莫:沒有。覆蓋:猶言掩埋(屍體)。
68.煢(qióng)煢:孤獨的樣子。景(yǐng):同“影”。
69.怛(dá)吒(zhà):驚痛而發聲。糜(mí):爛,碎。
70.奄(yǎn):氣息微弱的樣子。
71.相寬大:互相勸説寬慰。
72.視息:生存。息,呼吸。這句是説又勉強活下去。
73.何聊賴:言無聊賴,就是無依靠,無樂趣。
74.新人:指詩人重嫁的丈夫董祀
75.竭心:努力。勖(xù):勉勵。 [1]  [2] 

悲憤詩白話譯文

在漢朝末年,王朝權力漸漸失控,奸臣董卓趁機亂了朝政綱常。
董卓的目標就是謀朝篡位,他先是陷害忠良。
後來又逼迫聖上遷都長安,表面上,他擁護年幼的聖上,實際上,卻是挾持聖上,擴張自己的權勢。
眾多諸侯結成聯盟,共同討伐奸臣董卓。
董卓的部下率兵出了函谷關,軍士們身上的盔甲,在陽光下閃着金光。
中原的民眾戰鬥力不強,根本無法抵擋性情剽悍的北方部族。
進犯的亂兵,毀壞了郊野的農田,踏破了堅固的城池,他們每到處,便有百姓家破人亡。
他們的刀下,不曾留過一個活口,那些死去的人,屍體骸骨相互交叉。
無辜的男子,被這些亂兵砍了頭,那頭顱就掛在戰馬上。可憐的婦女,被亂兵劫掠,捆綁在馬車後面。
驅馬向西前進的路上,漫長又顛簸,這遙遠險峻的道路上,真是阻礙重重。
這些被劫掠的人,回頭望着來時的路,但是眼前黑茫茫的一片,由於日夜顛簸,五臟六腑幾乎如同爛泥一般。
被劫掠的人,有數以萬計,但是人們並不被允許聚集在一起居住。
如果有人碰巧遇到了自己的骨肉至親,哪怕心裏有千言萬語,也斷不敢説上一句話。
這些胡羌兵士,只要有一點不滿意,就會對劫掠來的人惡言辱罵。
説“殺死你們這些俘虜根本不需要客氣,反正現在刀刃正空閒,我們才不想留你們的賤命。”
對於被劫掠的人來説,性命並不值得顧惜,最是無法忍受的,便是胡羌兵士的謾罵。
這些胡羌兵士,隨手拿起棍棒,對着俘虜就是頓毒打,口中的怒罵,隨着毒打,一起發泄在俘虜身上。
白天,俘虜們號哭悲泣,被迫趕路;到了晚上,只能悲哀地坐着,不知明天的命運會是如何。
想求得一死解脱,可是想死也死不成。想着苟活於人世,可活着卻也看不到希望。
蒼天啊蒼天,我們為何要遭受這樣的罪過?
被逼着來到這蠻荒偏遠的地方,這個地方與中原完全不同,這裏的人缺少禮儀,性情非常粗鄙。
居住的地方,被霜雪長久地覆蓋,即便是在春夏季節,強勁的北風也吹個不停。
翩翩的北風,吹透了我的衣裳,蕭蕭的風聲,震得我雙耳疼痛。
每當此時,我內心對父母家鄉的懷念就會湧起,哀怨與嘆息也就無法止息。
每當聽説有遠方的客人來到這邊鄙之地,我就覺得很是欣慰,
急匆匆地上前打聽家鄉的消息,對方卻説,他並不是我的同鄉,所以對我的提問也無從説起。
慶幸的是,平時的心願終於能夠滿足,因為有親人能夠把自已接回家鄉。
雖然自己得到了解脱,能夠離開這邊遠的地方,可是不得不把親生兒子拋棄在此地。
母子心意相通,這是天性,一想到分別之後,我們母子再也沒有相逢的機會,心中便生起了掛念。
從今以後,不論是生是死,我們母子都永遠天各一方,想到這些,我便不忍心離開孩子們了。
我那年幼的兒子,走上前來,抱着我的脖子,小心翼翼地問:“母親,您打算去哪裏啊?
別人都説您要離開我們,離去之後,難道還會有相見的時候嗎?
母親您平日裏心腸慈柔,如今怎麼對我們這樣不慈愛了呢?
我們都還沒有成年,母親您為什麼不顧念我們呢?”
此情此景,真是讓我五臟六腑都崩裂了,整個人神志恍惚,如痴如狂。
我號哭着,用手撫摸着孩子們。即將出發時,我又變得猶豫不決,遲遲不肯上路。
那些與我一起被擄掠來的同伴們,她們都來送我上路與我告別。
羨慕我能夠離開這裏返回故鄉,那哀痛的哭聲,真是讓人悲慟欲絕。
拉車的馬兒似乎也感覺到了我們的悲傷,呆立在原地不走,就連那車輪,也為這別離的場景而感到悲哀,因此不再轉動。
圍觀的人們唏噓感傷,路過此地的人們也在嗚咽哭泣。
在返鄉的路上走啊走,母子親情就這樣生生割斷了,疾行的車子帶着我越走越遠。
這道路啊,漫長悠遠,離別之後,我們母子何時還能相見?
我的孩子,從我腹中生出,別離之後如何能不讓我牽腸掛肚?想到母子分別,我的心就萬分悲痛。
受盡顛簸之苦,終於回到故鄉,可我家中已經沒有活着的人了,甚至連親屬都沒有剩下。
不論是城裏還是郊外,到處都是一片荒蕪,庭院廊下,全都長滿了野草。
眼前的累累白骨,還沒有被人掩埋,那些白骨縱橫交叉,卻不知這些死去的人啊,叫什麼名字,又從哪裏來。
走出門外,聽不到人們説話走路的聲音,卻能聽到豺狼哀嚎的聲音。
我一個人孤零零地面對如此景象,不住地哭泣,哭得撕心裂肺。
登上高處眺望遠方,忽然有一種魂魄出竅的感覺。
現在覺得自已,就好比是生命走到了盡頭,旁人見我這般模樣,便紛紛來寬慰我。
我睜開眼,勉強掙扎着活下去。可是,縱然活下去,又有什麼可以期望呢?
如今,我只能把餘下的生命,交託給再嫁的夫君董祀,竭盡心力苟活下去。
自從經歷這些禍患之後,我便覺得自己淪為了鄙賤低微之人,常常擔心會被夫君鄙視、拋棄。
想想人生還能剩下多少時光,我也只能滿懷憂傷,一年年地勉強活下去。 [3] 

悲憤詩創作背景

《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傳》載:“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祀。……後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該詩即為“二章”之一。 [4] 

悲憤詩作品鑑賞

悲憤詩文學賞析

該詩可分為三大部分,前四十句是第一大部分。開頭十四句從董卓之亂寫起,是詩人蒙難的歷史背景,詩中所寫,均有史料可證。詩中概括了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這三四年的動亂歷史。“斬截無孑遺”以下八句,揭露了以董卓為首的一羣豺虎對人民所進行的野蠻屠殺和擄掠,也暗暗點出自己的遭遇。“所略有萬計”以下十六句,細述詩人在俘虜營中的生活。這些成千上萬的俘虜,賊兵不敢讓他們在一起屯聚,即使骨肉至親,也不敢説一句話,稍不留意,就會招致辱罵和毒打。俘虜們日夜號泣、悲吟,欲死不能,欲生不可。詩人滿懷悲憤,呼天而問。“彼蒼者”兩句,將途中之苦總括收住。這一大段最精妙的是寫賊兵辱罵俘虜的幾句話,口吻畢肖,刻畫了猙獰的面目和蠻橫的嘴臉。
“邊荒與華異”以下四十句為第二大部分,主要敍述在邊地思念骨肉至親的痛苦及迎歸別子時去留兩難的悲憤。“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兩句,高度概括了詩人被掠失身的屈辱生活。“處處多霜雪”以下六句,略言邊地之苦,引出“念父母”來。詩人通過對居住環境的描寫,以景襯情烘托詩人無窮盡的悲嘆,增強了酸楚的氣氛。“有客從外來”以下六句,描寫引頸望歸和急盼得到家人消息的心情。“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寫平時企望的事情意外實現。情感波瀾起伏變化萬千。“己得自解免”以下六句,念及別子又由喜轉悲。“別子”一段描寫,感情真摯,深切感人。兒子勸母親留下的幾句話,像尖刀一樣刺痛了母親的心。兒子的幾句質問,使詩人五內俱焚,神情恍惚,號泣撫子,欲行不前。在去留兩難中,突出表現了詩人複雜矛盾的心情。“兼有同時輩”以下八句,插敍同輩送別的哀痛,詩人描寫了馬不肯行,車不轉轍,連路人都感動得歔欷流淚的場面,這種襯托手法,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悲痛欲絕。
“去去割情戀”以下二十八句為第三大部分,敍述詩人歸途及到家後的遭遇。割斷情戀,別子而去,上路疾行,漸行漸遠。但戀情又怎麼能夠割捨。別後彼此天各一方,何時又才得會面。“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兩句,以念子作收,隨作一頓。“既至家人盡”以下十二句先寫到家後方知親人已經死亡殆盡,孤苦無依。接敍戰後的荒涼,城郭變為山林,庭院長滿荊棘和蔓草,白骨縱橫,荒墳累累。特別是“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兩句把戰後的荒涼,寫得陰森可怖。“登高遠眺望”兩句,又以念子暗收,與“念我出腹子”遙相呼應。“奄若壽命盡”以下四句,敍述詩人在百般煎熬之下,已失去了生活的樂趣。“託命於新人”四句,敍述重嫁董祀之後,雖用盡心力,勉勵自己好好活下去,卻又擔心顛沛流離之後,自己已成卑賤的女子,怎知不被新人所拋棄。末兩句總束全篇,是悲憤的終結。
縱觀全詩,《悲憤詩》有以下幾個藝術特色。
一是詩人善於挖掘自己的情感,將敍事與抒情緊密結合起來。該詩雖是敍事詩,但情動於詞,情事互相映襯,敍事不枯不躁,不碎不亂,詳略分明。敍事以時間先後為序,以自身遭遇為綱,言情以悲憤為主,但又有悲喜的變化,波瀾動盪起伏。在表現悲憤的情感上,多層次多方面地抒發這種情感。詩人的傷心事太多了:被掠、杖罵、受辱、念父母、別子、悲嘆親人重嫁後的憂心,詩中可數者足有七八種之多,而使她最傷心的,也是描寫最多的就是別子。詩人為突出這一點,用迴環往復的手法,前後有三四次念子的描寫,從這些裏可以感受到詩人強烈、集中、突出的悲憤。這種悲憤映襯出一顆偉大母親的心,詩人在這一方面挖掘最深也最為感人。
二是這首詩的描寫感受真實。由於詩人敍寫的是親身經歷,所以詩人被掠的俘虜生活和別子進退兩難的複雜心情都寫得真實感人。
三是這首詩的語言淳樸,具有明白曉暢的特點。由於它情真、情深,所以質由中出,不假雕飾,自然成文。詩中人物語言極富個性生化。如賊兵罵俘虜的惡言惡語,逼真傳神,形象突出。而別子時其子的幾句話更惟妙惟肖,酷似兒童語氣,孩子的天真,幼稚和對母親的依戀之情,躍然紙上。
總之,這首詩激昂酸楚,在建安詩中別具一格,融漢樂府的敍事和文人抒情於一爐,情真意切,有深遠的影響。 [5] 

悲憤詩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文學家賀貽孫《詩筏》:“敍事長篇動人處,全在點綴生活,如一本雜劇,插科打諢,皆在淨醜。....文姬《悲憤》篇,苦處在胡兒抱頸數語,與同時相送相慕者一番牽別,令人慾泣。……後人極力摹擬,非無佳境,然一概直敍,全乏波瀾。如古本《琵琶記》,有詞曲,無關目,有生旦,乏淨醜,對之但覺悶悶耳。” [4] 
清初詩人、詩論家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悲憤詩》首章筆調古宕,情態生動,甚類廬江小吏詩。彼所多在藻採細璅,此所多在沉痛慘怛,皆絕構也。” [6] 
清代詩人、學者沈德潛《古詩源》(卷三):“段落分明,而滅去脱卸轉接痕跡,若斷若續,不碎不亂,少陵《奉先詠懷》《北征》等作,往往擬之。”“激昂酸楚,讀去如驚蓬坐振,沙礫自飛,在東漢人中,力量最大。”“使人忘其失節,而只覺可憐,由情真,亦由情深也。” [6] 
清代文學家張玉谷《古詩賞析》(卷六):“漢五古如蘇、李、《十九首》,多用興比,言簡意含,固是正宗。而長篇敍事言情,局陳恢張,波瀾層疊。若文姬此作,實能以真氣自開户牖,為後來杜老《詠懷》《北征》諸鉅製之所祖,學詩者正不可以偏廢也。” [6] 
清代詩人、畫家厲志《白華山人詩説》: “文姬婦人,魏武英雄,兩人作詩,如出一手。至《薤露》與《悲憤》並觀,尤不可辨,真乃怪事。” [4] 
近代文學家吳闓生《古今詩範》:“吾以謂(《悲憤詩》)決非偽者,因其為文姬肺腑中言,非他人所能代也。” [6] 

悲憤詩後世影響

2022年8月,取材自《悲憤詩》的史詩南音《文姬歸漢》在廈門閩南戲曲藝術中心首演 [8] 

悲憤詩詩人簡介

蔡文姬(生卒年不詳),名琰,字文姬(一説字昭姬 [7]  )。陳留郡圉縣人,東漢末年女性文學家,文學家蔡邕之女。 [1] 
參考資料
  • 1.    袁書會總主編;池萬興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基礎 上》: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8.08:第131-134頁
  • 2.    盧盛江,盧燕新.《中國古典詩詞曲選粹 魏晉南北朝詩卷》:黃山書社,2018.08:第38-43頁
  • 3.    馬超.《詩詞中的女兒心》:中國財富出版社,2018.07:第32-34頁
  • 4.    王振軍,俞閲主編.《中國古代文學精品導讀》: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7.01:第67-68頁
  • 5.    蔡景仙主編.《漢魏詩詞鑑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4:第77-79頁
  • 6.    劉曉亮.《至元集林 八代詩匯評》: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09:第31-32頁
  • 7.    《後漢書·列女·蔡琰傳》注引《列女後傳》:琰字昭姬也。
  • 8.    史詩南音《文姬歸漢》首演 探索中國故事的當代表達--文旅·體育--人民網  .人民網.20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