悱愤(拼音:fěi fèn,注音:ㄈㄟˇ ㄈㄣˋ)是汉语中形容内心积郁思虑的词汇,包含两个核心义项:其一指忧思郁结未发的情感状态,其二引申为思虑深重而渴望获得启发。该词语最早见于晋代文献,成公绥《啸赋》以“舒蓄思之悱愤”展现郁结心绪的抒发,葛洪则在《抱朴子内篇序》中用“冀悱愤之徒省之”延伸出渴求启智的语境 [1]。其异序词“愤悱”在《论语》朱熹注中形成语义关联,构成汉语词汇系统中独特的互文现象。
- 拼 音
- fěi fèn
- 注 音
- ㄈㄟˇ ㄈㄣˋ
- 类 型
- 文言词汇
- 出 处
- 《啸赋》 [1]
- 近义词
- 愤悱
- 繁 体
- 悱憤
读音与释义
播报编辑
悱愤的标准读音为fěi fèn,其中“悱”字取第三声,“愤”字取第四声,注音符号写作ㄈㄟˇ ㄈㄣˋ [1]。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主要包含以下释义:
- 1.忧思郁结:形容内心积聚愁思难以排解的状态,如晋代成公绥《啸赋》中“舒蓄思之悱愤”通过长啸释放郁结心绪的文学表达 [1]
- 2.渴求启发:特指在深入思考过程中产生求解欲望,如葛洪《抱朴子内篇序》所言“冀悱愤之徒省之”,强调通过著作引导寻求真知者 [1]
古籍例证
播报编辑
该词语的经典用例集中体现在魏晋时期文献中:
- 文学创作语境:成公绥在《啸赋》中以“舒蓄思之悱愤”与“奋久结之缠绵”形成对仗,通过音律描写展现内心郁结的消解过程 [1]
- 学术著述语境:葛洪编纂道家典籍时,将目标读者定位为“悱愤之徒”,强调著作对求知若渴者的启发作用 [1]
- 儒学阐释系统:朱熹注解《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将“悱”定义为“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为“悱愤”的语义演化提供经典依据
语义关联
播报编辑
作为文言词汇体系中的特殊存在,“悱愤”具有以下语言学特征:
- 异序词现象:与“愤悱”构成字序倒置的异形词关系,两者在《汉语大词典》中被认定为同源词汇
- 情感维度延伸:从最初的忧思含义衍生出“心有所激动而未发”的心理状态描述,拓展了词语的情感表达范围
- 构词逻辑分析:以“悱”字强调未言之思,用“愤”字突出积郁之情,二字组合形成叠加强化的表意效果
现代应用
播报编辑
在当代汉语使用中主要呈现三种形态:
- 学术研究领域:作为分析古典文论的重要术语,常见于中国文学批评史专著
- 词典编纂体系:被《现代汉语词典》《国语辞典》等权威辞书收录,标注为书面语文言词 [1]
- 文化传播场景:出现在汉字文化推广平台,作为展现汉语词汇精妙性的教学案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