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恭城古建築羣

鎖定
恭城古建築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拱辰街、太和街, [1]  整體佔地面積為9147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293平方米。 [6] 
恭城古建築羣包括文廟、武廟、周渭祠、湖南會館等四座明清建築,並稱“三廟一館”。這四座建築都呈院落式的佈局結構。建得最早的是文廟,始建於明永樂八年(1410年),距今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1] 
2006年5月25日,恭城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恭城古建築羣
地理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拱辰街、太和街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佔地面積
9147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691-3-39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恭城古建築羣歷史沿革

  • 文廟
文廟始建於明永樂八年(1410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
文革時期,孔子塑像被毀。 [1] 
1962年,針對孔廟進行全面維修。
1983年,文物管理所對孔廟的禮門和義路、東廂房、東西贔屓託碑亭進行重點修復。 [7] 
2000年,恭城縣政府再塑孔子像。 [3] 
  • 武廟
武廟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
清同治元年(1862年),再次重修。 [1] 
文革時期,武廟的殿宇被毀。
2000年,恭城縣政府重建武廟。 [3] 
  • 周渭祠
周渭祠始建於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
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
2000年後,恭城縣政府將周渭祠附近破舊房舍拆除,周渭祠得以展露出來。 [3] 
  • 湖南會館
湖南會館始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1] 
  • 綜述
2000年,“三廟一館”正式對外開放。 [3] 

恭城古建築羣建築特點

恭城古建築羣包括文廟、武廟、周渭祠、湖南會館,並稱“三廟一館”,兼具“文”、“武”、“官”、“商”、“情”,是中國僅有的。四座建築都呈現院落式佈局結構。 [4]  文廟在左、武廟在右,比鄰而居,打破了自古“文武廟不併存”的慣例。 [5] 

恭城古建築羣主要景點

  • 文廟
文廟,又稱孔廟、學宮,是紀念中國古代傑出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廟宇。位於恭城瑤族自治縣城西山南麓,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文廟坐北朝南,背靠印山,依山而上,恢宏而莊嚴。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狀元門、欞星門、天井、狀元橋、大成門、杏台、大成殿和崇聖祠等,左右對稱,層次分明,佈局嚴謹。兩側有義路、禮門、碑亭、鄉賢祠、名宦祠、龐殿、昭文樓、尊經閣等建築,分佈於依山六級平台上。
廟內的欞星門由青石砌築,“欞星門”三字是由乾隆所題;泮池上面的狀元橋橋面鑲有云紋石雕,寓為“平步青雲”;大成殿是整座廟的主體和精華,裏面安放着孔子和“四子”(孟子、顏回、曾參、子思)的塑像和神位。周繞回廊,重檐九脊,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大殿的檐柱、殿脊和琉璃瓦上雕印有3600多條龍。 [5]  重建時,當地官府特意選派瑤家舉子去山東曲阜,將孔廟圖形繪製,恭城孔廟便是依照曲阜孔廟原樣而建。 [1] 
每家孩兒的學前啓蒙開筆禮都會在文廟舉行,不僅如此,每年都會有大量外地和本地的學子來文廟進行升學祈福,希望高中。因為恭城自古到今出過很多文人,明、清時期,縣內有書院、社學、私塾。自唐宋至明清,計有舉人28人(其中武舉22人),恩貢52人,拔貢39人,副貢12人,歲貢299人,廩貢14人。 [6] 
文廟
  • 武廟
武廟,又稱關帝廟,是祭祀三國名將關羽的廟宇。位於文廟右側,相距50米,文武兩廟相互比鄰在中國是極為少見的現象。整個廟宇佔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33平方米。整座建築重檐歇山,翼角飛翹,脊山花飾泥塑,龍鳳呈祥,明暗八仙,人物花鳥,惟妙惟肖。武廟的結構由古戲台、前殿、後殿、雨亭、東西廂房組成。古戲台是廣西保存最完整的古戲台之一,也是武廟的建築精華,台基由大青石方料壘砌,上面為木質結構,台高1.32米。台基前飾戲劇故事浮雕,門窗、雀替、風檐板雕花,脊飾多種戲劇人物和花草蟲魚,形態逼真。戲台平面呈凸字形,台柱柱礎雕刻有暗八仙,台基上為穿鬥式大木結構,台頂置鬥八藻井,園心繪有陰陽太極,便於演唱聲產生共鳴。 [1]  [5]  東西廂房用雕塑的形式展示關羽的傳奇故事,如:桃園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温酒斬華雄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等。 [6] 
武廟
  • 周渭祠
周渭祠,恭城人稱它為周王廟或嘉應廟,是為紀念北宋御史周渭而修建。佔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040平方米。 [6]  整體建築由戲台、門樓、大殿、後殿及左右廂房組成,不過戲台已毀。門樓是全廟的精華所在,木構件浮雕、透雕動物、花草、人物圖像,內牆壁畫精巧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頗有明清古建特色。檐柱承託下檐,金柱通頂支承上面重檐,體型在中間驟然收小,五層斗拱逐層出挑,使整個層頂飛檐高翹。由座鬥、交手鬥、鴛鴦交手鬥三種形式組合的嚴謹而有規律的重檐,形似蜂窩,人們稱之為“蜜蜂樓羣”。正殿塑有周渭像,兩邊的牆壁上用壁畫的形式展示周渭生平故事,並配有詩賦。 [5] 
周渭祠
  • 湖南會館
湖南會館 湖南會館
湖南會館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時的三湘同鄉會集資所建,佔地面積為1847平方米,建築面積1420平方米。整體建築是由門樓、戲台、左右廂房、正殿和後殿組成。其中戲台和門樓是會館主體建築的精華所在。其門樓和戲台的結構很有特點,整個平面呈凸字形。戲台和門樓互為前後,在樑架結構上採用“移柱造”法,以適應戲台和門樓雙層使用的功能。陡峻的層頂顯得玲瓏秀氣又富於變化,豐富的彩飾古戲台顯得古樸又富麗堂皇,具有明顯的嶺南古建特色,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是廣西較為罕見的古建築珍品。 [5] 
因其結構獨特,造型奇巧,雕飾豐富,花草人物繁雜,故有“湖南會館一枝花”之美稱,它是恭城“四大會館”(廣東會館、湖南會館、福建會館、江西會館)至今惟獨保存完整的一座。 [6] 

恭城古建築羣歷史文化

恭城古建築羣相關人物

北宋御史周渭是恭城縣路口(爐口村)人,生城殘唐五,卒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賜同進士出身,宦至侍御史。恭城舊縣誌載,他關心家鄉人民的疾苦,奏請朝廷税賦,竭力開發民智,興辦鄉學。因他一生廉潔奉公,頗有政績,死後被朝廷敕封為“忠祜惠烈王”,家鄉百姓感恩德,捐款為他建廟、塑像,即為周渭祠。 [1] 

恭城古建築羣活動建設

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二日是關雲長的誕辰,恭城縣會在武廟舉行隆重的慶典活動,以紀念“武聖”。 [5] 

恭城古建築羣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恭城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恭城古建築羣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恭城古建築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拱辰街、太和街。
  • 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恭城古建築羣:從桂林兩江國際機場出發,路程大約127.2公里,約需2小時。從恭城汽車總站出發,路程大約2.0公里,時間約需6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