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恩斯特·海因裏希·韋伯

鎖定
恩斯特·海因裏希·韋伯(Ernst Heinrich Weber),德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1795年6月24日生於維騰貝格,1878年1月26日卒於萊比錫。
韋伯生於德國維登堡,是一個神學教授的兒子。他於1815年在萊比錫大學獲博士學位,並從1817年到1871年他退休的那年為止一直在該大學教授解剖學與生理學。他的主要研究興趣是感覺器官生理學,他在這個領域做出了傑出的持久的貢獻。
中文名
恩斯特·海因裏希·韋伯
外文名
Ernst Heinrich Weber
別    名
恩斯特·韋伯
國    籍
德國
出生地
德國維登堡
出生日期
1795年6月24日
逝世日期
1878年1月26日
畢業院校
萊比錫大學
職    業
生理學家、心理學家
研究領域
感覺器官生理學

恩斯特·海因裏希·韋伯人物經歷

恩斯特·海因裏希·韋伯 恩斯特·海因裏希·韋伯
1795年6月24日生於維騰貝格。
1815年在萊比錫大學獲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1818年任解剖學和生理學助理教授,1821年任教授。直至1871年才退出教學工作。
1878年1月26日卒於萊比錫。

恩斯特·海因裏希·韋伯研究內容

韋伯的主要研究在生理學方面,包括循環系統、耳、眼、肝臟,特別是皮膚方面。1834年,他用拉丁文寫了《觸覺論》,詳細報道了皮膚的壓覺、觸覺、温覺、冷覺、位置覺以及肌覺、痛覺、關節覺等。著名的韋伯定律(見心理物理定律)即發表於此。1846年為R.瓦格納編的《生理學詞典》寫了著名的《觸覺與一般感覺》一文。
韋伯對心理學有兩大貢獻:一是他最早系統地用實驗證明了閾限的概念,他利用類似圓規的儀器刺激被試的皮膚,逐漸增大圓規角度,直到被試説出他感到的刺激是兩點而不是一點時為止,這就是兩點閾。但他用外周神經纖維簇的“感覺圈”概念加以解釋,此説已無多大意義。二是他提出的韋伯定律。他首先發現重量的最小可覺差,兩重物之間的最小可覺差與標準刺激之比為一常數;後來推廣到研究皮膚上的兩點閾限及線的長短和音的高低,其公式為=/。式中為強度;為強度刺激增加量;為差別閾限;為小於1的常數,稱為韋伯比例。實驗證明韋伯比例僅運用於中等強度的刺激。韋伯在心理學史上的重大作用在於他是發現感覺對於外在刺激物是有相互依存性的第一人,心理物理學便是由此而建立的。

恩斯特·海因裏希·韋伯主要成就

以前對感官的研究幾乎僅限於較高級的視覺和聽覺。韋伯的工作主要是探索新的領域,尤其著名的是膚覺與肌覺,特別值得提出的是他出鈀地應用了生理學的實驗方法去研究心理學性質的問題。尤其是他的觸覺實驗標誌着在心理學研究對象方面有了基本轉變,與哲學的聯繫即使沒有割斷,到少是大地削弱了。韋伯把心理學與自然科學聯立聯繫起來,為有心理研究中使用實驗方法鋪平了道路。
兩點閾限
具體地説,韋伯對新心理學有兩個主要的貢獻。一是用實驗測定皮膚上兩點辨別的準確度-----兩點之間需要有多麼大的距離,被試者才能報告出有兩個不同的感覺。在被試者不用視覺的情況下,讓他報告在接觸他的皮膚的是一點還是兩點。當兩點刺激很近時,被試報告他明顯地感到只有一個點在接觸他。當用一種類似畫圖圓規的儀器刺激被試的皮膚,而他不能確切地説出是一點還是兩點時,那就要增加兩個刺激點之間的距離,最後,兩點之間達到一定的距離,被試者就會報告説他清楚 地感覺到了兩點刺激。因此,在所證明的閾限裏,能夠使人把兩點區別開來的那個閾限就是兩點閾限。韋伯的研究對閾限概念作了第一次系統的,實驗的説明,這個概念從它一開始到現在都被廣泛地用在新心理學中。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韋伯證明,在同一被試者的身體的不同部位,其兩點閾限各不相同,就身體的同一個部位來説,不同的被試者的兩點閾限也不同。他用他所假設的“觸覺圈”(Sensory circle)(知覺不到兩點的區域)來説明這些研究結果的那種嘗試,已經減低了它他的重要性,但他的實驗方法仍然具有長久的意義。
最小覺差
韋伯第二個較重要的貢獻終於導致真正是首次在心理學中用數量法則來説明問題。他想確定重量之間能被區別得開的最小差異----即最小覺差。做法是這樣的,他要被試者拿起兩個重物,一個是標準重物,一個是比較重物,並報告這一個重物是否比另一個重些。如果這兩個重物之間的差別小時,便斷為相同,如果兩個重物之間的差別大時,則判斷為不相同,韋伯做了進一步的研究,他發現兩個重物之間的最小覺差是個恆定的比率,最小覺差與標準重物之比為1:40。
韋伯隨後研究了肌覺對辨別大小不同的重物的作用。他發現對於重量的辨別,如果被試者用掂一掂所要辨別的重物則比只是把重物放在手上要判斷得更精確些。掂重物時觸覺與肌覺都起作用,而重物放在手上時,只能體驗到觸覺。
從這些實驗中,韋伯發現對兩個重物的辨別似乎不決定於它們之間的絕對差數,而是取決於它們之間的相對差數或比率。對於某一感覺通道來説,可以把兩個刺激之間的最小覺差的分數比肌覺實驗中的分數要小。他根據這一點提出,每一種感覺都有一個作為最小覺差的恆定的分數。
這提供了一個實驗的證明,即物理刺激同它引起的知覺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對應關係。但是韋伯與赫爾姆霍茨一樣,所關心的是生理過程,所以他沒有估計到他的研究對心理學的意義。他的研究所顯示的是探究身體與心理之間 、刺激與其所引起的感覺之間的關係。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只是需要有人認識這種方法的重要意義。
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説,韋伯的研究是實驗的,他在控制得很好的條件下系統地變化着刺激,並根據被試者報告的經驗記錄不同的結果。他的實驗引起了很多研究,並使以後的生理學家注意到用實驗方法來研究嚴格的心理上學問題的正確性和重要性。他的閾限測量研究在新心理學中是極為重要的。他關於感覺能夠嗆被測量的證明,直到今天實際上影響着心理學的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