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恐蟒

鎖定
巨蛇化石在哥倫比亞東北部塞雷洪煤礦現身。這一煤礦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礦區之一。迄今,研究人員已在這裏發現20多條巨蛇的約180片椎骨和肋骨化石。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中文學名
恐蟒

恐蟒巨大發現

古生物學家在哥倫比亞東北部發現迄今已知最長巨蛇化石。他們估計,這種生活在5500萬年前的巨蛇身長可能在12.8米至13.7米之間,重約1.25噸。
研究人員認為,巨蛇可能在恐龍滅亡後的1000萬年時間內稱雄地球,為這一期間最大的陸地捕食者。
這一研究結果刊登於5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

恐蟒最長巨蛇

研究人員對比了巨蛇椎骨的化石與現今南美洲6米長水蛇的椎骨。前者直徑約10釐米,是水蛇的兩倍。
通過其他對比,研究人員推測,巨蛇體長能達到13米。他們給巨蛇起名“塞雷洪巨蟒”。
此外,雖然塞雷洪礦區內發現的巨蛇肋骨化石均不完整,但研究人員根據肋骨尺寸與曲率認為,巨蛇是恐龍6500萬年前滅絕後生活在陸地的最大脊椎動物。
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記錄的現存最長巨蛇為生活在東南亞的網紋蟒,體長最長約10米。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研究員喬納森·布洛克參與了巨蛇化石的分析】
恐蟒 恐蟒
他説,這種巨蛇不止是當地體型最大的捕食者,在至少1000萬年時間裏也是最大的陸地脊椎動物。它吞食魚類和鱷魚,“幾乎可以吃下遇到的所有生物”。
巨蛇化石出土地點還挖掘出了巨龜和遠古鱷魚的骨骼化石,研究人員推測,它們可能是這種巨蛇的獵物。研究論文作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古生物學家賈森·黑德説:“它(巨蛇)可以輕而易舉地吞下一頭牛大小的獵物。人碰到它,立刻就變得跟麪包片一樣。”
“恐龍在6500萬年前滅絕,可能為類似巨蛇的生物進化成為頂級捕食者提供機會,”布洛克説。

恐蟒提出疑問

美聯社説,蛇的體積與其生活環境氣温存在聯繫。因此,巨蛇化石也給出當時氣温條件的線索。
研究人員認為,巨蛇如此龐大的體積説明,它生活於年平均氣温在30至34℃的環境中。
設於巴拿馬的史密森熱帶研究所研究員卡洛斯·雅拉米洛説,史密森學會多年來在塞雷洪礦區收集到的植物羣化石顯示,這裏曾經是一片熱帶雨林。新近發現説明,遠古熱帶雨林比現在的熱帶雨林高出3至4℃。
黑德指出,巨蛇在這一區域的存在暗示,在地球更為温暖的從前,熱帶氣温也更高。同樣,地球氣温如果再次上升,熱帶氣温也會升高,這與一些人假設的熱帶氣温不會隨地球明顯改變的觀點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