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恐婚症

鎖定
“恐婚症”也稱婚前綜合徵或婚前恐懼症,是指在決定結婚到結婚之前的一系列心理和行為的反應。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之一,在都市生活的新人們會因過度興奮或緊張出現一系列反常的情緒和行為,比如:心煩、多慮、猜疑、無精打采、哭泣或脾氣暴躁等,甚至有臨陣逃跑的念頭和行動。
據資料統計,70%的新人或多或少存在類似的心理反應,是現代都市白領的通病,是有代表性的現代社會心理疾病。多發生於25-30歲這個年齡段,而以30歲上下且收入較高、戀愛時間較長的白領“恐婚”尤為嚴重,除極個別的情況達到了某種臨牀意義上的心理疾病外,大部分都是正常的。這些心理行為反應對一個人的婚姻、生活帶來或多或少、或好或壞的影響。必要時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1] 
中文名
恐婚症
別    名
婚前恐懼症
性    質
很有代表性的現代社會心理現象
症狀簡介
2022年中國青年報針對恐婚現象的採訪調查稱,據廣東省一項針對1000多名90後青年的婚戀調查,家庭責任、經濟負擔加重與失去自由,佔據在職未婚90後恐婚原因的前三位。
青年婚戀諮詢師吳宣(化名)認為,恐婚是一個社會人羣的心理狀態,其產生存在着多種原因,而他在處理的時候,不會單方面鼓勵結婚,而是要尋找其問題癥結。
其實,這些內容都是個性化的。吳宣會和諮詢者溝通一個觀點:婚姻是一種不錯的生活方式,既存在責任也帶來收穫。我們對婚姻的恐懼,往往來自對其無知。不知道自己的婚姻生活會是怎麼樣的,自己能否面對其帶來的挑戰。活在當下是最重要的,遇到一個相互喜歡的人,慢慢地將生活融合在一起,能夠走到最後就是婚姻。
之所以恐婚,是因為很多人在婚姻裏無法感受到美好的情緒價值。“其實,情緒價值是自己給的,而不是要依賴他人給自己幸福感和美好的感覺。”許瓊珊建議,學會有效溝通技巧,提升婚姻生活質量,讓婚姻家庭成為安全的港灣,讓更多人在婚姻裏感受到美好。
社會應多給青年“減負”
吳宣分析,“恐婚”和“不婚”是兩個不同的屬性,前者是既想又怕,後者是不想所以不怕。
根據上述調查,加入性別因素進行分析之後,男性選擇結婚的比例高於女性。根據性別與年齡雙重因素的影響,可以看出1990-1994年出生的青年相比於1995-1999年出生的青年,結婚意願更高。所以,雖然有種種問題,90後單身青年在一定年齡期限到來之時(30歲上下),總體趨勢還是會選擇結婚。
青年的婚戀問題,與社會政策等方面也存在較高的相關性。為什麼一些青年不願意結婚?除了找不到跟自己相匹配的對象,更重要的是,希望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在組織家庭過程中遇到生活難題的時候,更容易解決。
“在社會層面上更多地給青年減負。”吳宣認為,結婚可以很簡單,成本也不用高,需要有比較健康、實在的交往方式,或者婚姻家庭建設的方法,讓年輕人在婚姻家庭中看到希望、看到幸福。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