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恆社

鎖定
恆社是以民眾社團組織面目出現的新型幫會組織,1933年2月25日在上海由杜月笙創立。它的建立是上海青幫勢力空前發展的重要標誌。
中文名
恆社
表    現
民眾社團組織面目
性    質
新型幫會組織
地    區
上海
恆社源起上海青幫。青幫是雍正四年間翁巖、錢堅及潘清三人所創的,以“反清復明”為口號的民間組織。後來,上海大亨、青幫龍頭杜月笙覺得青幫“開香堂”收徒弟的傳統方式已經不適應廣收海內“英雄”的需要,也限制各式“英雄”投奔門下。
1932年11月,杜月笙成立其私人組織——恆社。
1933年2月25日,恆社舉行開幕典禮。杜月笙任名譽理事長。社名取“如月之恆”的典故,名義上是民間社團,以“進德修業,崇道尚義,互信互助,服務社會,效忠國家”為宗旨,實際上是幫會組織。
杜月笙廣收門徒,向社會各方面伸展勢力。恆社成員僅限於有社會地位的人。幫會活動的公開化和入幫儀式的簡化,使得幫會和社會間開始互相認同。作為一種反社會力量的幫會,開始承認社會的基本秩序,不再以反對社會、推翻政府為目的。
1933年2月至1937年5月,恆社會員增加了4倍多,由130人到564人。在已有較詳細名單的402人中,多數為商人和實業家,佔54%;其次是政客和政府官員,佔24%;再次就是律師、記者、醫生、教師等自由職業者,佔13%;數量最少的是工會(國民黨控制的郵電工會)領導人,佔6%;還有軍官,佔3%。
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恆社因為和上海資產階級、國民黨政客、政府官員的聯繫,成了上海青幫中最有勢力的私人組織。
上海淪陷後,杜月笙拒絕與日軍合作,逃到香港。
1939年底,杜月笙由港到渝,協助戴笠收羅流亡到後方的各色幫會分子,建立人民動員委員會,成為其主要負責人。隨後在重慶建恆社總社,在西南各省發展組織。
1945年9月初,恆社遷回上海、收割舊部,重整旗鼓。這時,由於租界已被收回,國民黨勢力可以公開活動,幫會的作用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要。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曾經風光無限的恆社江河日下無力迴天了。此時恆社在發展道路上並沒有什麼重要失策,相反,它更加積極地逢迎國民黨當局,廣泛結交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公益事業,希求較好的社會形象。在經營方式上,以杜月笙為代表的一些上層人物甚至逐漸放棄了煙、賭等傳統“家業”,轉而致力於工商金融等近代經濟。但是恆社的衰落,實在是時勢所趨,非人力所能挽回。這是因為隨着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恆社原有的生存土壤逐漸喪失,越來越成為社會進步所不能容忍的贅瘤,最終只能被近代化的浪潮所湮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