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恆星內部結構

鎖定
《恆星內部結構》是1926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曲欽嶽
中文名
《恆星內部結構》
外文名
Internal Constitution of the Stars
作    者
曲欽嶽
出版時間
1926年
理    論
能量由內向外轉移

目錄

恆星內部結構簡介

【中文詞條】《恆星內部結構》
【外文詞條】Internal Constitution of the Stars
【作??者】曲欽嶽
他首次指出﹐在恆星內部﹐能量由內向外轉移主要不是靠對流而是靠輻射﹐他用輻射平衡取代對流平衡得到了與觀測符合的恆星的質光關係。在這期間﹐愛丁頓還研究了變星的脈動理論﹑恆星大氣理論和星際物質﹐所有這些研究成果都收在《恆星內部結構》一書中。全書共十三章﹐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介紹恆星內部的物理過程問題和研究簡史﹔第二部分(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紹熱力學定律﹑輻射的量子理論和玻爾的原子論﹔第三部分(第四至第八章)為本書的主要內容﹐推導了輻射平衡方程﹐對於“標準模型”和“點源模型”求出恆星內部結構方程組的解﹐從理論上説明恆星的質光關係並與觀測的質光關係作了比較﹐最後還討論了造父變星的脈動理論﹔第四部分(第九至第十一章)討論恆星內部的不透明度﹑電離狀態和能源﹔最後﹐作者在第十二章裏發展了恆星大氣理論﹐並用以分析吸收線的形成和討論恆星的連續光譜﹔第十三章介紹作者對星際物質所作的研究
研究恆星內部結構理論的名著﹐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著﹐1926年首次出版。恆星內部結構的研究始於萊恩﹐1907年埃姆登發表了《氣體球》一書﹐總結了早期的工作。1916~1926年是恆星內部結構理論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中大部分工作由愛丁頓完成。

恆星內部結構作者簡介

曲欽嶽,著名天體物理學家。男,漢族,1935年5月21日生。1957年夏南京大學天文系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64年任講師,1978年任南京大學天文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等職,曾任南京大學校長,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主席等職,以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教委直屬高校諮詢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科協主席,南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等期刊的編委等職。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1990年被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2年被聘為攀登計劃項目《天體激烈活動多波段觀測與研究》首席科學家。1982年以來連續四次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高能天體物理專業部組織委員會委員,1985—1988年連續三次擔任“中美大學校長討論會”中方大學校長代表團團長。經國際天文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國際編號為3513號小行星被命名為“曲欽嶽”星。 [1] 
參考資料
  • 1.    曲欽嶽  .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