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怯薛

(蒙古帝國及元朝的禁衞軍)

鎖定
怯薛(蒙文:Хишигтэн,英文:Kheshig [1]  )又稱怯薛軍怯薛制,是一個蒙古語詞彙,指代蒙古帝國元朝禁衞軍,是由成吉思汗親自組建的一支軍隊。是突厥-蒙古語“番直宿衞”之意,見《元史·兵志二》。漢譯多作宿衞,有輪流值宿守衞之意。怯薛成員稱怯薛歹(ke ig-tei)﹐複數作怯薛丹(ke igten)。怯薛起源於草原部落貴族親兵﹐帶有濃厚的父權制色彩﹐後來發展成為封建制的宮廷軍事官僚集團﹐元代官僚階層的核心部分 [2] 
怯薛主要由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構成,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都有普通戰將的薪俸和軍銜,他們的統帥是元初“四傑”:木華黎赤老温博爾忽博爾術,又被封為“四怯薛”。怯薛軍有着嚴格的紀律,同時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權,一個普通的怯薛軍人的地位甚至高於千户官,這支怯薛軍維護成吉思汗的統治,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 [3] 
中文名
怯薛
拼    音
qiè xuē
外文名
Kheshig
蒙    文
Хишигтэн
別    名
怯薛軍
釋    義
指代蒙古帝國和元朝的禁衞軍
出    處
《元史·兵志二》
時    代
蒙元時代

怯薛發音

漢文:怯薛(拼音:qiè xuē、注音:ㄑㄧㄝ ˋ ㄒㄩㄝ [4] 
蒙古文:Хишигтэн(音Khishigten)
英文:Kheshig [1] 

怯薛釋義

元史·兵志二》:“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衞也。” [4] 
怯薛(Keshig)並非單純的戰士,他們是成吉思汗欽點的禁衞軍,最早是由百人的貼身護衞發展為一萬人的勇猛軍隊,包括1千名宿衞,1千名弓箭手,8千名散班。這一萬怯薛軍納牙阿統領,沒有可汗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調動包括納牙阿將軍。戰時,怯薛直接受可汗號令,可汗前往戰場,必有怯薛護駕。這些禁衞軍平時則負責管理,包括督導宮廷執事、照顧馬匹及維護輜重。成吉思汗所建怯薛共一萬四千人。擔任宿衞的怯薛人員稱“怯薛歹(Keshigtai)”,從萬户、千户百户那顏子弟及隨從中選拔,分四班宿衞,輪番宿衞,每番值衞三晝夜,稱四怯薛。怯薛人員除宿衞外,也分任大汗(大王)的冠服、弓矢、食飲、文史、車馬、廬帳、府庫、醫藥、卜祝等事。任事者一概世襲。諸王亦各有怯薛。入元后怯薛歹成為近侍大官。出任隨朝官員後,仍接番直入宮廷服役。
隨着元皇朝的建立,其行政職能,已由依仿漢制所建立的中書省官僚機構所取代。軍事護衞也由逐步擴大的諸侍衞親軍來擔承。怯薛在軍事上的作用,已只是輪番宿直禁廷,而極少直接使用於征戰。因此,入元以後的怯薛組織,與其把它視為軍事組織,毋寧説它是一個給侍內廷的上層人物的特權集團。

怯薛由來

復原的怯薛形象 復原的怯薛形象
遼金時期﹐蒙古高原各部首領的斡魯朵都有稱為那可兒(伴當﹑夥伴)的親兵組成衞隊﹐兼作各種服役﹐這種父權制主僕關係由來已久。成吉思汗即蒙古大汗位後﹐便着手進行改組整頓御林軍的工作。他降旨道:“昔者,朕僅有擔任白晝警備任務之侍衞七十人,負責夜間警備任務之宿衞八十人。今賴長生天之助力,得天地之贊助,匡普天下之百姓,俾入朕一統之制。今當揀選十户官、百户官、千户官、萬户官之子弟人為衞士,俾滿萬數而為怯薛軍。” [5]  建立了一萬人的怯薛﹐其中火兒赤(箭筒士)一千人﹐客卜帖兀勒(宿衞)一千人﹐禿魯花(散班﹐質子軍)八千人﹐大多數是萬户﹑千户百户、十户的子弟及其隨從。這支隊伍﹐當時稱為大中軍﹐是最大最精鋭的部隊﹐也是以徵調子弟入質來控制臣下的手段。成吉思汗給怯薛以很高的地位﹐宣佈在外千户若與大汗怯薛爭鬥﹐千户有罪。怯薛分四番入值﹐每番三晝夜﹐護衞大汗﹐還從事大汗斡魯朵的各種服役。服役分工種類繁多﹐有火兒赤﹑昔寶赤(鷹人)﹑必闍赤(文書)﹑札裏赤(書寫聖旨者)﹑寶兒赤(廚師)﹑雲都赤(帶刀者)﹑玉典赤(門衞)﹑速古兒赤(尚供衣服者)﹑玉烈赤(裁縫)﹑燭剌赤(掌燈火者)忽兒赤(奏樂者)﹑八剌哈赤(守城者)﹑阿塔赤(牧軍馬者)﹑帖麥赤(牧駱駝者)﹑火你赤(牧羊者)等﹐這些內廷服役的職務是世襲的﹐後來總稱為怯薛執事。四番怯薛各有怯薛長﹐由成吉思汗時稱為“四傑”的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温的親族世襲擔任。大蒙古國時代﹐怯薛作為大汗的內臣﹐實際上參預軍政事務的管理。大汗死後﹐各斡耳朵都保留一定員數的怯薛。諸王也建立自己的怯薛。除蒙古人外﹐怯薛中還吸收了一批色目人和漢人。 [6] 

怯薛武器使用

怯薛精於複合弓和難以預料的輕騎技巧,他們使用的複合弓由多種材質構成,包括木頭、動物骨頭,並以動物皮膠黏合。怯薛騎士射箭的射程可達305米以上。他們經常身佩兩支弓,一支用於近距離攻擊,一支用於遠距離齊射,而且他們的箭筒裏備有多種不同用途的箭,包括引燃箭、穿甲箭和可以驚擾敵軍,使之恐慌的響箭。
怯薛最著名的本事就是在馳騁之際仍能運弓自如,譬如旋轉180度並立即瞄準、攻擊敵人。他們常以半月形的陣式突擊敵人,從兩側進行包圍。這種戰術不能奏效時,他們就迅速撤退,誘敵追擊。

怯薛保留

怯薛歹 怯薛歹
入元以後﹐大都和皇城的一般軍事防務改由五衞親軍擔負﹐但萬名以上的怯薛依舊保留﹐備受優遇﹐每年有江南户鈔作歲賜。怯薛成為元朝高級軍政官員的最主要來源。官員以怯薛出身最為顯貴。四怯薛長在朝中擔任最重要的官職﹐如元世祖忽必烈時的四怯薛長安童﹑月赤察兒﹑忽都答兒﹑玉昔帖木兒﹐在朝中任中書右丞相﹑知樞密院事﹑中書平章政事﹑御史大夫。怯薛歹作官﹐徑由怯薛長官推舉﹐皇帝直接任命﹐不經中書省議奏﹐稱為“別裏哥選”。最顯貴的怯薛官可以一開始就授予一品大員﹐但閥閲低微的怯薛歹也有個別出任九品小官的。各品秩內外官都有怯薛歹出身的人員﹐蒙古﹑色目﹑漢人﹑南人的不平等待遇在怯薛歹入官時同樣存在。漢族怯薛歹多是元朝勳舊的子弟﹐元成宗鐵穆耳以後﹐元廷明令不得再收漢人﹑南人入怯薛。作隨朝官員的怯薛歹﹐依舊保持原來的執事身份﹐按規定日期入宮廷服務。有些元代文牘記載這種雙重身份﹐如寶兒赤某太師﹑速古兒赤某丞相。有些怯薛執事發展成專門官衙﹐如以幾百名速古兒赤組成侍正府﹐由寶兒赤領尚膳院等。 [7] 

怯薛組成

組成怯薛的人員,根據忽必烈在位時的情況,大致有以下四種:
一是出自先朝大汗的撥賜或所分子的拖雷家族所屬世臣的子弟,如畏兀兒人孟速思,年十五,盡通本國書,成吉思汗徵至,以授拖雷,後復事忽必烈於潛邸。真定藁城是拖雷系的封地。1250年,唆魯禾帖尼命擇邑中子弟人侍,董俊子文用受徵,侍忽必烈於潛藩,“主文書,講説帳中,常見許重”。蒙古慣例,諸王都有自己規模不等的怯薛護衞組織。上述的這種人便是構成忽必烈在潛藩時的怯薛隊伍的主要部分。
第二是忽必烈即皇帝位後所徵召的貴臣、官員子弟。中統元年(1260年)四月,忽必烈一即位,立即徵諸道兵六千五百人赴京師宿衞。這些人大概都是當時由忽必烈所控制的軍民官員的子弟。李擅子彥簡充質子,張弘範任御用局總管,無疑都是這一類的應徵者。至元十年(1273年),西北諸王亦奉詔各遣貴族子弟來備宿衞。如唐古人阿波古,曾事察合台兀魯思的統治者阿魯忽,其子亦力撒合被遣來大都,充任速古兒赤(掌內府尚供衣服者)。在元代,臣屬將自己的年輕子弟奉獻給皇帝或諸王作為怯薛是一種榮譽的義務,同時也是登仕的捷徑。怯薛的地位是頗高的,因此,元朝的怯薛人員,絕大部分是貴族閥閲與高官世家的子弟世襲擔任的。
第三是從質子中擢拔。質子,即所謂禿魯花。《元史·兵志》:“或取諸侯將校之子弟充軍,曰質子軍,又曰禿魯華軍。中統四年,忽必烈詔“統軍司及管軍萬户、千户等,可遵太祖之制,令各官以子弟入朝充禿魯花”。江南平,敕江南歸附官三晶以上者遣質子一人人侍。對少數民族,如彝族的楊、田兩家,亦以其子弟人質。臣附的高麗、安南諸國也責令遣質子來京。至元二十年,“定質子令,凡大官子弟,遣赴京師”。但在元朝時期,以質子而得充宿衞者固屬多有,然質子似並不皆得充宿衞。故在《元史·輿服志》中,質子與質子之在宿衞者是相區別的。
第四類是一些異能之士,通過賞識與薦引而人侍左右者。漢人中的劉秉忠、姚樞等都是以此為進身者。皇帝的怯薛沿用成吉思汗定製,定員大體為一萬人,分四番輪流人值宮中,每番三日。因為領四怯薛的四傑中,博爾忽與赤老温皆無後嗣,故第一怯薛例由皇帝親領,第四怯薛則右丞相兼領。忽必烈以後,皇帝怯薛的隊伍越來越擴大,最多達一萬七千餘。元朝定例,皇帝死後,其怯薛組織照樣保留,人員往往還維持七八百人。這樣,累朝都有各自的怯薛,諸王又有各自的怯薛。總計起來,怯薛的數額是相當龐大的。怯薛的職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宮殿的警衞外,他們承擔皇帝的飲食、服飾、車馬、醫藥、巫卜、奏樂等生活所需的一應事務。
“凡怯薛長之子孫,或由天子所親信,或由宰相所薦舉,或以其次序所當為,即襲其職,以掌環衞,雖其官卑勿論也。及年勞既久,則遂擢為一晶官。”其他預怯薛之職而居禁近者,“悉世守之,雖以才能受任,使服官政,貴盛之極,然一日歸之內庭,則執其事如故,至於子孫無改,非甚親信,不得預也。”“中有云都赤,乃侍衞之至親近者,雖官隨朝諸司,亦三日一次輪流入直。負骨朵於肩,佩環刀於腰,或二人四人,多至八人。時若上御控鶴,則在宮車之前;上御殿廷,則在墀陛之下,蓋所以虞奸回也。雖宰輔之日覲清光,然有所奏請,無雲都赤在不敢進。今中書移諮各省,或有須備隸奏文事者,內必有云都赤某等,以此之故。”元朝“以國語(即蒙古文字)訓敕者曰聖旨,史臣代言者曰詔書” [8] 

怯薛職能變遷

怯薛出使

怯薛充當使臣,承擔出使任務。怯薛遣使是元代使臣所獨有的特色。銜命出使的怯薛身份官職顯赫,素質才能較高,有着出色的表現。元代怯薛遣使具有相當規模,對朝政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元代官修政書《經世大典·禮典總序·遣使》:“昔我國家之臨萬方也,未來朝者遣使喻而服之,不服則從而征伐之,事在政典,此記使事而已。天下既定,郡縣既立,有所詢問考察則遣使,致命遐遠則遣使,皆事已而罷”。
在元代使臣出使的242個行次中,怯薛遣使共計23次,所佔比例達到8.78%。另外有許多未曾明確指出使臣姓名身份,但有“內臣”、“近侍”等身份暗示的,其間當也包括部分怯薛。這樣,怯薛出使大約佔到出使總數的十分之一強,在元代使臣中佔有一定的規模。怯薛遣使是元代使臣異於其他朝代的一個重要特徵。石天麟的事蹟最為感人。他自幼入為太宗宿衞,憲宗六年出使海都,不幸被其拘囚,守節不屈,前後二十八年方得釋歸還,堪與守節不屈的蘇武相比 [9]  。著名史家趙翼將其歸入《守節絕域》之中。
部分怯薛使臣才能出眾,身份高貴,具備較高的素質。除了與皇帝天然的親密關係之外,怯薛使臣之中不乏博學多才、明達幹練者。其中很多還出身元勳貴胄。如愛薛具備多方面的才能,神道碑稱:“公剛明忠信,能自致身立節,於西域諸國語、星曆、醫藥無不研習。” [10] 

怯薛入仕做官

在元代,怯薛入仕較其它途徑入仕官員在許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任職遷轉上,他們不遵循元政府的普通規定,往往被皇帝直接提升而不經過中書省,其根本原因在於怯薛入仕後依然與皇帝保持着怯薛關係。怯薛直接被皇帝任命官職,而不經過中書省,這在元代被稱之為"別裏哥選",是元代主要的入仕途徑之一。常見的怯薛入仕契機包括勳舊世家、舉薦、才識、忠勤、年勞、立功、特殊技能等。 [11] 
由於怯薛出職容易得到好官,當時不少人想方設法加入怯薛,“富者財力一到,便可幹別裏哥,早得名分”,“人爭羨慕謂投當怯薛者,即可得六品管民官” [12] 
怯薛入仕官員不乏飽學之士,由於他們的突出才能,在擔任官職後受到皇帝的賞識,從而被破格特授。如南人李拱辰,“以善譯語得備宿衞,大德三年秋,授承事郎,高郵判官,……英宗在潛邸,夙聞公名,至治二年春,特授公御史台都事。” [13]  由於他善譯語,英宗在潛邸就聞其名,即位後特授御史台都事。怯薛入仕後,能夠在本職崗位上做出政績,得到皇帝的肯定而被迅速提升。《申齋集》載:“和和,本哈喇克沁氏,成宗即位,……命宿衞皇太后,積勞為宣徽院都事,……四年春,仁宗即位,……嘉其參議中書,能屢定大計,賜東宮經史,至是轉大中大夫,仍參以中書省事。……” [14]  怯薛在元朝中後期已經成為高等官員的儲備庫,且是蒙古勳貴中儒化較深的集團,成為元朝儒化日益加深的代表,並承載了相權制約皇權的作用 [15] 

怯薛記載

據蒙古古代詩人記載,成吉思汗在對那些老衞士發表講話時以華麗的語言讚揚和鼓勵他們説:“朕之忠心耿耿之眾衞士,汝等竭誠效君王,鬢髮各已蒼。
雲夜卧於外,星夜巡宮旁。飄颶風雪裏,謹護膚營帳;
傾瀉大雨中,護朕編壁房;棘針風騷騷,透衣雨冰涼。
但為朕眠安,謹守終夜長。眾敵伺於周,汝等拒之荒。
相戒不瞬目,刀劍放光芒。但得君命招,應聲立朕旁。
朕今登極位,賴眾苦勤工。
元·劉致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怯薛回家去,一個個欺凌親戚,眇視鄉閭。”
元·張憲《怯薛行》:“怯薛兒郎年十八,手中弓箭無虛發。”
清·袁枚《隨園隨筆·領侍衞內大臣》:“至《元史》所稱怯薛,則今之侍衞矣。” [4] 

怯薛評價

怯薛軍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忽必烈建立元朝後,設中書省樞密院執掌軍政事務。此後,怯薛的行政職能顯著衰退,從事較單純的宮廷服侍和宿衞的本職工作。然而,怯薛在內廷仍有影響御前決策、挾制宰相等某種形式之參預朝政的情形,成為元代政治的較突出的問題。怯薛歹是皇帝近侍,最受寵信,常常為自己、為他人向皇帝求官,請求各種賞賜,而且插手朝政。外臣、大商賈、僧道等在朝廷營私舞弊,多是勾結怯薛歹進行的。從大德六年(1302)到至大元年(1308),不經中書省而由近侍直接奏準發下的璽書達六千三百多道,內容涉及田土、户口、金銀鐵冶、增餘課程、進貢奇貨、錢穀、選法、詞訟、造作等事。怯薛軍的這些行為給朝政造成混亂,成為元朝統治日趨腐朽的一個原因。
參考資料
  • 1.    Henry Hoyle Howorth.History of the Mongols: From the 9th to the 19th Century, (9世紀到19世紀的蒙古歷史):Nabu Press,2010年:p.399
  • 2.    屈文軍. 元代怯薛新論[J].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2003, 40(2):147-153.
  • 3.    箭內互.元朝怯薛及斡耳朵考.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
  • 4.    怯薛  .漢典[引用日期2014-10-18]
  • 5.    《新元史 太祖本紀》
  • 6.    片山,共夫. 怯薛と元朝官僚制[J]. 史學雜誌, 1980, 89(12):1775-1811, 1893-1894.
  • 7.    元代怯薛輪值新論  .維普論文[引用日期2016-12-14]
  • 8.    片山,共夫, Katayama T, カタヤマ,トモオ. 元朝四怯薛の輪番制度[J]. 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 1977, 6:91-129.
  • 9.    (明)宋濂.元史[ M] ..北京:中華書局,1976
  • 10.    苗冬. 元代怯薛遣使初探[J].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 41(4):92-96.
  • 11.    侯子罡. 元代怯薛入仕契機探析[J]. 陰山學刊, 2009, 22(2):67-70.
  • 12.    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卷 67,《治道》
  • 13.    黃溍《文獻集》卷 8 下,《李公墓誌銘》
  • 14.    劉嶽申《申齋集》卷 8,《和和墓誌銘》
  • 15.    班布日. 論元代入仕怯薛的儒化與相權的特點[J]. 內蒙古社會科學, 2014, 35(3):67-7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