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鎖定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是晉宋之際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分前後兩段:前段十四句,詩人從自己半生的艱難遭遇出發,對自古以來眾口所説的天道鬼神的存在提出了懷疑;後段共六句,寫詩人面對艱難處境的思想活動。全詩以直抒胸臆的手法,述遭遇如泣如訴,抒懷抱悽愴感人,語言淺近凝練,風格淳樸實在,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作品名稱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作    者
陶淵明
創作年代
東晉
作品出處
陶淵明集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作品別名
怨詩楚調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作品原文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
結髮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
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
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
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
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
在己何怨天,離憂悽目前
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
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為賢 [1]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註釋譯文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詞句註釋

⑴怨詩楚調:漢代樂府《相和歌》中有《楚調曲》,《楚調曲》中有《怨詩行》,簡稱怨詩。龐主簿:指龐遵,字通之,詩人的朋友。古代官府,上自御史府,下至州縣,都有主簿一官,職掌簿書。鄧治中:其人名字與事蹟不詳,亦為詩人之友。漢置治中從事史,簡稱治中,為州之佐史。居中治史,主眾曹文書,故名治中。
⑵“天道”二句:鬼神之事渺茫難知。天道,天理。《易經·謙卦》:“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
⑶結髮:束髮,指十五歲。此處指青年時。善事:做好事。
⑷僶俛(mǐn miǎn):勤奮努力。六九年:五十四歲。《樂府詩集》作“五十年”。
⑸弱冠:指二十歲。其時體尤未壯,故稱弱冠。逢世阻:陶淵明年輕時,時局非常混亂,前秦曾大舉入寇,江西一帶又遭遇饑荒,所以説“逢世阻”。
⑹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喪其偏:古代死去丈夫或妻子稱為偏喪,這裏指喪妻。
⑺“炎火”句:酷熱的陽光老是像火一樣的燃燒。指遭到了旱災。
⑻螟蜮(míng yù):螟和蜮是危害禾苗的兩種害蟲。泛指害蟲。恣(zì)中田:在田裏肆意為害。
⑼不盈廛(chán):不滿室。謂所收穫糧食不多。廛,古時一户佔用地。
⑽長抱飢:一作“抱飢長”。夏日長,抱飢時間也長。
⑾“造夕”二句:因為寒夜無被,所以到了晚上就盼望快一點天亮;因為夏日長飢,所以在早晨又希望太陽能早一點下去。造,至。烏,指太陽。相傳日中有三足鳥,故稱太陽為金烏。
⑿“在己”二句:貧困由於自己,何必怨天,但遭受如此憂患,實在感到悲傷。離憂,遭遇到憂患。
⒀吁嗟:感嘆詞。名:名聲。當時陶淵明已有高隱之名。
⒁浮煙:飄浮的雲煙,喻不值得關心的事物。《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⒂鍾期:即鍾子期,春秋時楚人,是伯牙的知音朋友。《列子 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然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這裏用以指龐主簿、鄧治中,意思是説他們一定也能像鍾子期那樣體會到這“悲歌”的含義。信:誠然。 [2]  [3]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白話譯文

天道幽深而玄遠,鬼神之事渺難算。
年少已知心向善,五十四歲猶勤勉。
二十歲上遭時亂,三十喪妻我獨鰥。
旱天烈日似火燒,害蟲肆虐在田間。
風雨交加來勢猛,收穫不足納税錢。
夏日缺糧長飢餓,冬夜無被受凍寒。
夜幕降臨盼天亮,日出卻願日落山。
我命自苦難怨天,遭受憂患心熬煎。
死後名聲何足嘆,在我視之如雲煙。
慷慨悲歌孤獨心,唯有知音曉哀怨。 [3]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創作背景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是陶淵明仿照漢樂府《怨詩》的樣式寫給自己朋友的一首詩。根據詩中“僶俛六九年”句,知此詩是作於詩人五十四歲,當時為晉安帝義熙十四年(418)。
義熙十三年(417)秋天,東晉軍隊克後秦進入長安,主帥劉裕十二月返建康。詩人的愛國熱望幻滅。義熙十四年六月,劉裕稱宋公,加九錫。至此,劉裕伐後秦以為篡晉準備的內情大白。就在這一年詩人被徵著作佐郎,不就。在生活上,糧酒常絕,困苦顛躓,因作此詩抒寫遭遇與懷抱。 [2]  [3]  [4]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作品鑑賞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整體賞析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這首詩分前後兩段。前段十四句,詩人從自己半生的艱難遭遇出發,對自古以來眾口所説的天道鬼神的存在提出了懷疑。開頭兩句是結論,是貫穿全段的。下面的十二句是這個結論所由得出的事實根據。他説:從剛剛成人(結髮)那個時候起,我就一個心眼地想着做好事,苦力巴結(僶俛),到現在已經五十四歲了。自己的遭遇又是如何呢?二十歲(弱冠),世道亂離,苻堅南侵;三十歲(始室),家門不幸,死了妻子。再以後就是天災屢降,氣候反常,先是荒旱不已,螟蜮叢生;接着又是狂風暴雨,鋪天蓋地,鬧得莊稼收不了一把,從而挨凍受餓,自己的經濟生活現在已經完全陷入絕境了。看看這種現實,這説明根本就沒有什麼“福善禍淫”的天道鬼神。後段共六句,寫他面對目前這種艱難處境的思想活動。他憤慨地説:我今天陷入到這個如此窮困悲涼的境地,這都怪我自己,怨不得什麼別的天命或人為;歷代聖賢不總是教導人們要立德、立功、立言,要名垂青史,像畫麒麟麼,但是在我看來,這些就如同過眼的煙雲一樣無足輕重,我自己在這裏慷慨悲歌,我別無他求,我以有你們這兩位像鍾子期一樣的知音人而感到欣慰與自豪。
這是表現陶淵明晚年的生活景況及其思想情緒的一篇極其重要的作品。陶淵明以“田園詩人”著稱,他的作品流傳最廣而又最膾炙人口的是《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這種文和《歸園田居》《和郭主簿》《飲酒》這種詩。後來經過魯迅的批評提醒,人們又開始注意了《詠荊軻》《讀山海經》等少數所謂帶有點“金剛怒目”式的作品,而真正瞭解陶淵明晚年的生活與思想的讀者仍是不多。因此,讀者有必要了解《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這首詩。
首先,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晚年悲慘的生活情景,他已經到了挨餓受凍,無法維持的境地。他“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以至凍得“造夕思雞鳴”,夜間盼着快點天亮;餓得“及晨願烏遷”,白天又盼着快點天黑。這是多麼難熬,多麼難以忍受的歲月啊!反映陶淵明晚年的這種悲慘困苦生活,可以用來和《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相參證的,還有《雜詩》,其中説:“代耕本非望,所業在田桑。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豈期過滿腹?但願飽梗糧。御冬足大布,粗絺以應陽。正爾不能得,哀哉亦可傷!”還有《飲酒》,其中説:“竟抱固窮節,飢寒飽所更。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詞語都幾乎一樣。回想陶淵明歸田的初期,那時他的家庭儘管不很富,但至少還保持着一個小康局面。他的居住情況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前”。他的飲食情況是“園蔬有餘滋,舊谷猶儲今”,“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當隱士,自然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好景不長,四十四歲那年他家中失了大火,“一宅無遺宇”,什麼都給燒得精光了。從此他的生活日益貧困,他的參加勞動也不得不由原來的觀賞性、點綴性而逐漸地變成了維持生活的基本手段。也正因此,自然災害對於陶淵明也就成為一個關係極其緊密的問題了。例如眼下陶淵明的困境就是“炎火屢焚如,螟蜮滋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這種原因造成的。這樣的生活,在中國古代文學家們的經歷中極為少見。
其次,它表現了詩人晚年對社會現實的極大憤慨與不平,他滿腹牢騷,甚至連天道、鬼神都恨起來了。他説:“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從自己的切身遭遇可以證明這些都是騙人的東西。與此相近,他在《飲酒》詩中還説:“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苟不應,何事立空言!”情緒都是非常激烈的。在這裏,他表面上是指着天道鬼神,實際上他的批判矛頭乃是指向當時的黑暗社會,指向那個掌握着人類命運的腐朽的統治集團。陶淵明這時的思想情緒和他歸田初期的那種面貌大不相同了,歸田初期他總愛唱那種“樂天知命”“安貧樂道”的高調,在《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中他説:“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在《歸去來辭》中他説:“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那時的陶淵明是以和平恬淡,與世無爭著稱。現在則不同了,牢騷越來越多,情緒越來越大。不是他的修養水平降低了。魯迅説:“‘雅’要想到適可而止。‘雅’要地位,也要錢。”(《病後雜談》)不論誰要説“安貧”,那他首先得保持一種至少是不太貧的經濟條件。否則要想使人“安”得住,而且還要“樂”起來,那是很難的。陶淵明先前總愛説“息交遊閒業,卧起弄書琴”;“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頗有點像是讀書彈琴成癖的樣子。可是到了晚年寫作《詠貧士》,當他已經“傾壺絕餘瀝,窺灶不見煙”的時候,他也就“詩書塞座下,日昃不遑研”了。越窮越苦,思想矛盾也就越多,情緒也就越激烈,這是人之常情,是真實的。陶淵明的詩歌以真實著稱,但若以後期這種艱難地寫痛苦寫憤怒的作品,和前期那種輕易地寫快樂寫恬淡的作品比起來,則是後期作品表現的思想更真切、更實在。
第三,作品表現了陶淵明在這種極其痛苦難熬的生活中的意志堅定,寧死不移。他已經橫下一條心來,無論怎樣窮困,他再也不出去作官,再也不去和那個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了。他説:“在己何怨天,離憂悽目前。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比陶淵明早百餘年的放誕派張翰曾説:“使我有身後名,不如生前一杯酒。”不是陶淵明也像張翰那樣肆無忌憚地蔑視前代聖賢的古訓,他所蔑視的正是當時官場中像蒼蠅追逐血腥一樣所追逐的那種東西。他説他之所以陷入今天這樣的困境,這都怪他自己,怪不得天道鬼神或其他人事。這不是真話,這是牢騷,這是他在變相地表現他對當時政治的不平,同時其中也包含着一種堅守了節操,在精神道德上獲得了勝利的驕傲與自豪。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與黑暗官場不合作,蔑視功名利祿而隱居田園去當清閒地主的,歷代不乏其人。但是能夠忍凍受餓,竟至於“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寧可去向人家乞食,也決不回頭,而一直挺下去,直至老死田園的,卻除了陶淵明再也找不出第二個。陶淵明的氣節是感人的,陶淵明的骨頭的確比別人硬。
陶淵明詩歌的藝術風格是以淳樸實在著稱,所以梁啓超曾經説,“唐以前的詩人,真能把他的個性整個端出來和讀者相接觸的,只有阮步兵和陶淵明,而陶尤為甘脆鮮明”(《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他晚年寫的這首《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就如同一位老朋友用連珠一般的語言在訴説他一系列的不幸,在那裏發牢騷,在那裏怨天恨地,在抒發他對現實社會的憤憤不平。這首詩和他歸田初期作品中的那種寧靜恬淡、情景交融比起來,是變得更為憤激、更為質直了,但是陶淵明作品中那種突出的真情實感的流露,卻是始終一貫的。他有樂説樂,有苦説苦,有牢騷不平也決不故意掩飾。他的語言是那樣淺近、凝練、生動、準確,例如:“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這種對於受凍者在冬天的長夜裏盼望天亮,盼着快點日出;捱餓者在夏天的長晝裏盼着天黑,以為上牀不動,肚子也可能會好受一些的心情的描寫,沒有一點實際感受的人莫説是寫不出,就是想也恐怕難以想到。其次,這首詩表現作者極端困苦時的心理矛盾,表現他向老朋友傾訴滿腔不平時的聲音口氣,也是異常逼真的。他時而正説,時而反説;時而高昂,時而壓抑;時而逼緊,又時而盪開,週迴反覆,激楚動人。
陶淵明以直抒胸臆的手法,述遭遇,則如泣如訴,歷歷在目;抒懷抱,則跌宕起伏,悽愴感人,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3]  [4]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名家點評

唐代薛易簡:“琴之操弄,約五百餘名,多緣古人幽憤不得志而作也。今引子期知音事而命篇曰‘怨詩楚調’,庸非度調為辭,欲被絃歌乎?”(《正音集》) [5] 
明代黃文煥:“‘喪室’至‘烏遷’,疊寫苦況,無所不怨;忽截一語曰‘在己何怨天’,又無一可怨;‘何怨’後復説‘離憂悽目前’,又無一不怨矣。”(《陶詩析義》) [6] 
明末清初蔣薰:“公年五十餘作此詩,追念前此,飢寒坎坷,發為悲歌,惟龐、鄧如鍾期可與知己道也。身後之名,自量終不容沒,然亦何救於目前哉!嗟嗟!天道悠遠,鬼神茫昧,能無怨否耶?”(《陶淵明詩集》卷二) [7]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作者簡介

陶淵明像 陶淵明像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後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着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也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 [8] 
參考資料
  • 1.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976
  • 2.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70-73
  • 3.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2019:73-75
  • 4.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488-491
  • 5.    龔望.陶淵明集評議[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31-32
  • 6.    趙光勇.漢魏六朝樂府觀止[M].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47-249
  • 7.    陳慶元等編選.陶淵明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60-63
  • 8.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