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性靜情逸

鎖定
此匾額為咸豐皇帝賜予劉熙載。咸豐皇帝十分讚賞和敬重劉熙載的品性,曾親書“龍”字、“福”字賜與。一次召對後,御書“性靜情逸”的匾額賜給他。這塊匾製作了兩塊,一塊懸故居古桐書屋,一塊懸邑中四牌樓上。
中文名
性靜情逸
賞賜者
咸豐皇帝
賜    予
劉熙載
物    品
牌匾

性靜情逸劉熙載簡介

劉熙載(1813-1881),字伯簡,一字融齋,晚號寤崖子。清代文學家、經學家、《清史稿》卷480有傳。 劉熙載道光廿四年(1844)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後官任廣東學政、左春坊左中允。“中允”系太子東宮的屬官。清朝康熙以後,朝廷已不立太子,但左、右春坊司的機構仍予保存,春坊司屬官如“中允”等就成為翰林清職文官的升遷之階。“中允”掌記注纂修以及為諸王子講授經史等事。辭官後,晚年主講上海龍門書院凡十四年。
劉熙載廣學博覽,治學無門户之見。六經、子、史、天文、算法、字學、韻學等無不通曉。著述豐富。最著名的有《古桐書屋六種》。其中《藝概》分文、詩、賦、詞、書、經六部分,對各種文學體裁的歷史演變,名家的藝術特徵,作出了獨到的分析。雖然只言大“概”,卻言簡意賅,對後世影響很大,是我國文學史上繼《文心雕龍》之後又一篇力著。其中對藝術美的辯證闡述開現代美學之先河,被譽為“東方黑格爾”。因而當代有人讚譽劉熙載是著名的文藝評論家和文藝美學家。

性靜情逸歷史溯源

劉熙載故居在市政拆遷時被移至原址之東南,基本保持了原貌。小院中有古桐一株,故稱為“古桐書屋”。劉熙載童年家境貧寒,上不起學,因而他常到附近的祖師廟學墊偷學。成年後,他以“志士不忘在溝壑”、“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二語自勵。生活檢樸,至貴不易其初。官至三、四品大員仍簡衣素食。主講上海龍門書院時,愛吃家鄉鹹鴨蛋,但每天只吃半隻。然而秉性方正、品質高尚。咸豐皇帝多次召對,十分讚賞和敬重劉熙載的品性,曾親書“龍”字、“福”字賜與。一次召對後,御書“性靜情逸”的匾額賜給他。這塊匾製作了兩塊,一塊懸故居古桐書屋,一塊懸邑中四牌樓上。
“性靜情逸”的坊匾在十年浩劫中不幸被毀,後於1990年由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劉炳森先生仿咸豐御筆親書重立。劉炳森先生題字時54歲,乃北京故宮博物院專職書法家、中國書協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
性靜情逸 性靜情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