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性取向障礙

鎖定
隨着對性取向的認識逐漸增加和了解,性指向障礙的診斷目前已經不存在於精神疾病診斷及分類系統中,目前認為在人羣中性取向是多樣且不同的性取向是正常的,並且不同的性取向也不再是一種疾病。性指向障礙這種描述過去主要被用來描述同性戀等非異性戀羣體,現在已不再作此稱呼。
中文名
性取向障礙
分    類
性身份障礙、性偏好障礙
類    型
心理障礙

性取向障礙相關定義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是個體對性對象和性目標的指向 [1]  ,包括異性戀(heterosexuality),同性戀(homosexuality)和雙性戀(bisexuality)。儘管許多的研究者已經對於影響對個體性吸引力和性取向的潛在因素如基因、激素、發展、社會和文化等進行了探討,目前仍然沒有結果能夠給出影響性取向或者性吸引的決定性因素。另外,美國精神病學會在2013年的一份聲明中也陳述到:造成異性戀或同性戀的原因是未知的,這些因素可能是多源的,包括生物和行為根源,並且可能在不同的個體和時間的推移中發生變化。人羣中一部分的個體對異性產生性的吸引力(異性戀),一部分對同性產生性的吸引力(同性戀),一部分二者都有(雙性戀),性吸引可以被定義為對某個特定的人的興趣,因為他們刺激了性慾和性。 這種經歷發生的時間和方式因人而異,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偏好,而且“性”是主觀的,所以個體的主觀感受是評價性吸引力的標準。

性取向障礙臨牀描述

同性戀(homosexuality)的性愛指向對象是同性而非異性,即在認知、情感、行為等層面對同性持續表現性愛傾向。
1974年美國精神病學會(APA)明確指出同性戀不屬於精神障礙,並將其歸於“性指向障礙”。1980年,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Ⅲ)不再將同性戀作為精神障礙的名稱使用,並在時隔七年後,在DSM-Ⅲ-R的版本中完全放棄了同性戀的診斷。另一邊,世界衞生組織於1990年5月17日《國際疾病分類》(ICD)將同性戀從《ICD-10》(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中剔除,將每年5月17日定為“國際不再恐同日” [2]  。 我國2001年4月20日出版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在診斷標準中對同性戀的定義將非常詳細,明確指出同性戀並非是心理異常 [3]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分會也在2001年將“自我認同型同性戀”從《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刪除。中華精神病協會副主席陳彥方指出,同性戀並不是精神病人,我國的司法精神病學也不包括同性戀。

性取向障礙常見問題

1、同性戀是病嗎,需要吃藥治療嗎?
答:目前國際上已經形成了共識,認為同性戀並不屬於精神疾病。如果個體不能夠接受自己的性取向,由於自己的性取向個體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並出現了焦慮、抑鬱、失眠等障礙時,那麼就需要向精神科及心理科醫師尋求幫助,對由於無法自我接納而產生的情緒症狀進行治療而非改變其性取向,性取向是無法改變的。
2、同性戀會得艾滋病嗎?
答:需要明確的是,同性戀與艾滋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同性戀會得艾滋”是社會大眾對於同性戀羣體的污名化。有研究就發現19%的公眾認為“進行過危險同性性行為的個體得了艾滋病是罪有應得的,並且應當被譴責”的刻板印象 [4]  。社會大眾的誤解加上疾病本身的特殊性,使得男同性戀並患艾滋病感染者成為目前社會中最邊緣化和被污名化的羣體之一 [5]  。這些社會帶來的壓力也讓同性戀患艾滋病羣體更易感抑鬱和焦慮等心理問題,也承受着社會和公眾施加的更多的歧視 [6]  。艾滋病主要是通過母嬰傳播、血液傳播、性傳播。其中,無保護的性行為是傳播該疾病的一個主要危險因素,艾滋病的性傳播並不僅僅出現在同性戀羣體當中,艾滋病的高風險羣體是發生過無保護的性行為的個體,因此任何個體的無保護的性行為才是危險因素而非該人羣。
參考資料
  • 1.    Bailey, J.M., etal., Sexual orientation, controversy, andsci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16. 17(2): p. 45-101
  • 2.    劉新民, 變態心理學. 北京: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8
  • 3.    同性戀不再是病態  .百拇醫藥網[引用日期2022-10-10]
  • 4.    Herek, G.M.,J.P. Capitanio, and K.F. Widaman, HIV-relatedstigma and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prevalence and trends, 1991–1999.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2. 92(3):p. 371-377
  • 5.    Dowshen, N.,H.J. Binns, and R. Garofalo, Experiencesof HIV-related stigma among you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AIDS patientcare and STDs, 2009. 23(5): p.371-376
  • 6.    葉枝, et al., 歧視知覺與男同性戀艾滋病感染者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關係: 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 中國臨牀心理學雜誌, 2015. 23(1): p. 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