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急性胃腸炎

鎖定
急性胃腸炎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胃腸黏膜的急性炎症,可以由各種不同類型的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所引發。此外,非感染的因素如吸取刺激性食物、藥物、酒精或食品過敏也可能引起急性胃腸炎。通常,該病多發生於夏秋季節,並且兒童或抵抗力較差的人羣更易感。
常見的急性胃腸炎的臨牀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嚴重者可能出現脱水、電解質失衡以及生命威脅。疾病可通過接觸帶菌者或吃喝被污染的食物和水進行傳播,也可由人與人直接接觸傳播。
治療急性胃腸炎的首選方法是補充液體,修正電解質失衡。非感染性的急性胃腸炎,可能需要避免或減少攝入能引發反應的食物或藥物,然而,細菌性或寄生蟲性胃腸炎可能需要特定的抗生素或抗寄生蟲療法。病毒性胃腸炎除了補液和維持正常營養狀態外,基本無特異性抗病毒治療。
同時,患者應恢復正常飲食,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並在醫生的指導下,必要時進行藥物處理,如服用抗菌藥物消炎藥等。此外,該病可以通過良好的個人衞生習慣、適當的食品處理和避免接觸潛在的感染源來進行預防。
中醫病名
急性胃腸炎
就診科室
消化內科、腸道門診、兒科
多發羣體
兒童、免疫力低下的人羣
常見發病部位
胃、腸
常見病因
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食物過敏、進食生冷刺激食物、服用對胃腸道刺激性的藥物(如阿司匹林)、酗酒重金屬中毒
常見症狀
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者可出現發熱、脱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
傳染性
傳播途徑
糞-口途徑、人與人接觸傳播
是否遺傳
相關藥物
蒙脱石、活性微生物製劑(如布拉氏酵母菌、鼠李糖乳桿菌雙歧桿菌等)、消旋卡多曲洛哌丁胺阿司匹林

急性胃腸炎病因

感染性急性胃腸炎根據病原體不同,分為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性等。非感染性急性胃腸炎見於應激、藥物、酗酒食物過敏等。

急性胃腸炎發病原因

  • 病原微生物感染
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的各種感染性胃腸炎。
病毒感染
對於成人來説,病毒感染導致急性胃腸炎的比例遠超其他病原體;寒冷季節的嬰幼兒腹瀉80%由病毒感染引起。大部分胃腸炎主要由四種病原體所致:輪狀病毒諾如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
  • 輪狀病毒
主要感染嬰兒與兒童,尤其是6~24個月的嬰幼兒,是嬰幼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體。
  • 諾如病毒
主要感染年長兒童和成人。可通過食物、水、患者嘔吐物進入空氣,以氣溶膠形式傳播,很容易引起暴發,是成人病毒性腹瀉最常見病原體。
同時,該病毒也是集體機構暴發性腸胃炎的首要致病源,如餐館、托幼機構、醫院、學校、軍營、遊船、養老院等地點,因常呈暴發性,從而造成突發公共衞生問題。
細菌感染
進食被細菌污染的食物後可引起,即食物中毒,也可因接觸帶菌者或飲用生水引起。
小兒患者常見的細菌包括大腸埃希菌屬、彎曲菌屬沙門菌屬以及志賀菌屬等。
成人常見的致病菌為沙門菌痢疾桿菌大腸埃希菌副溶血弧菌、彎曲菌、氣單胞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等。
寄生蟲感染
常見病原體有賈第蟲阿米巴隱孢子蟲等。
  • 非感染因素
進食生冷、過熱、大量酸性等刺激性強的食物,攝入有毒植物、蘑菇、外來海產品、化學毒素,服用胃腸道刺激性藥物(如阿司匹林)、酗酒、海鮮過敏、重金屬中毒等可引起非感染性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誘發因素

  • 小兒誘發因素
低齡
年齡越小,越可能發生急性胃腸炎,且低齡兒(<6個月)與腹瀉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相關。
餵養方式
以母乳餵養為主的嬰幼兒發生急性胃腸炎的風險較低,嬰幼兒早期發生嚴重腹瀉或長時間腹瀉可能與過早斷奶有關。
潛在的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
營養不良、免疫缺陷患兒發生重症腹瀉的風險較大,甚至遷延不愈,進展為慢性胃腸炎。
環境/社會-經濟學因素
託兒所、社會經濟等級低更易導致中重度及遷延性腹瀉。
  • 成人誘發因素
飲食不潔,包括食用被蒼蠅、帶菌者或患者污染的不潔飲食,飲用生水,食用生肉、變質食物、冰箱裏長期存放的食物或冰凍的食物等;
近期有旅行或疫區接觸史;
免疫力低下或營養不良;
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等。

急性胃腸炎症狀

症狀類型及其嚴重程度與攝入微生物及毒素的類型和量有很大關係,同時,不同人的抵抗力不同,也會導致症狀差異。
感染性腹瀉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等,腹瀉是最常見的症狀,大便的性質可因不同的致病菌感染而差異很大。
病情未能及時控制的患者,尤其是抵抗力弱的嬰幼兒與老人,可能會伴隨有脱水及電解質失衡等更為嚴重的表現,需格外注意。

急性胃腸炎典型症狀

  • 感染性急性胃腸炎
病毒性急性胃腸炎
輪狀病毒胃腸炎起病較急,常伴有發熱、噁心嘔吐、腹部不適等症狀,多數先吐後瀉。大便為水樣或黃綠色稀便。
諾如病毒胃腸炎的症狀主要是噁心嘔吐、腹痛後隨即出現腹瀉,大便為稀水樣,每天可多達10餘次/天,可伴有低熱、頭痛、食慾減退、乏力等症狀。兒童患者一般先出現嘔吐,隨後出現腹瀉,可引起局部暴發流行。
細菌性急性胃腸炎
食物中毒者多數在進食後幾個小時內發病,起病急,表現為上吐下瀉,腹痛多以上中腹疼痛為主,嘔吐物往往為進食的不潔飲食,腹瀉輕者每天數次,嚴重者每天數十次,侵襲性細菌感染者因腸道黏膜破壞可出現黏液膿血便。
有些細菌不侵犯腸道黏膜,而是釋放致病毒素引起急性胃腸炎,此時大便中不含黏液及膿血。食物中毒與進食不潔食物有關,一起吃飯的人可集體發病,未進食者不發病,且病情輕重與進食量有關。
寄生蟲性急性胃腸炎
阿米巴引起的大便腥臭,大便呈果醬樣。賈第蟲引起的急性胃腸炎特點是暴發性水樣便,且惡臭,多伴有腹脹、臭屁、噁心嘔吐等症狀。
  • 非感染性急性胃腸炎
非感染性急性胃腸炎如海鮮過敏時,可在進食數小時內突發臍周劇烈疼痛,水樣瀉2~3次後腹痛可消失,有時可以出現蕁麻疹。急性應激或藥物引起者除了腹痛腹瀉外,還可以出現嘔血、黑便等。

急性胃腸炎伴隨症狀

常見的伴隨症狀有噁心、發熱、頭痛、肌痛等。病情嚴重者,可因大量丟失水分引起脱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

急性胃腸炎就醫

急性胃腸炎患者發病前常有不潔飲食史,當出現劇烈腹痛、大便次數明顯增多、排黏液膿血便、高熱、脱水、休克等症狀時,建議及時就醫,小兒或免疫力低下者病情易快速進展,更應及時就醫。
急性胃腸炎通常可憑症狀進行診斷,醫生將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相應的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判斷病因及嚴重程度,進而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案。病情較輕者可在門診處理,病情嚴重者需住院治療。
根據患者脱水的程度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 無脱水:意識正常、無眼球凹陷、皮膚彈性好、無口乾。
  • 輕度脱水:脈搏加快、煩躁、眼球凹陷、皮膚彈性差、口乾。
  • 嚴重脱水:血壓下降或休克、嗜睡或倦怠、眼球凹陷、少尿或無尿。

急性胃腸炎就診科室

消化內科、腸道門診、兒科。

急性胃腸炎相關檢查

  • 血常規
可根據外周血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數、嗜酸性粒細胞數等判斷感染的類型,對究竟是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還是寄生蟲感染可有初步判斷。
  • 大便常規
病毒感染者糞便外觀多為黃色水樣,無膿細胞和紅細胞。不同細菌感染後糞便可呈不同性狀,如稀水樣便、洗肉水樣便、膿血便、血便、黏液便等。根據大便的性狀可對病因做出初步判斷。
  • 病原學檢查
糞便培養為確診證據,但一般培養陽性率低。
  • 蛋白檢測
乳鐵蛋白和糞便鈣衞蛋白都是結腸炎性反應的重要指標。
  • 血清抗體檢測
通過檢查血液中的抗體判斷病原體。
  • 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
從糞便提取物中檢測病原體的DNA,從而確定病原體。

急性胃腸炎鑑別診斷

又稱嘔吐性上感,主要是由柯薩奇病毒感染引起,在發病的初期往往也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腹脹,嚴重時也可因水分大量丟失引起脱水,因而很容易和急性胃腸炎混淆。
但胃腸型感冒本質上是感冒的一種,往往是由天氣變化等原因引起,而不是不潔飲食。除了消化道症狀外,還表現為發熱、咽痛、鼻塞、流涕、全身痠痛、咳嗽咳痰等感冒症狀。
其治療也與急性胃腸炎不同,一般不用抗生素,可選擇抗病毒、清熱解毒及對症支持等治療。
IBS為功能性胃腸病,各項檢查無異常,腸鏡檢查亦缺少可以解釋患者症狀的異常發現。臨牀表現為腹痛、稀便、水樣便或黏液便,無血性便或膿血便。腹瀉在白天多見,夜間緩解,與精神緊張和情緒變化有關,也可能與攝入某種特定食物有關,語言暗示或可誘發或緩解。
IBD病因未明,可能為免疫異常或與病毒感染有關,表現為慢性病程,但可以急性發作,發作可能與飲食成分或情緒有關。
臨牀表現為腹痛、腹瀉,腹瀉表現為黏液血便或膿血便,脱水不明顯。可有胃腸道外表現,也可有發熱等全身症狀。腸鏡檢查有特徵性的淺表潰瘍。
該病初次發作很容易與細菌感染性腹瀉病(如細菌性痢疾)混淆,尤其是在IBD合併細菌感染時。
此外,兒童急性腹瀉尚需與以下疾病相鑑別:肺炎、中耳炎、尿路感染、細菌性膿毒症、腦膜炎可能伴發的腹瀉。

急性胃腸炎治療

急性胃腸炎一般在經過補液、飲食控制與充分的休息後短時間內可自愈。
部分細菌感染者和寄生蟲感染者可予相應抗感染藥物進行治療;病毒致病者無特異性治療,主要是針對腹瀉和脱水的對症支持治療,病程常呈自限性。重症者需糾正酸中毒電解質紊亂

急性胃腸炎急性期治療

  • 補液是急性期最主要的治療,補液的方法、補液量以及補液速度應該根據脱水程度來確定。
  • 輕中度脱水者可予口服補液鹽(ORS)。新的低滲ORS配方減少了鈉和葡萄糖的含量,與標準ORS療效相當,但安全性更好,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米湯加ORS液治療霍亂患者療效更佳。
  • 嚴重脱水者需靜脈補液,情況改善後改為口服補液,醫生還會安排予以補充鉀、鈣、鋅。
  • 兒童患者補鋅可改善預後,並減少復發。

急性胃腸炎一般治療

急性胃腸炎一般不需要禁食,如有嚴重嘔吐則需要禁食。但不論禁食與否,都應在能夠耐受的情況下多喝水。
少吃多餐,尤其是嬰幼兒,建議每日6餐,進食少油膩、易消化、富含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混合食物,儘可能增加熱量攝入。禁食患者應通過靜脈補充營養。
嬰幼兒繼續母乳餵養,配方奶餵養者可選擇應用低乳糖或無乳糖配方。避免進食罐裝果汁等高滲性液體,以防腹瀉加重。
病毒導致的急性胃腸炎無需針對病因抗病毒治療,只需補液及藥物對症治療即可。
由於部分抗生素本身可致腹瀉且抗生素濫用易導致細菌耐藥,細菌性急性胃腸炎患者應在必要時根據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抗生素治療,患者應避免就診前自行服用抗生素等不規範治療。
家庭治療的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大便性狀、大便次數、體温、脱水情況等,若出現症狀加重,應及時到醫院就醫。住院患者應定期複查血常規、大便常規、電解質等了解病情變化。

急性胃腸炎藥物治療

  • 腸黏膜保護劑和吸附劑
蒙脱石有吸附腸道毒素和保護腸黏膜的作用,已被證實在急性腹瀉中能夠縮短腹瀉病程,降低腹瀉頻率。
  • 微生物製劑
腸道益生菌組成的特殊活性微生物製劑,不僅對人體健康有益,還可以用於治療腹瀉病;尤其是對病毒感染導致的水樣腹瀉具有顯著療效;對侵襲性細菌導致的腹瀉沒有明顯療效;對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治療有效。
常用的治療急性胃腸炎的益生菌有布拉氏酵母菌、鼠李糖乳桿菌雙歧桿菌等。
  • 消旋卡多曲
減少水和電解質的過度分泌,從而縮短病程。
  • 洛哌丁胺
屬於止瀉藥,通過抑制腸道蠕動減輕腹瀉,適用於無侵襲性腹瀉症狀的輕、中度旅行者腹瀉。
但並非所有患者均可使用該藥物,對於伴發熱或明顯腹痛等疑似感染導致的炎性腹瀉以及血性腹瀉的患者,止瀉藥可導致毒素、細菌等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反而加重病情,故應避免使用。兒童患者儘量避免使用。
  • 抗感染治療
絕大多數兒童患者不需要抗感染治療,尤其是病毒導致的急性胃腸炎,應用抗生素反而會延長病程。
下列情況推薦使用抗生素:
  • 痢疾樣腹瀉患兒;
  • 疑似霍亂合併重度脱水;
  • 早產兒;
  • 合併免疫缺陷病的兒童。
成人輕、中度腹瀉患者一般不用抗菌藥物。以下情況考慮使用抗感染藥物:
  • 發熱伴有黏液膿血便的急性腹瀉;
  • 持續的志賀菌、沙門菌、彎曲菌感染或原蟲感染;
  • 感染髮生在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敗血症或有假體患者;
  • 中、重度的旅行者腹瀉患者。
抗菌藥物的選擇
醫生會根據細菌培養的結果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或可根據經驗選擇抗生素。
常用的抗生素氟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環丙沙星等,對大部分細菌性急性胃腸炎效果較好。如當地氟喹諾酮耐藥率較高,也可選擇阿奇黴素治療。療程3~5天。
注意事項
懷孕或正在哺乳期的女性應告知醫生情況,以避免使用致畸或對孕婦胎兒有明顯毒性的藥物。
如慶大黴素可導致乳兒聽力減退,四環素可致乳牙黃染引起四環素牙,磺胺類藥物可引起核黃疸等。新生兒肝腎功能未發育成熟,應避免選擇毒性較大或影響生長髮育的抗生素。
以上患者可選擇青黴素、三代頭孢如頭孢曲松等藥物毒性較低,對胎兒及孕婦影響較小的藥物,兒童患者需遵醫囑注意藥物減量,以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哺乳期應用時可暫停哺乳,待藥物代謝後再哺乳。

急性胃腸炎手術治療

該疾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急性胃腸炎中醫治療

鹽酸小檗鹼,俗稱黃連素,是從中藥中提取的一種生物鹼。它對多種細菌如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白喉桿菌等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對痢疾桿菌抑制作用最強,因此可以用來治療細菌性急性胃腸炎,對改善症狀和緩解病情有一定效果,且副作用較小,已被大家廣為認知。
改善症狀的中成藥還有六味香連膠囊等。其他的中醫治療方法還包括辨證方藥、推拿、針灸等。

急性胃腸炎其他治療

  • 兒童患者補鋅治療有助於改善腹瀉病的臨牀預後,減少復發。
  • 口服或者靜脈輸注昂丹司瓊可能對伴嘔吐的年幼患兒有效。
  • 有明顯痙攣性腹痛者,可口服山莨菪鹼等解痙藥物。

急性胃腸炎預後

急性胃腸炎多為自限性疾病,預後良好,病程常與年齡、機體免疫力、病原體毒力等有關。
嬰幼兒、兒童、老年人、免疫缺陷或合併其他疾病者病情進展快,症狀重,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急性胃腸炎併發症

急性胃腸炎預防

嚴把食物衞生關是預防此病的關鍵。搞好飲食、飲水衞生和糞便管理,大力消滅蒼蠅,是預防該病的根本措施。冰箱內的食品要生熟分開,進食前要重新燒熟燒透。
飯前便後要洗手,蔬菜瓜果生吃前要消毒,外出度假要選擇乾淨衞生的飯店等都是應注意的有效預防措施
參考來源: [1-10] 
參考資料
  • 1.    周國營,楊興華,鄭德生,王化勇,於兆陽. 急性胃腸炎調查國內外研究進展[J]. 醫學動物防制,2018,34(10):947-950.
  • 2.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 ,《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臨牀實踐指南. 中華兒科雜誌, 2016. 54(7): p. 483-488.
  • 3.    繆曉輝, 等.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瀉診療專家共識. 中華消化雜誌, 2013. 33(12): p. 793-802.
  • 4.    胡品津,謝燦茂. 內科疾病鑑別診斷學,第6版,人民衞生出版社,421~439.
  • 5.    楊紹基.傳染病學(八年制第一版).北京: 人民衞生出版社.2005,39-150.
  • 6.    薛辛東.兒科學(八年制第二版).北京: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0,250-258.
  • 7.    郭紅玲.黃連素片與楓蓼腸胃康沖劑合用治療急性胃腸炎療效觀察[J].中醫臨牀研究,2013,(5):95.
  • 8.    F, M., et al. Acute diarrhea in adults and children: a global perspective.[J] .J. Clin. Gastroenterol., 2013, 47: 12-20.
  • 9.    A, G., et al., 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in Europe: update 2014.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2014. 59(1): p. 132-52.
  • 10.    RA, C., M. SS, and M. PJ,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the Outpatient Setting.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ediatric Nurse Associates & Practitioners, 2016. 30(6): p. 6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