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

鎖定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按病因可區分為血栓形成性和栓塞性兩大類。臨牀上將局部腦缺血症狀在24小時以內完全緩解者稱短暫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s),症狀持續24小時以上而經過一定時間消失者稱可逆性缺血性腦損害(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缺血癥狀持續24小時不消失者稱侷限性腦梗塞(focal cerebral infarction)或腦梗塞。隨着影像學技術的進步,已經發現臨牀的這種分類並不一定反映不同的腦病理過程。
2019年11月,由中國學者王擁軍團隊首創的針對高危非致殘性腦血管病的“CHANCE”抗血小板治療方案,被美國《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管理指南(2019更新版)》作為最高級別證據(IA)向全球推薦。 [1] 
中醫病名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
外文名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s
常見發病部位

目錄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簡介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腦梗死)是最常見的腦卒中類型,佔全部腦卒中的60%~80%,指腦部供血中斷又無充分的側支循環代償供血而導致的腦組織缺血和缺氧性壞死,進而產生的神經系統症狀羣,不包括全腦性缺血缺氧性壞死,如室息、心跳和呼吸暫停引起的全腦病損。其急性期的時間劃分尚不統一,一般指發病後2周內。屬於中醫學“中風”“暴顧”“薄顧”“偏枯”“卒中”“半身不遂”“缺血中風”等範疇。 [2]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

一、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症科研協作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試行)》(1996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2008年)。
(一)病名診斷標準
1.主症偏癱,神識昏蒙,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
2.次症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
3.急性起病發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症狀。
4.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具備2個主症以上,或1個主症、2個次症,結合起病、誘因、先兆症狀、年齡即可確診;不
具備上述條件,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發病2周以內。
2.恢復期 發病2周至6個月。
3.後遺症期發病6個月以上。
(三)病類診斷
1.中經絡 中風病無意識障礙者。
2.中髒府 中風病有意識障礙者。
二、西醫診斷
參照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可根據:①急性起病;②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少數為全面神經功能缺損;③症狀和體徵持續數小時以上(溶栓可參照適應證選擇患者);④腦CT或MRI排除腦出血和其他病變;5腦CT或MRI示有梗死病灶。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進行病因分型有助於判斷預後、指導治療和選擇二級預防措施。當前國際廣泛使用TOAST病因分型,將缺血性腦卒中分為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動脈閉塞型,以及其他明確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五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