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思茅木姜子

鎖定
思茅木姜子(學名:Litsea szemaois (H. Liu) J. Li & H. W. Li)是樟科木姜子屬植物,常綠喬木,高6-25米,胸徑17-30釐米。小枝褐色,無毛。頂芽裸露,外被灰黃色短柔毛。葉互生,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偶有倒卵狀長圓形,長10-21釐米,寬3-5釐米。傘形花序3-5個生於短枝上呈總狀花序,短枝長2-3釐米,有微柔毛。果近圓或扁球形,直徑約1.5釐米;果托杯狀,先端平截,質薄;果梗長約1釐米,粗2-3毫米,無毛。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1] 
分佈於中國雲南南部。生長於海拔800-1500米的闊葉混交林中。 [1] 
思茅木姜子為中國熱帶季雨林的稀有樹種。木材細緻,美觀,為良好傢俱和建築用材;種子含油,主含月桂酸,可提取芳香油,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 [2] 
中文名
思茅木姜子
拉丁學名
Litsea szemaois (H. Liu) J. Li & H. W. Li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9] 
毛茛目
樟科
木姜子屬
思茅木姜子
命名者及年代
(H. Liu) J. Li & H.W. Li,2006 [4] 
保護級別
極危(IUCN標準)、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

思茅木姜子植物學史

在思茅木姜子分類地位的問題上,許多專家一直以來各持己見。1932年,劉厚將思茅木姜子作為一個變種歸入越南木姜子;1938年,Allen將其作為變種歸於大萼木姜子;1982年,楊銜晉等學者在《中國植物誌》31卷樟科木姜子屬的編寫過程中,依據思茅木姜子與大萼木姜子的花序、果實和果託存在的明顯區別,仍將其歸入越南木姜子中。基於近年來對野外和模式標本的觀測,2006年,慈秀芹和李捷提出將思茅木姜子作為獨立的一個種,命名為思茅木姜子(Litsea szemaois)。 [5] 

思茅木姜子形態特徵

思茅木姜子
思茅木姜子(8張)
常綠喬木,高6-25米,胸徑17-30釐米。小枝褐色,無毛。頂芽裸露,外被灰黃色短柔毛。葉互生,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偶有倒卵狀長圓形,長10-21釐米,寬3-5釐米,兩端漸狹,革質,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兩面均無毛,羽狀脈,側脈每邊7-9條,纖細,在葉上面稍明顯,下面略突起,中脈在上面下陷,下面突起,網脈在葉下面稍明顯;葉柄長2-3釐米,稍粗壯,無毛。
傘形花序3-5個生於短枝上呈總狀花序,短枝長2-3釐米,有微柔毛;傘形花序梗長3-4毫米,被黃褐色絲狀柔毛;苞片4,外面具微柔毛;每一傘形花序有花4-5朵;花梗被柔毛;花被裂片6,披針形或倒披針形至長圓形,長4毫米,寬1.5-2毫米,外面有短柔毛,內面無毛;能育雄蕊9,花絲長,外露,有黃褐色短柔毛,腺體圓形,有短柄;退化雌蕊被黃褐色短柔毛;雌花中退化雄蕊有柔毛;子房卵圓形,有黃褐色短柔毛,花柱外露,柱頭盾狀。果近圓或扁球形,直徑約1.5釐米;果托杯狀,深約1.2釐米,直徑約2釐米,先端平截,質薄;果梗長約1釐米,粗2-3毫米,無毛。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1] 

思茅木姜子生長環境

分佈區地處中國北熱帶季雨林地帶。年平均温約20-21℃,最冷月平均温在11-14℃以上,沒有冬季,下界的極端最低温約4℃左右,上界可出現0℃以下低温,但為時甚短,全年無霜;年降雨量約1300毫米以上,隨着海拔增高可多至1600毫米,主要集中在5-10月,但旱季霧多,變得濕潤;年平均相對濕度大於80%。土壤為磚紅壤、赤紅壤或山地黃壤,有機質含量豐富。思茅木姜子為中、上層喬木成分,能忍受一定的庇廕。在海拔較低的溝谷常與番龍眼千果欖仁五椏果葉木姜子琴葉風吹楠等混生。 [2] 

思茅木姜子分佈範圍

分佈於南、泰國、緬旬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雲南雙柏、漾西、景東、景洪、勐海、新平、鎮康、雙江和潞西等縣。 [6] 

思茅木姜子繁殖方法

果實成熟後脱落,種子主要靠重力傳播。在遠離母株的林中也發現有其幼苗和果實,食果動物或者水流也對其種子傳播有一定作用。 [5] 

思茅木姜子主要價值

思茅木姜子為中國熱帶季雨林的稀有樹種。木材細緻,美觀,為良好傢俱和建築用材;種子含油,主含月桂酸,可提取芳香油,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 [2] 

思茅木姜子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1998年 ver 2.3——瀕危(EN)。 [7]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極危。 [8] 

思茅木姜子物種現狀

思茅木姜子是中國西南部熱帶季雨林的罕見樹種,分佈區很窄。由於產地的森林遭受不斷地破壞,種羣的數量更為稀少,且生境惡化,不利於它的天然更新。 [2] 

思茅木姜子瀕危原因

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滿足戰略需要,中國國家開始在西雙版納海拔900米以下的林地墾荒,發展橡膠種植業。橡膠種植業加快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卻是以熱帶雨林的喪失為代價,這樣的發展模式使得思茅木姜子原本的分佈區進一步縮小。加上該樹種是一種珍稀名貴的木材,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偷砍濫伐等現象時有發生。在野外考察時,注意到思茅木姜子的自然居羣中普遍種植有砂仁。砂仁作為一種有着巨大經濟價值的藥用植物,1963年從廣東引入西雙版納並試種成功後迅速在熱帶雨林下推廣。種植砂仁時需要人為清除或者疏去林下植物,這使得幼樹和灌木層植物受到較大的破壞。砂仁的種植致使思茅木姜子的天然更新出現了障礙。考察中,發現林下有大量萌發的思茅木姜子幼苗,還有極少量幼樹存在。成年植株僅有100餘株,數量很少,但卻較幼樹更為常見。一系列自然和人為因素使這樣一個“先天不足”物種的生存變得岌岌可危。 [5] 

思茅木姜子保護措施

思茅木姜子生長地區多屬保護區,應加強愛護,促進天然更新。生於保護區外的林木應嚴禁亂伐,並引種栽培,擴大種植。 [2] 
  1. 就地保護:首先應盡力保護那些有數十年樹齡的大樹,它們是該物種最豐富的基因庫。思茅木姜子具有熱帶雨林頂極樹種的特徵,即產生大量的種子,並且能迅速萌發,形成豐富的幼苗庫,但在此後幾年,由於上方的林冠層沒有空隙,得不到足夠的光照,幼苗生長很慢,高度增加很少,一旦林窗(指森林羣落中老齡樹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如干旱、颱風、火災等,導致成熟階段優勢樹種死亡,從而在林冠層造成空隙的現象)形成,幼苗便可長成幼樹,並迅速生長佔據林冠的中上層。如果沒有林窗,幼樹很可能就沒有機會長大。當地農民在種植砂仁時,會將樹下所有的幼苗和幼樹全部清除,這樣就使得幼苗完全喪失了長成大樹的可能性。因此,保護思茅木姜子的良好生境是使其完成天然更新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5] 
  2. 遷地保護:遷地保護居羣是一個人工建立的小居羣,同自然界的小居羣一樣,面臨着遺傳適應、疾病交叉感染、突變積累等遺傳風險。此外,改變了生存環境的物種能否保證居羣內的個體能正常地開花、傳粉、結實並繁衍下去,這些問題不僅與物種自身的生物學特性有關,還與保護區內的土壤、氣候、水分條件等生態要素密切相關。一個遷地居羣能否對一個物種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至少需要該居羣完成一個“從種子到種子”的過程,對於思茅木姜子,這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因此,對這個遷地居羣的動態研究,可以更好地瞭解思茅木姜子的生物學特性,從而有效地保護這個瀕危物種。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