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思惟修

鎖定
《思惟修》是佛教的經文
中文名
思惟修
所屬領域
佛學

目錄

思惟修原文

“禪那”者,此雲“思惟修”,故稱禪思比丘,是貴思也。經又言:“有思惟心,終不能入如來大涅槃海。”又言:“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是病思也。所以者何?蓋思有二:一正思惟,一邪思惟。無思之思,是正思惟也;有思之思,是邪思惟也。
又思有二:一從外而思內, 背塵合覺者也;一從內而思外,背覺合塵者也。從內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無盡而真彌遠也;從外思內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盡而還源也。由思而入無思,即唸佛者由念而入無念也。

思惟修譯文

梵語禪那,華言譯為思惟修,所以有稱修禪的人為禪思比丘,這是表示修禪的工夫着重在“思”。可是《圓覺經》中又言:“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着;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而且《法華經》也説:“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這是指出“思”的弊病。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思有二種:一種是正思惟,一種是邪思惟。沒有思量分別的思,是正思惟;有思量分別的思,是邪思惟。思又分有二種:一是把攀緣外境的思念轉來觀照內心,這是背塵合覺;一是把觀照內心的意念移去攀緣外境,這是背覺合塵。由觀照內心轉而思量外境,不斷地向外攀緣,思念越多,便離真心越遠;把思量外境的意念轉來觀照內心,不斷思惟,思惟達到了極處,便能轉迷為覺、明心見性了。這種從有思而入無思的修養工夫,便是念佛的人由有念而入無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