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怛羅斯之戰

鎖定
怛羅斯之戰(怛,音dá)是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相遇而導致的戰役。戰場在葱嶺(今帕米爾高原)以北,具體位置還未完全確定。怛邏斯城得名於塔拉斯河,在今哈薩克斯坦塔拉茲市西約18公里。某些學者認為怛邏斯之戰的戰場不在怛邏斯城,而在塔拉斯河中上游西岸的伊特萊赫(阿拉伯語’Itlakh),突厥人稱“阿特拉赫”(Artlakh),在今吉爾吉斯斯坦西境普科羅夫卡(Pokrovka)。 [1]  怛羅斯之戰發生時間在天寶十年(751年7月-8月),葛邏祿突然叛變,導致唐軍失利。這是阿拉伯與大唐幾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打勝安西軍。此戰對唐朝、阿拉伯雙方的疆域幾乎沒有影響。戰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並且繼續擴張。
歷史學家指出,怛羅斯之戰只是一場遭遇戰,怛羅斯之戰對唐與大食(阿拉伯)的關係沒有顯著影響。 [2] 
名    稱
怛羅斯之戰
發生時間
751年7月—8月
地    點
中亞怛羅斯
參戰方
安西都護府、呼羅珊總督區、石國、康國、火尋等
結    果
阿拉伯帝國獲勝
參戰方兵力
有三種説法:
一、阿拉伯軍200000人,高仙芝聯軍20000人。 [75] 
二、阿拉伯軍70000人,高仙芝聯軍18000人。
參戰方兵力
三、阿拉伯先200000人,後增兵到300000人。高仙芝聯軍30000人。 [68] 
傷亡情況
通常有兩種數據:
一、阿拉伯方面傷亡七萬,高仙芝聯軍傷亡一萬五千人
二、阿拉伯方面傷亡三萬,高仙芝聯軍傷亡數千
主要指揮官
高仙芝(安西大都護)
艾布·穆斯林(呼羅珊總督)
外文名
Battle of Talas

怛羅斯之戰戰爭背景

怛羅斯之戰時代背景

盛唐時期形勢 盛唐時期形勢
公元六到八世紀,歐亞大陸上有三個大帝國正處於興盛期,分別是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
唐太宗、唐高宗時期,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西域諸國、西突厥汗國先後被唐朝所滅,唐朝擴張並且開始統治河套、漠南、西域、漠北、安南等地。伊吾(哈密)、鄯善、高昌、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西域小國或被迫投降於唐朝、或被武力滅國。唐朝從此建立了以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
阿拉伯帝國版圖 阿拉伯帝國版圖
幾乎在同一時期,中東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從阿拉伯半島開始,經過戰爭擴張成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國,向西佔領了整個北非和西班牙,向東則吞併了整個西亞和大半個中亞,控制了地中海南岸的整個地區。阿拉伯帝國成為唐朝之外影響中亞的另一力量。八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在東方的最高長官哈賈吉·本·優素福應許他的兩個大將——穆罕默德和古太白·伊本·穆斯林,誰首先踏上中國的領土,就任命誰做中國的長官。於是前者征服了印度的邊疆地區,屠殺、趕走了大量非穆斯林,後者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亞地區,但誰都沒能跨過中國的國界。開元三年(715年),阿拉伯聯合吐蕃進攻中亞錫爾河的國家拔汗那,被唐軍擊敗。 [3] 
阿拉伯帝國由於地理上的巨大優勢,影響力慢慢的體現出來,中亞諸國原本大多信奉佛教、祆教等或自己的傳統宗教,對伊斯蘭文化的東進感到不安,於是不少國家向唐朝求援。 [4-8] 
而突騎施由親唐轉變為反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蓋嘉運指揮唐軍大破突騎施。 [9-10]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蓋嘉運指揮唐軍大勝突騎施,突騎施可汗蘇祿被殺,突騎施新可汗吐火仙、黑姓可汗爾微都被唐軍擒獲。 [11-12] 

怛羅斯之戰唐朝背景

天寶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爾的吉爾吉特)娶吐蕃公主。 [13]  小勃律國地處吐蕃通往安西四鎮的要道。
天寶六年(747年),高仙芝率唐軍步騎一萬進行長途遠征,從安西出發,用百餘日到達連雲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連雲堡地勢險要,且有萬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揮下的唐軍作戰神勇,半天時間便攻佔了該城。吐蕃在娑勒城聚集了十萬軍隊,高仙芝在夜裏指揮軍隊渡河,派李嗣業率領唐軍發起進攻,打的吐蕃軍慘敗,吐蕃軍大潰敗、逃跑時十分之八、九的人摔死、溺死。此後高仙芝率兵繼續深入,越過險峻的坦駒嶺,進入阿弩越城,攻佔了小勃律國,派唐軍駐守小勃律國,高仙芝帶着活捉的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返回。此役之後,唐軍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為安西四鎮節度使。 [14-15] 
唐代西域、中亞形勢 唐代西域、中亞形勢

怛羅斯之戰阿拉伯背景

749年,阿拉伯政權從倭馬亞家族轉入阿拔斯家族掌握,即使在西亞亦成定局。 [16]  而在怛羅斯之戰一年以前,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已經迅速迅速徹底打垮了阿拉伯倭馬亞王朝,能夠調大量軍隊到東部來。
呼羅珊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興起地,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能從這裏派出龐大的軍隊。據塔巴里的記述,阿拉伯葉海亞在呼羅珊的一次徵兵,應徵入伍的士卒達50萬人之多。 [17]  而從怛羅斯之戰到葉海亞在呼羅珊這次徵兵之間這段時期,呼羅珊並沒有發生能導致兵源發生大變化的事。可見怛羅斯之戰時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能從呼羅珊出動大量軍隊。
此外,關於怛羅斯之戰,查閲了大量阿拉伯史料的權威歷史學家王小甫指出,呼羅珊屯聚着阿拉伯阿拔斯軍隊的主力。 [2]  可見,阿拉伯能動用大量主力軍隊參與怛羅斯之戰。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怛羅斯之戰戰爭起因

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再度奉命出軍,擊破親附吐蕃的車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 [18]  這兩次艱難的遠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此時,中國已經成為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他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芝儼然是大唐在中亞的總督。
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還擊破了石國及突騎施。 [18]  高仙芝以石國“無番臣禮”為由,征討石國。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允諾。不久高仙芝違背承諾,擄走石國國王及其部眾,格殺老人與小孩,搜取財物。 [19]  天寶十年(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將被俘的幾位國王獻於玄宗面前,高仙芝被授予右羽林大將軍,並將石國國王斬首。此時高仙芝達到了征戰生涯的最高峯。僥倖逃脱的石國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先發制人,主動進攻大食。高仙芝率領大唐聯軍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

怛羅斯之戰戰爭經過

怛羅斯城是石國的第二大據點,《新唐書·石國傳》“怛羅斯城,石國常分兵以鎮之。”這也是高仙芝與大食在此相遇的重要原因。距離怛羅斯城不遠的撒馬爾罕,早已是大食兵聚集的據點。
高仙芝並不知大食的意圖。而且唐在葱嶺以西的屬國分散部署,一時很難集結。為了阻止大食的東進,以攻為守,遠征大食對於深諳兵法的高仙芝來説似乎成為可行手段。 [20]  剛剛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亂的阿拉伯大軍南下,恰好與高仙芝大軍相遇在怛羅斯河。
高仙芝於天寶十年(751年)四月,從安西出發。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葱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在準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消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餘萬的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今天的奧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爾)附近展開了決戰。高仙芝的軍隊與阿拉伯軍相持五天,葛邏祿部眾突然反叛,與阿拉伯軍夾擊唐軍,導致高仙芝失敗,只剩下數千人返回。 [20]  [21]  [22] 

怛羅斯之戰戰爭結果

高仙芝軍隊與阿拉伯軍交戰5天,打成平手。阿拉伯重金收買葛邏祿,葛邏祿突然反叛,與阿拉伯軍夾擊唐軍,導致唐軍戰敗。
高仙芝軍隊由數千唐軍與2萬多葛邏祿軍、拔漢那軍組成。《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 記載高仙芝軍隊數量為3萬人、深入與敵人作戰、最後有數千唐軍返回安西。以此計算,唐軍至多損失了數千人。主要減員數量是投敵的葛邏祿軍與損失的拔汗那軍 [20]  [76]  [22]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九、《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三 都記載高仙芝軍隊數量為2萬人、深入胡地與敵人作戰,最後有數千唐軍返回。以此計算,唐軍至多損失了數千人。主要減員數量是投敵的葛邏祿軍與損失的拔汗那軍 [21]  [22]  [76] 
怛羅斯之戰後第二年,安西唐軍在駐守安西各地的情況下,還能分兵遠征大勝吐蕃,攻佔吐蕃戰略要地大勃律。阿拉伯立即派人求和於唐朝。也説明怛羅斯之戰唐軍的損失很小,安西唐軍的實力沒有被怛羅斯之戰削弱。 [77] 

怛羅斯之戰戰爭評價

近些年,有學者已經考證,怛羅斯戰前,造紙術已從唐屬國拔汗那的首府浩罕和平傳入中亞撒馬爾罕。 [23] 
唐朝並未因怛羅斯之戰而丟失西域,約公元790年以後,唐朝才失去西域。
怛羅斯之戰後,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西域唐軍迅速恢復。僅僅過了兩年,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753年)進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敵軍,征服當地。 [24]  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復。封常清率領唐軍繼續擴張,直到安史之亂才停止。如若不是安史之亂,那麼安西都護府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較長短。
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在西域、中亞的勢力到了極盛。 [25] 
唐朝最後退出中亞爭奪的根本原因,並不是怛羅斯之敗,而是安史之亂。由於安史之亂爆發,即使是怛羅斯之戰獲勝,唐朝依然會退出中亞。
儘管怛羅斯戰役戰敗,唐王朝的整體實力,以及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戰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唐朝仍在中亞繼續擴張;天寶十二年(753年),封常清攻佔大勃律菩薩勞城,而於天寶十四年(755年)達到了西域經略的鼎盛;從長安安遠門西行至唐境西陲是1.2萬里,隴右作為東西交流的咽喉要地,成為唐朝最為富庶的地方。 [26]  至德元年(756年),參與怛羅斯戰役的拔汗那與阿拔斯王朝仍派兵助唐鎮壓安史之亂。 [27]  拔汗那位於葱嶺以西最靠東邊的七河地區小國,是唐朝在中亞“事唐最謹”的藩屬。 [28] 

怛羅斯之戰戰爭影響

怛羅斯之戰政治

在怛羅斯戰役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 [29]  唐朝與阿拉伯之間的關係,並未見受到此戰的顯著影響,阿拔斯在對華關係方面上與前朝沒有什麼改變。以下為怛羅斯之戰後中的47年,阿拔斯使臣來華的17次記錄,自戰後的6年,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來朝,僅天寶十二年(753年)就來了四次,見於《冊府元龜》記載者有。
<b>751年後阿拔斯使臣來華記載</b> 


752年12月7日
黑衣大食謝多訶密遣使來朝,
授左金各衞員外大將軍,放還番。
753年3月
黑衣大食遣使獻方物。 [30] 
753年4月
黑衣大食遣使來朝。 [31] 
753年7月12日
黑衣大食遣大酋望25人來朝,
並授中郎將,賜紫袍金帶魚袋。
753年12月
黑衣遣使就馬30匹。
754年4月
黑衣大食遺使來朝。 [32] 
755年7月
黑衣遣使貢獻。 [33] 
756年7月
黑衣大食遣大酋望25人來朝。 [34] 
757年
大食國遣使朝貢。 [35] 
758年5月1日
回紇使多乙亥阿波80人,黑衣大食酋長鬧文等6人,並朝見,至閣門爭長。通事舍人乃分左右,從東西門併入。文涉施黑衣大食遣使來朝見。 [36] 
760年12月
宴白衣婆節使等18人於延英殿會。
762年
黑衣大食遣使朝見。 [37] 
769年
黑衣大食遣使朝貢。 [38] 
772年12月
大食遣使朝貢。 [39] 
774年7月
黑衣大食遣使來朝。 [40] 
791年1月
黑衣大食遣使來朝。 [41] 
798年9月8日
以黑衣大食遣含嵯、烏雞,
莎比並為中郎將,防還番。
表格資料來源 [42] 
另外,在怛羅斯之戰之後,中亞的拔汗那、倶密、康國、安國及花拉子模等等國家仍然遣使朝貢於唐朝。 [43] 

怛羅斯之戰軍事

唐代武士 唐代武士
怛羅斯之戰之後,高仙芝仍被玄宗委以重用。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叛反於范陽。高仙芝奉命征討叛軍,扼守潼關。 [44-45]  遺憾的是,不久玄宗聽信讒言,錯斬了高仙芝。
怛羅斯之役後不久阿布·穆斯林因功高震主而被謀殺,手下大將齊雅德·伊本·薩里也被處死。而中國方面由於幾年後爆發安史之亂,之後還有朱泚之亂、藩鎮之禍等數次內鬥,國力消耗,沒有再進軍河中地區。
並不存在吐蕃與阿拉伯3次大戰、十幾萬精鋭損失殆盡、吐蕃擋住阿拉伯東進防止西域中國被伊斯蘭化等事。事實上,所謂的那幾個吐蕃與阿拉伯大戰的時期,阿拉伯主要忙於解決內訌、叛亂以及與拜占庭的衝突,無力伊斯蘭化西域、中國,當時阿拉伯在東部倒是與古斯(Ghuzz)、突厥有過沖突。作為當事人的阿拉伯的史料記載裏,那時沒有吐蕃與阿拉伯大規模交戰、十幾萬精鋭損失殆盡,倒是有阿拉伯人造惹瑟知之門等防禦突厥人的侵襲,在布哈拉、赭時等地區修築了城牆以防禦突厥人的侵襲。支持拉斐厄叛亂的戰士來自10多個勢力,其中突厥人起重要作用,拉斐厄見棄於突厥人之後,很快就投降於阿拉伯馬蒙;法德勒東征打了多個勢力,雖然有俘獲吐蕃軍官,但是其與吐蕃的交戰規模極小、影響很小,記載很簡略,還比不上對怛羅斯之戰的記載。法德勒東征其實不是吐蕃與阿拉伯大戰,而且法德勒東征本來也沒有伊斯蘭化西域、中國的能力。
阿拉伯史料裏,根據塔巴里、亞爾庫比、加爾迪齊等人的記載,在網上流傳的阿拉伯與吐蕃大戰的那個時間段,波斯人的暴動、什葉派運動不斷。阿拔斯大食委派的歷任呼羅珊省總督不得不應付波斯人乃至阿拉伯人本身發動的一系列叛亂。謝里克事件平息後,布哈拉什葉派阿拉伯人仍不斷背叛。哈里吉派優素福.貝爾木之亂、曼蘇爾.本.阿卜杜拉之亂、塞吉斯坦與巴德吉斯屢次動亂、阿什納斯之亂等等。當時阿拉伯主要忙於解決內訌、叛亂以及與拜占庭的衝突。 [46] 
阿拉伯史料記載,馬赫迪分遣使節要求若干國家的統治者稱藩納貢,其中多數應命臣服。史籍載稱應命稱藩者有粟特的伊赫施德、烏什魯桑那的阿弗申、費爾干納的君主、葛邏祿的葉護、九姓烏古斯的可汗、“突厥人之王答兒汗”、吐蕃王。 [47]  當哈侖.拉施德在位時(786-809年),總督吉特里夫.本.阿塔(792-3年)為了驅逐葛邏祿葉護的軍隊,派遣阿慕爾.本.傑米勒進入費爾干納。 [48-49] 
阿拉伯史料記載,806-810年,拉斐厄叛亂,拉斐厄的戰士中有來自赭時、突厥、費爾干納、忽氈、烏什魯桑那、石汗那、布哈拉、花剌子模、珂咄羅、古斯(Ghuzz)、葛邏祿等10多個勢力, [50]  主要是突厥、古斯(Ghuzz)與大食衝突,而非吐蕃。拉斐厄於809年見棄於突厥人, [51]  “當他聽到馬蒙為政清明的報告時”, [52]  遂也向馬蒙納降,得到了後者的寬宥,既往不咎。810年,這次變亂完全平息。拉斐厄見棄於突厥人不久,這次變亂就完全平息,可見突厥對這次變亂影響之大。 [53] 
大食的馬蒙在對哈利發阿敏(811年)展開鬥爭以前,曾向其韋齊爾法茲勒.本.薩赫勒訴説:(葛邏祿)葉護、“吐蕃主可汗”不臣服;喀布爾王正要奪取呼羅珊與喀布爾毗連的地區;訛答剌君主不肯繼續入貢。馬蒙聽從法茲勒的建議,和平解決了這些問題。 [54]  並沒有大戰,之後也沒有大食與吐蕃大規模交戰的記載,而是大食對付突厥、古斯(Ghuzz)以及反叛的大食人、波斯人。 [55] 
伊本.忽爾達茲比在其《道里與諸國志》説:“惹瑟知是呼羅珊在那個方向最遙遠的地點,它位於兩山之間。突厥人常常經由此處前來侵襲,所以Barmak家族的法德勒在那兒建造了一座大門。”根據奈爾沙希、伊斯塔赫裏、伊本.豪卡勒等人記載,阿拉伯人在布哈拉、赭時等地區修築了城牆以防禦突厥人的侵襲。
當時大食集中力量解決反叛、內訌以及與拜占庭的衝突,而在大食的東部,大食與古斯(Ghuzz)、突厥有衝突,大食在布哈拉、赭時等地區修築了城牆以防禦突厥人的侵襲,沒有要伊斯蘭化西域、中國。
實際上怛羅斯之戰後不久,唐軍就連續派兵在西域活動,西域各國也多向唐朝朝貢,雖然有些小國投靠阿拉伯,但亦有背叛阿拉伯,重新倒向唐朝的。怛羅斯之戰的爆發本與石國有關,但是戰後不久,石國仍然倒向唐朝。從新近出土資料中也有很多怛羅斯之戰後唐朝中央與中亞地區軍事據點的文書往來。縱觀唐朝的擴張史,偶遭挫折並不少見,而敗後捲土重來也是唐朝慣用的戰略。我們可以説,假如安史之亂不爆發,大唐仍維持表面上的繁榮,那麼若干年後唐軍再次出擊中亞,與阿拉伯軍隊再次相遇,幾乎是必然的。當然這僅僅是假設。安史之亂的爆發,引爆了唐朝社會的幾乎所有矛盾,即使怛羅斯之戰取勝,按照正常的歷史進程,唐朝勢力仍會撤出中亞。法國學者張日銘在著作中認為,在安祿山叛亂前,唐從未自西域撤退。所以我們應該説,正好在唐朝由盛轉衰的當口,爆發了怛羅斯之戰,而不是怛羅斯之戰,促使唐朝由盛轉衰。

怛羅斯之戰經濟

造紙術被誤傳為經過怛羅斯之戰西傳。實際根據杜環《經行記》的記載,被俘的工匠裏沒有造紙工匠。有烏茲別克斯坦學者在研究中指出,怛羅斯之戰之前造紙術就以和平的方式通過拔漢那首府浩罕傳往撒馬爾罕 [56] 
天寶十四年(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無力染指葱嶺以西的中亞,並自此退出對中亞霸權的爭奪。原本臣服於唐朝的中亞諸國轉而臣服於阿拔斯王朝。儘管阿拔斯王朝取得了怛羅斯戰役的勝利,但是懾於對唐軍在怛羅斯戰役中展現的驚人戰鬥力,阿拔斯王朝也打消東進擴展領土的打算,只是默許了葛羅祿在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附近的擴張。他們自立了一國家,並一直維持至九世紀末被後來建立Kara-Khanid Khanate的入侵者消滅。
杜環是唐軍俘虜中的一員,他是作為隨軍書記官參與怛羅斯戰役的。杜環在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內遊歷、居住有十多年之久,並將其遊歷見聞著作成書,名為《經行記》,為中、外文化交往流下了寶貴的記錄。

怛羅斯之戰文化

怛羅斯戰役後,中亞大部分地區並沒迅速地轉化為伊斯蘭教區,雖然阿拉伯人在河中地區(Transoxiana)的建制很早,但阿拉伯人對當地人仍非常不信任,主要是他們並非伊斯蘭教徒。初期的時候為了增加税收,沒有要求人們該信伊斯蘭教,到了Qutayba(屈底波,卒於715年)時期,開始約許免税引誘和強迫人們改教。 [57]  不過一直到了850年的薩曼王朝時期,伊斯蘭教才逐漸成為河中地區主要信奉的宗教。 [58]  而在中國新疆地區,即唐安西四鎮、北庭所在,即使在貞元六年(790年)以後,唐朝退出西域舞台,當地也沒有因此轉化為伊斯蘭區,回鶻及後起的幾個突厥政權一直扮演了漢傳佛教的守護者,一度代表了漢傳佛教勢力抵抗伊斯蘭教。到了乾祐三年(950年)前後,喀喇汗國統治者薩圖克改信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才在新疆得到了發展,在新疆東部地區的高昌回鶻仍信奉佛教; [59]  新疆境內一直到15世紀末明代中葉才完成全盤伊斯蘭化。此時距怛羅斯戰役已有700年,而唐朝也於天祐四年(907年)滅亡。 [60] 
而值得注意的是,回鶻本信奉摩尼教,摩尼教於廣德元年(763年)傳入蒙古回鶻汗國,迅速發展成為國教,其影響滲透到汗國社會、經濟、外交及文化的各個方面。直至840年,回鶻汗國崩潰,部眾西遷至西域及河西走廊一帶,由於受到當地盛行的漢傳佛教的影響,大批民眾多改信佛教。 [61]  唐代的新疆地區是漢傳佛教的一大中心,已有了近很長的漢傳佛教發展歷史,僧徒眾多、香火旺盛。這些都為後來回鶻佛教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從今天所能見到的回鶻文佛經、回鶻佛教石窟藝術諸因素來看,漢傳佛教對回鶻佛教影響最大。 [62]  雖然吐蕃曾在新疆統治一段時間,但藏傳佛教在新疆的影響仍不及漢傳佛教。直到元代,由於蒙古人崇敬喇嘛,藏傳佛教才在新疆得到發展,但漢文佛典被翻譯為回鶻文的數量仍最多,大約81部41種佛經。其次才是從藏文翻譯過來的佛經,至少有16部。 [63] 
匈牙利學者Harmatta推斷,在蔡倫發明紙張後的一個世紀,索格低亞(Sogdiana)就已經用紙通信了;到了3世紀,紙張已傳入伊拉克地區。 [64]  李約瑟指出早在650年(永徽元年)造紙術就已經傳入中亞的撒馬爾罕。 [65]  到了707年(景龍元年)紙張已在阿拉伯半島麥加被阿拉伯人使用。 [66]  總之,都比怛羅斯戰役早。

怛羅斯之戰戰爭爭議

關於此戰的爭議,主要集中於唐朝、阿拉伯雙方的參戰軍隊數量。

怛羅斯之戰

高仙芝軍隊由數千唐軍與2萬多葛邏祿軍、拔漢那軍組成。
安西唐軍的最重要對手是吐蕃。高仙芝徵吐蕃重地小勃律時,高仙芝只帶了一萬唐軍。 而怛羅斯之戰的重要程度遠遠低於對戰吐蕃,怛羅斯之戰,高仙芝帶的唐軍必然遠遠少於一萬人,至多隻帶了數千唐軍。再加上2萬多葛邏祿軍、拔汗那軍。 [81-82] 
怛羅斯之戰後第二年,安西唐軍在駐守安西各地的情況下,還能分兵遠征大勝吐蕃,攻佔吐蕃戰略要地大勃律。阿拉伯立即派人求和於唐朝。也説明怛羅斯之戰唐軍的損失很小,安西唐軍的實力沒有被怛羅斯之戰削弱。 [77] 
《舊唐書·李嗣業傳》記載高仙芝軍隊為二萬。 [67]  《通鑑》記載高仙芝軍隊為三萬。 [68]  杜佑的《通典》記載高仙芝軍隊為七萬人。《唐歷》記載高仙芝軍隊為三萬。《新唐書·李嗣業傳》記載高仙芝軍隊也為兩萬。《資治通鑑·卷216》記載高仙芝軍隊數量為3萬,“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 [68] 
歷史學家M.S.Asimov與C.E.Bosworth的《中亞文明史》記載怛羅斯之戰高仙芝軍隊數量為3萬人。 [69] 
中國方面對此戰高仙芝軍隊數量,大致有兩個不同的記載;一為6至7萬,一為2至3萬。阿拉伯方面的記載,高仙芝軍隊數量為10萬。外國史學界學者方面多支持高仙芝軍隊數量為2到3萬的記載,對高仙芝軍隊數量10萬並沒有達成共識。認為高仙芝軍隊數量為3萬的學者包括著名東方學家Waley、漢學家Graff、Powell及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出版的《中亞文明史》(此本鉅作由多位著名中亞研究學者編輯而成,包括著名的L. Bazin、M. S. Asimov和伊斯蘭學者Clifford E. Bosworth)。其中美國藏學家白桂思、俄國伊斯蘭學家巴托爾德和穆罕默德·阿薩德(Muhammad Asad)也指出高仙芝軍隊數量7萬10萬的説法都過於誇大,認為此戰高仙芝軍隊數量為2至3萬。而作為參戰人員之一的杜環,並沒有透露唐軍、高仙芝軍隊在這場戰役的兵力,其著作《經行記》原本已失傳,殘文被杜佑收入在《通典》,但《經行記》的殘文並沒有關於唐軍、高仙芝軍隊在這場戰役的兵力的記載。因此杜佑得七萬之説應是他自己猜測,而不是某些人云亦云的網民所説的得自杜環。
查閲了大量阿拉伯史料的權威歷史學家王小甫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增補)》中指出怛羅斯之戰高仙芝軍隊數量為3萬。 [70] 
歷史學家M.S.Asimov與C.E.Bosworth的《中亞文明史》記載怛羅斯之戰高仙芝軍隊數量為3萬。 [69] 
阿拉伯史料記載的唐朝兵力,伊本·艾西爾(Ibn al-’Athīr,公元1160-1233)的《歷史大全》記載:“[伊歷133年]本年,費爾干納的伊赫西德(’Ikhshīd)與赭石(al-Shāsh)國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國(al-Ṣīn)國王求援,中國國王派遣十萬名士兵支援他,他們包圍了赭石國王。於是赭石國王便臣服於中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隨從們都沒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Abū Muslim)得知這個消息,就派遣齊亞德·本·薩利赫(Ziyād ibn Ṣāliḥ)與他們戰鬥。雙方在怛羅斯河(Nahr Ṭarāz)相遇,穆斯林戰勝了他們,對方大約有五萬人被殺,大約有兩萬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國。此事發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阿拉伯記載範圍內,較早的阿拉伯史家對怛羅斯之戰完全沒有記載,較晚的阿拉伯史家記載高仙芝軍隊被殺5萬人,被俘2萬人。歷史學家巴托爾德指出阿拉伯史家記載的高仙芝軍隊數量是被嚴重誇大的。 [71] 
以史料記載高仙芝時代“凡鎮兵四十九萬,安西節度兵二萬四千”, [72]  即使以最高估計,安西四鎮也沒有超過三萬的兵力,而且不可能傾巢而出,不留守備。實際上杜佑《通典》中的高仙芝軍隊七萬的説法並不是來自於杜環,杜環則被阿拉伯俘虜之後,杜環的經行記也沒有記載此戰的高仙芝軍隊數量。
杜環被阿拉伯軍隊俘虜,遊歷中東、非洲十餘年,著有《經行記》,記載自己在國外的見聞。因此有人説《通典》中的記載來源於《經行記》,《經行記》是參戰人員寫的第一手史料。但是,這個説法是錯誤的,因為:
首先,所謂《通典》中七萬人之説引自《經行記》的説法是網絡上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的謠言,是完全錯誤的!《經行記》已經失傳,只有被其他史料引用的1500多個字保留了下來,而這1500多個字裏關於怛羅斯之戰的記載很簡單: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三:“杜環經行記雲:「其國城一名赭支,一名大宛。天寶中,鎮西節度使高仙芝擒其王及妻子歸京師。國中有二水,一名真珠河,一名質河,並西北流。土地平敞,多果實,出好犬良馬。」又云:「碎葉國,從安西西北千餘裏有〈勃,中“力改攵”〉達嶺……〈勃,中“力改攵”〉達嶺北行千餘裏至碎葉川……其川西接石國,約長千餘裏……其川西頭有城,名曰怛邏斯,石國人鎮,即天寶十年高仙芝軍敗之地。從此至西海以來,自三月至九月,天無雲雨,皆以雪水種田。宜大麥、小麥、稻禾、豌豆、畢豆。飲蒲萄酒、麋酒、醋乳。” [73] 
也就是説《經行記》的殘留文字中根本就沒有這場戰役高仙芝軍隊數量的記載。而且,杜佑在《通典》中引用他書文字時都會明示的。而“高仙芝伐石國,於怛邏斯川七萬眾盡沒。”這句話並沒有註明是取自他書,尤其是《經行記》;也沒有説明他是聽誰説的。總之,這句話的消息來源不明。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將《通典》中的這個記載説成是出自《經行記》並奉為確鑿無疑的“第一手資料”是完全錯誤的!
有人質疑,既然《經行記》失傳了,那麼《通典》中的記載也不能説肯定就不是出自《經行記》,就算不是也有很大可能是聽杜環説的啊。他家親戚是參戰者,他寫這次戰役的時候能不去問一下嗎?況且杜佑是德宗、憲宗時期的朝廷宰相,寫《通典》的時候距離怛羅斯之戰才幾十年,差不多算是高仙芝的同齡人了,幾乎可以算是歷史親歷者,新舊《唐書》《資治通鑑》這些正史的作者都是幾百年以後的了,我們憑啥不信杜佑?但是事實是:
第一,杜環的生卒年不詳,有可能杜佑寫《通典》的時候他已經死了,杜佑沒法向他諮詢。
第二,不論《通典》中的記載是杜佑看的《經行記》,還是杜環直接告訴他的,退一步説,假設七萬人的説法確實出自杜環。問題是杜環説唐軍七萬,難道就真的很可信嗎?杜環雖然參戰,但也不過就是一普通士兵或者一低級軍官。這麼一個低級別人物,怎麼可能知道全軍兵力這種高度機密?古代軍隊一個士兵或低級軍官通常是不可能知道自己一方投入的全部兵力的。
如果杜環真的知道全軍兵力,那也很可能是被俘後聽阿拉伯人説的,要麼就是高仙芝虛張聲勢。古代這種事很平常麼,五萬對外宣稱十五萬,嚇唬嚇唬敵人而已。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七萬的説法並不可信。況且七萬人還未必就是杜環説的,這只是我們的一個假設。
第三,《通典》中關於怛羅斯之戰的文字並不是單獨出現,完整的內容是:“我國家開元、天寶之際,宇內謐如,邊將邀寵,競圖勳伐。西陲青海之戍,東北天門之師,磧西怛邏之戰,雲南渡瀘之役,沒於異域數十萬人。天寶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島,置二萬人戍之。旋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沒。安祿山討奚、契丹於天門嶺,十萬眾盡沒。高仙芝伐石國,於怛邏斯川七萬眾盡沒。楊國忠討蠻合羅鳳,十餘萬眾全沒。”
陌刀騎士 陌刀騎士
這段文字中説了四個人打的四次敗仗,這四次敗仗的人數記載全部都與正史不符,相去甚遠,都被誇大了十數倍, [78-80]  這該作何解釋?如果其他三次敗仗《通典》記載的人數不可信,那憑什麼高仙芝七萬人的説法就可信呢?如果《通典》説的全都可信,那為什麼正史都不採用呢?難道歐陽修、宋祁、司馬光等等史家全部都造假?《通鑑考異》中提《段秀實別傳》都沒有提《通典》,就足以説明了史家的態度。
第四,正史的編纂者雖然比杜佑晚了幾百年,但他們編書時依據的資料可不是幾百年後的,《舊唐書》的大量內容是照搬唐朝國史,所以不能以作者所處年代來作為可信不可信的標準。《通鑑考異》中明言:“馬宇段秀實別傳雲:‘蕃、漢六萬眾’,今從《唐歷》”,司馬光為什麼不信《段秀實別傳》要信《唐歷》呢?原因就在於兩個資料的作者。《段秀實別傳》很明顯是私人所著的野史,儘管肯定也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但比起《唐歷》那還是差遠了。
《唐歷》作者是柳芳。柳芳是開元天寶時期朝廷的史官,負責國史的編纂,著有記載從武德到乾元的150年的國史130卷。後來被貶出了朝廷,正好和高力士順路,高力士告訴他了很多外人無從得知的朝廷秘聞,講的還很詳細。可是那個時候他編纂的國史已經送交檔案館保存了,沒法要回來更改了,所以他就另著《唐歷》四十篇。後來唐朝另一個史官崔龜從還寫了《續唐歷》三十卷獻給了朝廷。
《唐歷》的時間可比《通典》和《段秀實別傳》更早,還是高仙芝同時期的朝廷史官寫的,可信度自然更高。如果説杜佑的七萬人是杜環告訴他的,那更有理由説柳芳記載的三萬是聽高仙芝説的。高仙芝戰敗後就被調回朝廷當右羽林大將軍了,柳芳和高仙芝喝個酒吃個飯完全正常。所以説,就中國史料而言,正史記載的“二三萬”人的説法,可信性是遠遠大於《通典》和《段秀實別傳》記載的“六七萬”之説的。
觀察地圖以及結合史書可以看出。高仙芝翻越葱嶺(帕米爾高原),“深入七百餘裏” [68]  ,其實已經在阿拉伯的地盤上作戰,阿拉伯在補給,情報等方面佔了優勢。

怛羅斯之戰阿拉伯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阿拉伯史籍關於怛羅斯戰役的僅有兩部,有關阿拉伯動員兵力的人數,中、阿典籍中沒有直接記載。
關於阿拉伯駐兵人數,由於史料的欠缺,史學家只能從阿拉伯典籍的零散史料中估算。在700年(久視元年),倭馬亞王朝的軍隊是25至30萬,阿拉伯人在Khorasan(呼羅珊)總督區的人數是11.5萬至20萬,到了715年(開元三年),其兵力為4.7萬,一些史學家相信倭馬亞在Khorasan的駐軍數量一致維持在四至五萬直到末期。阿拔斯王朝在怛羅斯戰役前的兵力無從考證,不過史學家根據在762年(寶應元年)哈里發al-Mansur(曼蘇爾,754—775年在位)面對什葉派al-Nafs al-Zakiyya和其兄弟Ibrahim發動的起義時透露的數據分析;在庫費哈里發僅有一千兵卒在身邊,其餘的阿拔斯軍隊分散;其中三萬駐守萊伊(今伊朗德黑蘭省),由他兒子al-Mahdi(邁赫迪)統領;四萬駐守伊弗裏基(今北非西部),由al-Ashath al-Khuzai統領;4000人由Isa b. Musa指揮在麥地那與起義軍首領al-Nafs al-Zakiyya作戰,哈里發一共提及了7.5萬駐軍人數情況。
此外,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有大量呼羅珊軍,呼羅珊軍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重要主力。 [74] 
不過Kennedy指出阿拔斯王朝絕不止這些兵力,其餘沒被透露的包括駐守在摩蘇爾的2000防守哈瓦利吉派的軍隊,另外可能大約有2.5萬駐守在拜佔廷邊境。據此Kennedy推測,阿拔斯王朝的軍隊在al-Mansur時期為10萬。但Kennedy指出這10萬人都是全職職業軍人,與之前的倭馬亞王朝軍隊中的民兵不同,因此實際上阿拔斯王朝很可能把軍隊保持在大約25至30萬之間,與前朝不分上下。值得注意的是,這裏説的僅僅是駐軍,不包括戰時臨時徵行的麥瓦利(志願者),如718年(開元六年)倭馬亞與拜佔廷作戰時的20萬隊伍、1.2萬工匠、駱騾各6千;781年(建中二年)阿拔斯與拜佔廷作戰時的9.5793萬人;806年(元和元年)的13.5萬人,因此2.5萬駐守在拜佔廷邊境的僅僅是正規軍,並非阿拔斯可動員的兵力及藩國參加後的數目。2003年Bai Shouyi.在A History of Chinese Muslim (Vol.2).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中提出了有20萬,2010年代ABC-CLIO出版的《在伊斯蘭世界的衝突和佔領》 (Conflict and Conquest in the Islamic World: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開始引用這個數字。
關於阿拉伯人在呼羅珊以東附屬國地區到底可以調動多少附庸軍人及當地藩國可參戰的兵力,我們在《冊府元龜》一份718年(開元六年)的吐火羅諸國表可以看見,若從642年(貞觀十六年)阿拉伯人佔據赫拉特,至667年越過阿姆河入侵河中地區算起,吐火羅及其旁的12個諸國(今阿富汗北部,河中以南地區,不包括昭武九姓地區)到了718年(開元六年)已成為阿拉伯人的實際管轄地,這在中國史籍上《冊府元龜》和《全唐文》中開元年間安、康、俱密(719年)、吐火羅(727年)和石(741年)王所撰的《請討大食表》文中描述倭馬亞王朝對各諸國所實行的異教重税得到見證,對這樣兵多將廣的藩國,Abu Muslim在怛羅斯戰役中,徵它幾萬兵,應該不是一件稀奇的事。
有種説法認為河中九國當時經歷了反阿拉伯起義後損失慘重,無法為阿拉伯提供過多的兵力。但請持這種觀點的搞清地理概念,吐火羅諸國指的是現阿富汗地區,而河中九國指的是現中亞地區,兩者完全就不是同一個地區。吐火羅諸國是在701年(長安元年)被阿拉伯佔領,而河中九國則是在718年(開元六年)左右被阿拉伯實際控制。到了怛羅斯之戰時被阿拉伯實際佔領的吐火羅諸國是何態度自不用説,而被阿拉伯實際控制的河中九國的態度則在很多史料中都有記載。
就在此戰前夕的750年(天寶九年),河中布哈拉王(即安國)還主動向阿拉伯人伸出援手協助平定阿拉伯人Sharikh ibn Shaikh的起義,沒有當地人的協助,Ziyad ibn Salih根本不可能轉敗為勝,所以阿拉伯人在此戰對這些藩國的徵調並非難事,藩國也可以多多地參加。另外根據史料記載恆羅斯之戰時呼羅珊以東諸國是支持並聯合阿拉伯對抗唐軍的,(資治通鑑·卷216)記載高仙芝之虜石國王也,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慾共攻四鎮。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里,至恆羅斯城,與大食遇。
呼羅珊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興起地,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能從這裏派出龐大的軍隊。據阿拉伯歷史學家塔巴里的記載,阿拉伯葉海亞在呼羅珊的一次徵兵,應徵入伍的士卒達50萬人之多。 [17]  而從怛羅斯之戰到葉海亞這次在呼羅珊徵兵之間這段時期,呼羅珊並沒有發生能導致兵源發生大變化的事。可見怛羅斯之戰時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能從呼羅珊出動大量軍隊。公元749年(天寶八年)歲末,阿拉伯政權從倭馬亞家族轉入阿拔斯家族掌握,即使在西亞亦成定局。 [16]  而在怛羅斯之戰一年以前,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已經迅速迅速徹底打垮了阿拉伯倭馬亞王朝,能夠調兵到東部來。何況,即使不從西線調兵,當時東線也已經囤聚着阿拉伯阿拔斯軍隊的主力。東線的呼羅珊,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大本營、興起地與重要兵源地。關於怛羅斯之戰,查閲了大量阿拉伯史料的權威歷史學家王小甫指出,呼羅珊屯聚着阿拉伯阿拔斯軍隊的主力。 [2]  可見,阿拉伯能動用大量主力軍隊參與怛羅斯之戰。
參考資料
  • 1.    怛邏斯城與唐代絲綢之路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7-06-04[引用日期2020-05-07]
  • 2.    王小甫 .《疑義相與析——答薛宗正先生》《北大史學》:北京大學, 1999:261-271
  • 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一 唐紀二十七:開元三年……吐蕃與大食共立阿了達為王,發兵攻之,拔汗那王兵敗,奔安西求救。孝嵩謂都護呂休曰:“不救則無以號令西域。”遂帥旁側戎落兵萬餘人,出龜茲西數千裏,下數百城,長驅而進。是月,攻阿了達於連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斬千餘級,阿了達與數騎逃入山谷。孝嵩傳檄諸國,威振西域,大食、康居、大宛、賓等八國皆遣使請降。勒石紀功而還。
  • 4.    《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九:(開元)七年二月安國王篤薩波提遣使上表論事曰:臣篤薩波提言臣是從天主領普天下賢聖皇帝下百萬重草類奴在遠義手胡跪禮拜天恩威相如拜諸天自有安國巳來臣種族相繼作王不絕並軍兵等並赤心奉國從比年來被大食賊每年侵擾國土不寧伏乞天恩滋澤救臣苦難仍請敕下突厥施令救臣等臣即統領本國兵馬計會翻破大食伏乞天恩依臣所請今奉獻波斯婁二佛繡氍毹一鬱金香三十斤生石蜜一百斤臣今借紫訖伏乞天恩賜一員三品官。又臣妻可敦奉進柘必大氍毹二繡氍毹一上皇后如蒙天恩滋澤請賜臣鞍轡器仗袍帶及賜臣妻可敦衣裳妝粉。
  • 5.    《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九:(開元七年二月)其月戊辰俱密國王那羅延上。表曰:臣曾祖父叔兄弟等舊來赤心向大國今大食來侵吐火羅及安國石國拔汗那國並屬大食臣國內庫藏珍寶及部落百姓物並被大食徵税將去伏望天恩處分大食令免臣國徵税臣等即得久長守把大國西門伏乞臨臣之願也。
  • 6.    《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九:(開元七年二月)其月庚午康國王烏勒伽遣使上。表曰:臣烏勒伽言臣是從天主普天皇帝下百萬裏馬蹄下草土類奴臣種族及諸胡國舊來赤心向大國不曾反叛亦不侵損大國為大國行礻卑益士從三十五年來每共大食賊鬥戰每年大發兵馬不蒙天恩送兵救助經今六年被大食元率將異密屈底波領眾軍兵來此共臣等鬥戰臣等大破賊徒臣等兵士亦大死損為大食兵馬極多臣等力不敵也。臣入城自固乃被大食圍城以三百拋車傍城三穿大坑欲破臣等城國伏乞天恩知委送多少漢兵來此救助臣苦難其大食只合一百年強盛今年合滿如有漢兵來此臣等,必是破得大食今謹獻好馬一波斯駱一婁二如天恩慈澤將賜臣物謂付臣下使人將來冀無侵奪。
  • 7.    《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九:(開元)十年三月庚戌波斯國王勃善活遣使獻表乞授一員漢官許之。
  • 8.    《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九:(開元)十五年吐火羅葉護遣使上言曰:奴身罪逆不孝慈父身被大食統押應徹天聰頌奉天可汗進旨雲:大食欺侵我即與你氣力奴身今被大食重税欺苦實深。若不得天可汗救活奴身自活不得國土必遭破散求防守天可汗西門不得伏望天可汗慈憫與奴身多少氣力使得活路。
  • 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四 唐紀三十:開元二十四年……北庭都護蓋嘉運擊突騎施,大破之。
  • 10.    《舊唐書》本紀第八:(開元)二十四年春正月,吐蕃遣使獻方物。北庭都護蓋嘉運率兵擊突騎施,破之。
  • 11.    《舊唐書 本紀第九 玄宗下》:“(開元二十七年)北庭都護蓋嘉運以輕騎襲破突騎施於碎葉城,殺蘇祿,威震西陲。……是歲,蓋嘉運大破突騎施之眾,擒其王吐火仙,送於京師。
  • 1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四 唐紀三十:開元二十七年……秋,八月,乙亥,磧西節度使蓋嘉運擒突騎施可汗吐火仙。嘉運攻碎葉城,吐火仙出戰,敗走,擒之於賀邏嶺。分遣疏勒鎮守使夫蒙靈察與拔汗那王阿悉爛達幹潛引兵突入怛邏斯城,擒黑姓可汗爾微,遂入曳建城,取交河公主,悉收散發之民數萬以與拔汗那王,威震西陲。
  • 13.    吐蕃《大事紀年》:及至龍年(公元740年)夏,贊普牙帳駐於冊布那之昂木林。嫁王姐墀瑪類(赤瑪祿)與小勃律王為妻。
  • 14.    《舊唐書》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李嗣業,京兆高陵人也……天寶七載,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奉詔總軍,專征勃律,選嗣業與郎將田珍為左右陌刀將。於時吐蕃聚十萬眾於娑勒城,據山因水,塹斷崖谷,編木為城。仙芝夜引軍渡信圖河,奄至城下。仙芝謂嗣業與田珍曰:"不午時須破此賊。"嗣業引步軍持長刀上,山頭拋櫑蔽空而下,嗣業獨引一旗於絕險處先登,諸將因之齊上。賊不虞漢軍暴至,遂大潰,填溪谷,投水溺死,僅十八、九。遂長驅至勃律城擒勃律王、吐蕃公主,斬藤橋,以兵三千人戍。於是諸胡七十二國皆歸國家,款塞朝獻,嗣業之功也。由此拜右威衞將軍。十載,又從平石國,及破九國胡並背叛突騎施,以跳蕩加特進,兼本官。
  • 15.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李嗣業,字嗣業,京兆高陵人……高仙芝討勃律,署嗣業及中郎將田珍為左右陌刀將。時吐蕃兵十萬屯娑勒城,據山瀕水,聯木作郛,以扼王師。仙芝潛軍夜濟信圖河,令曰:"及午破賊,不者皆死。"嗣業提步士升山,頹石四面以擊賊,又樹大旗先走險,諸將從之。虜不虞軍至,因大潰,投崖谷死者十八。鼓而驅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授右威衞將軍。從平石國及突騎施,以跳蕩先鋒加特進。虜號為"神通大將"。
  • 16.    巴托爾德.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25
  • 17.    巴托爾德.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35-236
  • 18.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85
  • 1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 唐紀三十二:(天寶九年)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偽與石國約和,引兵襲之,虜其王及部眾以歸,悉殺其老弱。仙芝性貪,掠得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
  • 2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高仙芝之虜石國王也,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慾共攻四鎮。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裏,至恆羅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 21.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九:領兵二萬深入胡地,與大食戰,仙芝大敗。會夜,兩軍解,仙芝眾為大食所殺,存者不過數千。
  • 22.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三:仙芝率兵二萬深入,為大食所敗,殘卒數千。事急,嗣業謀曰:"將軍深履賊境,後援既絕,而大食乘勝,諸胡鋭於鬥,我與將軍俱前死,尚誰報朝廷者?不如守白石嶺以為後計。"仙芝曰:"吾方收合餘盡,明日復戰。"嗣業曰:"事去矣,不可坐須菹醢。"即馳守白石,路既隘,步騎魚貫而前。會拔汗那還兵,輜餉塞道不可騁,嗣業懼追及,手梃鏖擊,人馬斃僕者數十百,虜駭走,仙芝乃得還。表嗣業功,進右金吾大將軍,留為疏勒鎮使。
  • 23.    陳大川.《怛羅斯之戰與撒馬爾罕紙》:《中國造紙學報》2004年第2期,2004年
  • 2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 唐紀三十二: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擊大勃律,至菩薩勞城,前鋒屢捷,常清乘勝逐之。斥候府果毅段秀實諫曰:“虜兵羸而屢北,誘我也;請搜左右山林。”常清從之,果獲伏兵,遂大破之,受降而還。
  • 25.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85
  • 26.    《資治通鑑·二百十六》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駝,日馳五百里……是歲,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擊大勃律,至菩薩勞城,前鋒屢捷,常清乘勝逐之。斥候府果毅段秀實諫曰:“虜兵羸而屢北,誘我也;請搜左右山林。”常清從之,果獲伏兵,遂大破之,受降而還。
  • 27.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上聞安西、北庭及拔汗那、大食諸國兵至涼、鄯。《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九 至德初遣使朝貢,代宗時為元帥,亦用其國兵以收兩都。
  • 28.    《新唐書·二百二十一》十三載,王忠節遣子薛裕朝,請留宿衞,習華禮,聽之,授左武衞將軍。其事唐最謹。
  • 29.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一:(天寶十一載)十二月黑水大食謝多訶密遣使來朝。
  • 30.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一:十二載……三月賓國謝國歸仁國黑衣大食並遣使獻方物
  • 31.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一:十二載……四月……黑衣大食遣使來朝。
  • 32.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一:十三載……四月寧遠國及九姓回紇米國突騎施黑姓可汗及黑衣大食吐火羅石汗那俱位國並遣使來朝。
  • 33.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一:十四載……六月日本國七月黑衣並遣使貢獻。
  • 34.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一:十五載七月黑衣大食遣大酋望二十五人來朝。
  • 35.    《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一:肅宗至德初大食國遣使朝貢。
  • 36.    《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一:乾元元年五月壬申朔回紇使多乙亥阿波八十人黑衣大食酋長鬧文等六人並朝見至合門爭長通事舍人乃分左右從東西門併入文涉施黑衣大食遣使來朝見。
  • 37.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二:唐肅宗寶應元年五月戊申回紇吐蕃黑衣大食等國六月寧遠吐蕃獅子波斯等國八月奚契丹寧遠國九月波斯新羅十二月黑衣大食火尋寧遠石國並遣使朝貢。
  • 38.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二:大曆……四年正月訶陵黑衣大食二月三月渤海十二月回紇吐蕃契丹奚室韋渤海訶陵並遣使朝貢。
  • 39.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二:七年五月新羅十二月回紇吐蕃大食渤海室韋契丹奚康國米國九姓等各遣使朝貢。
  • 40.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二:九年……七月回紇遣使骨咄祿梅還達乾等來朝並進馬四十匹黑衣大食吐蕃並遣使來朝。
  • 41.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二:貞元……七年正月回鶻大首領史勃羨渤海黑衣大食五月回鶻九月契丹並遣使來朝。
  • 42.    白壽彝,《中國回回民族》, 第241-242頁,中華書局,ISBN 7-101-02890-X。
  • 43.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一
  • 4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七 唐紀三十三:天寶十四年……十二月,丙戌,高仙芝將飛騎、彍騎及新募兵、邊兵在京師者合五萬人,髮長安。上遣宦者監門將軍邊令誠監其軍,屯於陝。
  • 45.    754年,安祿山奉命入長安,玄宗由是更信任祿山《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七》:上嘗謂力士:“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力士答曰:“邊將擁兵太重,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復救,何得謂無憂也。”又言“自陛下以權假宰相,賞罰無章,陰陽失度,臣何敢言。”
  • 46.    巴托爾德 .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28-230
  • 47.    亞爾庫比.世界史:M.Th.Houtsrna刊本,Lugduni Batavorum,1883:479
  • 48.    加爾迪齊.《Zayn al - akhbar》:劍橋抄本,1542:77
  • 49.    巴托爾德.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233-234
  • 50.    亞爾庫比.世界史 :M.Th.Houtsrna刊本,Lugduni Batavorum ,1883:528
  • 51.    塔巴里.《年代記》(《諸先知與諸王的歷史》):M.J.de.Goeje刊本,Lugduni Batavorum,1879-1901:775
  • 52.    塔巴里 .《年代記》(《諸先知與諸王的歷史》):M.J.de.Goeje刊本,Lugduni Batavorum ,1879-1901:777
  • 53.    巴托爾德.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32-233
  • 54.    塔巴里 .《年代記》(《諸先知與諸王的歷史》):M.J.de.Goeje刊本,Lugduni Batavorum ,1879-1901:815-6
  • 55.    巴托爾德.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234-235
  • 56.    郝帥斌.怛羅斯之戰與唐阿衝突:西北大學,2008
  • 57.    王治來,《中亞通史古代卷(上)》,2007,第284-297頁, 310-22, 新疆人民出版社,ISBN 9787228109081。
  • 58.    Mehmed, Fuad Koprulu,《早期的神秘主義者在土耳其文學》,第5頁,2006,勞特利奇。 ISBN978-0415366861。
  • 59.    陳大聖,《鄭和伊斯蘭教在東南亞》,東南亞研究學會,2009,第102頁。 ISBN978-9812308375。
  • 60.    Kim, Hodong,《神聖的戰爭在中國:穆斯林叛亂和國家在中亞,中國1864-1877年》,2004,第.69頁。斯坦福大學出版社。 ISBN978-0804748841。
  • 61.    楊富學,《論回鶻佛教與摩尼教的激盪》,吐魯番學研究,2008年第1期
  • 62.    楊富學,《綜論漢傳佛教對回鶻的影響》,甘肅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 63.    牛汝極,《回鶻佛經翻譯活動簡述》,民族翻譯,2008年第2期。
  • 64.    王治來(2007),中亞通史古代卷(上),pp.284-97, 310-22, 新疆人民出版社,ISBN 9787228109081。
  • 65.    李約瑟·約瑟夫,《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第5卷,化學,生物和化學技術,第1部分,紙和印刷》,第296-298頁,劍橋大學出版社。
  • 66.    Hunter·Dard,《造紙:一種古老的工藝》,第469頁,2011,佛的歷史和技術。 ISBN0486236196。
  • 67.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九:領兵二萬深入胡地,與大食戰。
  • 6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天寶十年……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裏,至恆羅斯城,與大食遇。
  • 69.    M.S.Asimov and C.E.Bosworth.《中亞文明史》第四卷(《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Volume IV: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1998:31
  • 70.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增補)》: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462
  • 71.    巴托爾德.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27
  • 7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五:是時,天下聲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羈縻之州八百,置十節度、經略使以備邊。安西節度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治龜茲城,兵二萬四千。北庭節度防制突騎施、堅昆,統瀚海、天山、伊吾三軍,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護府,兵二萬人。河西節度斷隔吐蕃、突厥,統赤水、大斗、建康、寧寇、玉門、黑離、豆盧、新泉八軍,張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涼、肅、瓜、沙、會五州之境,治涼州,兵七萬三千人。朔方節度捍禦突厥,統經略、豐安、定遠三軍,三受降城,安北、單于二都護府,屯靈、夏、豐三州之境,治靈州,兵六萬四千七百人。河東節度與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統天兵、大同、橫野、岢嵐四軍,雲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嵐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萬五千人。范陽節度臨制奚、契丹,統經略、威武、清夷、靜塞、恆陽、北平、高陽、唐興、橫海九軍,屯幽、薊、媯、檀、易、恆、定、漠、滄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平盧節度鎮撫室韋、靺鞨,統平盧、盧龍二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屯營、平二州之境,治營州,兵三萬七千五百人。隴右節度備禦吐蕃,統臨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門、寧塞、積石、鎮西十軍,綏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廊、洮、河之境,治鄯州,兵七萬五千人。劍南節度西抗吐蕃,南撫蠻獠,統天寶、平戎、昆明、寧遠、澄川、南江六軍,屯益、翼、茂、當、巂、柘、松、維、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兵三萬九百人。嶺南五府經略綏靜夷、獠,統經略、清海二軍,桂、容、邕、交四管,治廣州,兵萬五千四百人。此外又有長樂經略,福州領之,兵千五百人。東萊守捉,萊州領之;東牟守捉,登州領之;兵各千人。凡鎮兵四十九萬人,馬八萬餘匹。
  • 73.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三:“杜環經行記雲:「其國城一名赭支,一名大宛。天寶中,鎮西節度使高仙芝擒其王及妻子歸京師。國中有二水,一名真珠河,一名質河,並西北流。土地平敞,多果實,出好犬良馬。」又云:「碎葉國,從安西西北千餘裏有〈勃,中“力改攵”〉達嶺……〈勃,中“力改攵”〉達嶺北行千餘裏至碎葉川……其川西接石國,約長千餘裏……其川西頭有城,名曰怛邏斯,石國人鎮,即天寶十年高仙芝軍敗之地。從此至西海以來,自三月至九月,天無雲雨,皆以雪水種田。宜大麥、小麥、稻禾、豌豆、畢豆。飲蒲萄酒、麋酒、醋乳。”
  • 74.    維.巴爾托里德.《中亞簡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14
  • 75.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九:領兵二萬深入胡地,與大食戰。
  • 7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拔汗那部眾在前,人畜塞路;嗣業前驅,奮大梃擊之,人馬俱斃,仙芝乃得過。
  • 7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擊大勃律,至菩薩勞城,前鋒屢捷,常清乘勝逐之。斥候府果毅段秀實諫曰:“虜兵羸而屢北,誘我也;請搜左右山林。”常清從之,果獲伏兵,遂大破之,受降而還。
  • 7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以謫卒二千戍龍駒島。
  • 79.    《舊唐書》列傳一百四十九:契丹……天寶十年,安祿山誣其酋長欲叛,請舉兵討之。八月,以幽州、雲中、平盧之眾數萬人,就潢水南契丹衙與之戰,祿山大敗而還,死者數千人。至十二年,又降附。迄於貞元,常間歲來修籓禮。
  • 80.    《新唐書》列傳一百四十四:契丹……大戰潢水南。祿山敗,死者數千。
  • 8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五:吐蕃以女妻小勃律王……仙芝為行營節度使,將萬騎討之。自安西行百餘日,乃至特勒滿川,分軍為三道,期以七月十三日會吐蕃連雲堡下。
  • 82.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四:小勃律國王為吐蕃所招,妻以公主……玄宗特敕仙芝以馬步萬人為行營節度使往討之。時步軍皆有私馬,自安西行十五日至撥換城,又十餘日至握瑟德,又十餘日至疏勒,又二十餘日至葱嶺守捉,又行二十餘日至播密川,又二十餘日至特勒滿川,即五識匿國也。仙芝乃分為三軍:使疏勒守捉使趙崇玭統三千騎趣吐蕃連雲堡,自北谷入;使撥換守捉使賈崇瓘自赤佛堂路入;仙芝與中使邊令誠自護密國入,約七月十三日辰時會於吐蕃連雲堡。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