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忻口戰役遺址

鎖定
忻口戰役遺址,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高城鄉忻口村,忻口戰役發生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 [3]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至全民族抗戰爆發前,在忻府區高城鄉忻口村的紅崖灣和後溝處,共修築寬約3米,高約4米,深約20米的窯洞47孔,門為石券,其上有跺口,券門上方有“第X號”字樣的橫匾。忻口戰役期間,中國軍隊充分利用這些窯洞指揮作戰、儲放軍火、安置傷員、隱藏戰馬,發揮了較大作用。現窯洞保存基本完整。忻口戰役遺址已成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山西省第一批省級紅色文化遺址。 [2-3]  [5] 
2019年10月,忻口戰役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忻口戰役遺址
地理位置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高城鄉忻口村
所處時代
1937年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8-0530-5-01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忻口戰役遺址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侵略華北,其主力一部五萬餘人,兵分兩路,自大同、平型關會師雁門關,直向忻口。為了保衞太原,國共兩黨、兩軍密切合作,從各地調集十萬餘眾,及時組織忻口會戰,抗擊侵華日軍。 [2]  [4]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初,坂垣徵四郎指揮日軍第五師團主力和關東軍第一、十四師團等共5萬餘人,自晉北代縣分路南下,進攻平原、忻日,準備直趨太原。中國國民政府以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衞立煌為前敵總指揮,統率第15、17、33軍為右翼兵團,以郝夢齡為指揮的第9、19、35、61軍為中央兵團。以李默庵為指揮的第14軍和第66、71、85、15師為左翼兵團,在忻口以北的龍王堂、南懷花、太白水、南峪一線佈防。 [2-3]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3日,日軍主力在戰車、飛機配合下,採取中央突破戰法,猛攻忻口西北側陣地。中國軍隊在南懷花、紅溝等地頑強抵抗,白刃肉搏,陣地多次失而復得。 [2-3]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6日,中國第9軍軍長郝夢齡、54師帥長劉家麒在紅溝西北高地督戰時殉國。 [2-3] 
八路軍一二〇師配合友軍襲擊敵之側翼 八路軍一二〇師配合友軍襲擊敵之側翼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22日,日軍華北方面軍急調萱島支隊增援;10月24日,使用毒瓦斯、燃燒彈再次發動進攻。10月26日,娘子關失守,日軍佔領壽陽,沿正(定)太(原)路西進,威脅太原。 [2]  [4] 
中國守軍機槍手回擊日軍進攻 中國守軍機槍手回擊日軍進攻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2日,衞立煌下令部隊轉移陣地,固守太原,忻口遂失。是役國共兩軍密切配合,阻敵23天,據國民政府戰報宣佈,消耗日軍二萬餘人,中國軍隊也有大傷亡。 [2-3] 

忻口戰役遺址遺址特點

忻口的地形總體來説是“兩山夾一口,滹沱中間流”,兩山指的是東面的靈山和西面的金山,兩山之中是由滹沱河沖刷形成的一條長達10千米的峽谷,南北鏈接忻定盆地和原平盆地。由雁北進入太原,這裏是最短的交通要道和戰略咽喉,是晉北通往太原的門户,保護太原的重要屏障,與雁門等雄關險隘一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忻口戰役現有忻口戰役紀念碑、忻口抗戰紀念館、戰備窯洞、郝夢齡將軍指揮所、204高地遺址、日寇所造罪證碑等,除部分窯洞坍塌外,其餘的基本都保存完整。 [3] 
戰備窯洞 戰備窯洞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至全民族抗戰爆發前,在忻府區高城鄉忻口村的紅崖灣和後溝處,共修築寬約3米,高約4米,深約20米的窯洞47孔,門為石券,其上有跺口,券門上方有“第X號”字樣的橫匾。忻口戰役期間,中國軍隊充分利用這些窯洞指揮作戰、儲放軍火、安置傷員、隱藏戰馬,發揮了重要作用。現窯洞保存基本完整。 [5] 

忻口戰役遺址主要建築

戰備窯洞
戰備窯洞 戰備窯洞
戰備窯洞在忻口村北的後溝至紅崖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至抗戰爆發前,用款11萬餘元,共築成窯洞47孔。每孔窯洞寬約3米,高約4米,深約20餘米。石頭水泥結構。洞門若城門狀,門洞之上有石垛,垛下有“第X號”字樣的橫匾。忻口戰役進行期間,中國軍隊充分利用這些窯洞,指揮作戰、儲放軍火、安置傷員、隱藏戰馬,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第9號窯洞為國民黨將領陳長捷的指揮所,第6、第7號窯洞還分別書有“辦公室”“民國二十六年夏日第二十五團二營”等字樣,當是團、營駐地。與其它窯洞相比,“辦公號”的進深要淺得多,輕易就可以看到頂端石壁。而普通的窯洞則深不可測。有些相鄰的窯洞實際上是兩兩相通的,那些相通的窯洞會在拱門上並列兩洞編號。最北端兩個窯洞就同時都刻有“第一號第二號”。總指揮兼第九軍軍長郝夢齡將軍曾在這裏指揮作戰。 [2]  [6] 
204高地
204高地 204高地
204高地四周山嶺起伏,溝壑縱橫,羣嶺把忻定盆地入口處的10千米正面,分割為兩個管孔通道,南懷化和忻口作為左右通道上的兩個小村,恰如兩隻鳥瞰忻口的眼睛,戰略咽喉位置不言而喻。當年這裏是忻口戰役戰鬥最激烈的地方,一晝夜易手13次,守軍第四團在經過反覆衝殺後一度只剩下百餘人。204高地下,雜草掩着一條小路,少有人蹤。當年日軍曾架起四挺輕機槍封鎖此路。總指揮兼第九軍軍長郝夢齡將軍於此處受傷,後壯烈犧牲。 [2] 
紀念碑牆
忻口抗戰紀念牆
忻口抗戰紀念牆(2張)
忻口戰役遺址標誌碑體面向公路而立,位於戰備窯洞前,緊貼在山根底下。1986年,忻州市人民政府立。向陽的一側是以忻州市委、市政府名義撰刻的紀念碑文《忻口抗戰記》,背面是部分陣亡將士名單。
忻口戰役紀念牆,位於忻口村外的一條溝裏,108國道邊土山上。一座十米多高的白色高牆矗立,漢白玉的四方牆座,牆的正面是“忻口戰役紀念牆”題詞;下面是一組夜襲陽明堡機場、忻口炮戰浮雕;右側面是陣亡的部分官兵姓名,有共產黨軍隊的,也有國民黨軍隊的。這樣的記錄在國內少有。再轉過一側,是忻州市委、市政府撰寫的紀念碑文。上面寫明瞭參戰軍隊,戰爭的慘烈,“尤以204高地戰鬥最為慘烈,一晝夜間敵我互易陣地達13次之多,迫敵三易其前線(聯隊)指揮官。”碑文還記錄了毛澤東對是戰役的高度評價。 [2] 

忻口戰役遺址文物遺存

罪證碑
罪證碑,日軍侵佔忻口後,分別於忻口村和下王莊村的公路旁,為炫耀其“戰跡”所立的兩通石碑。立在忻口村東公路旁的石碑上書“忻口鎮戰跡”;下王莊公路旁的石碑上書“忻口鎮戰跡”(正面)“昭和十三年一月北川部隊建之”(背面)兩通石碑,是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國的鐵證。 [2] 

忻口戰役遺址歷史文化

忻口戰役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初,日本華北方面軍坂垣師團約三萬餘人,由北至南直取太原。為抵抗沿北同蒲南下的日軍,國共兩黨浴血奮戰,23天內共殲滅敵人兩萬餘人,取得了抗擊日軍的一次巨大勝利。忻口戰役是抗戰初期在華北戰場中規模最大、歷時最久、戰鬥最烈、傷亡最多的戰役,也是國共兩黨游擊戰、陣地戰配合作戰最為成功的典型戰役。此役破壞了日寇的囂張氣焰,使其企圖“30天拿下山西,3個月消滅中國”的妄想化為泡影,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日的鬥志和士氣,在中華民族的反侵略愛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3]  [5] 

忻口戰役遺址歷史價值

忻口戰役期間,中國軍隊充分利用忻口戰役遺址的窯洞指揮作戰、儲放軍火、安置傷員、隱藏戰馬,發揮了重要作用。忻口戰役遺址已成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山西省第一批省級紅色文化遺址。 [5] 

忻口戰役遺址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2張)
2019年10月,忻口戰役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忻口戰役遺址所獲榮譽

2005年,忻口戰役遺址被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5] 
2014年,忻口戰役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5] 
2021年,忻口戰役遺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省級紅色文化遺址。 [5] 

忻口戰役遺址旅遊信息

忻口戰役遺址地理位置

忻口戰役遺址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高城鄉忻口村。

忻口戰役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忻口戰役遺址,路程約33.4千米,用時約51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