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忠誠基因

鎖定
忠誠基因(Loyalty gene):讓一個男性僅僅和一個女性生活在一起,雌性與雄性之間結伴生活,積極地幫助撫養孩子還能夠讓自己的遺傳基因得到更好地繼承,這種使夫妻互相忠誠的物質——加壓素(Vasopressin),加壓素是由下丘腦分泌出的一種激素,主要作用於腎臟,負責調節尿量等功能,與大腦的記憶也有密切的關係。 [1] 
中文名
忠誠基因
外文名
Loyalty gene
加壓素
asopressin
部    位
下丘腦

忠誠基因移情原因

為什麼有人愛情專一、對婚姻忠誠,有人卻喜歡拈花惹草、四處留情。科學家説,這可能跟血管加壓素、還有被編為“334”的對偶基因有關。
最早的研究來自田鼠,科學家發現草原田鼠行一夫一妻制,很少婚外性行為;但基因相似度高達99%的山區田鼠卻一夫多妻,喜歡雜交。這種差異來自腦中血管加壓素受體的多寡,受體越少的越喜歡處處留情,受體越多的則感情越堅貞;而“334”基因即則負責調控血管加壓素受體的多寡。
科學家認為這種現象可能亦適用於人類,因為對人類雙胞胎及其伴侶的研究發現,沒有“334”對偶基因的男性(腦中血管加壓素的受體較多),不但愛情專一、對婚姻忠誠,其伴侶對他們感情生活的滿意度也較高;而具有一對或兩對“334”對偶基因的男性,則較花心、較不願意對感情作長久承諾,其伴侶對感情生活也較不滿意。
對田鼠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如果新培育出來的雄山區田鼠具有較多的血管加壓素受體,那麼它們對配偶就會變得“專情”,甚至只要注射微量血管加壓素,雄鼠就會依偎在雌鼠身邊,替她“殷勤理毛”。也許將來有那麼一天,科學家只要透過基因工程或開出某種化學藥劑的處方,就能讓一個人對愛情專一、婚姻忠誠。 [2] 

忠誠基因傳説情蠱

這讓人想起傳説中苗女為了讓情郎不會變心而下的“愛情蠱”:先讓眾蟲在罐中相爭相食,直到只剩最後一隻,然後再喂以施術者本身的血,加上不斷的施咒,讓它和施術者“心靈相通”,最後將它磨成粉末,做成“愛情蠱”。施術者再將蠱粉摻入食物飲料中,讓自己的愛人吃下或喝下,如果他愛情專一,不對施術者變心,就能平安無事;但若是對其他異性動心,施術者立刻能感應到,只要她念動咒語,則無論距離多遠,對方體內的蠱蟲就會開始復活,而讓他痛苦萬分。 [2] 

忠誠基因科學實驗

科學家對生活在美國中西部平原地區的草原田鼠進行了一組實驗。這種田鼠和人類一樣,由雄性和雌性一起擔負起撫養孩子的責任,這在哺乳類動物中十分少見。“雄性和雌性的草原田鼠之間有很強的依賴關係,雄性田鼠會向家裏運送食物並照顧孩子,是難得的好爸爸。” 科學家楊博士觀察草原田鼠時解釋。確實,田鼠的一家人緊密地圍繞在一起。“可是,同屬于田鼠類的草甸田鼠(草原田鼠的一個雜交表親)就完全不同”,博士一邊説一邊向人們展示另一種獨自生活的田鼠。草甸田鼠的生活區域也是在美國中西部,不過比草原田鼠的海拔高一些。可是,這種田鼠卻喜歡單獨行動,只是在發情期的時候與雌性待在一起。對於撫養孩子、照顧妻子這些事情向來都漠不關心。用博士的話説,它們是“不願對家庭負責的花花公子”。
一邊是對家人情深意切的草原田鼠,一邊是放蕩不羈的草甸田鼠。博士説,如果找到了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很可能會對理解人類男女之間的依賴關係有所幫助。
在一系列的研究之後,博士終於找到了導致兩者間差異的物質——加壓素。加壓素是由下丘腦分泌出的一種激素,主要作用於腎臟,負責調節尿量等功能,與大腦的記憶也有密切的關係。 大腦中的加壓素分泌是否活躍,是決定雄性動物是否願意承擔家庭責任的關鍵因素。而且,其中的秘密並不是加壓素本身,而是它的接收裝置。 激素的分泌過程非常有趣,只有激素本身還不行,必須存在一個接收中心。 [2] 

忠誠基因預測結論

博士通過研究證實,在草原田鼠的大腦中,與家庭責任感相關的活躍區域叫做腹側蒼白球,這裏的加壓素儲量很多。而在草甸田鼠的大腦中,就不存在這樣的接收中心。難道這就是造成二者對家人不同態度的原因?楊博士隨即又利用遺傳基因技術在草甸田鼠的大腦內增設了接收裝置,並開始密切觀察他們的行動。
對此,楊博士還講了一段很有趣的話。 當然,這不僅是個猜測,還是個頗具魅力的課題。而且,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也許就可以通過在大腦中增設加壓素接收中心的方式去改變男性對家庭的態度。不過,這些也可能只是我們一時興起所冒出的閃念。
“在我們人類中,有些男性會積極地承擔撫養子女、照顧家庭的責任,而有些男性則十分浮躁、根本不願意為家庭付出,這種差異可能也和加壓素接收中心的容量有關。”
人類的大腦中也存在加壓素,這點已經得到確認。不過,由於不能把同樣的實驗在人身上進行,所以還不能得出更直接的結論。 不過,以楊博士的田鼠實驗為基礎,費舍爾博士大膽地推測:“人類很可能是在某個時期進化出這種接受中心,於是大腦便開啓了支持及保障長久依賴關係的機制。” [2] 
參考資料
  • 1.    東籬小菊編寫
  • 2.    《作家文摘報》(2011年4月19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