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忠信吊燈習俗

鎖定
忠信吊燈習俗,流傳於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的民俗,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4] 
忠信吊燈習俗是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東南部忠信鎮油溪鎮高莞鎮等6個鄉鎮的客家人元宵期間以祭祖、添丁為內容的傳統賞燈習俗。忠信吊燈習俗是客家傳統風俗,起源於民間的一種祖先崇拜儀式,它伴隨客家先民的流遷而形成,為了祈盼家族的繁衍壯大和人丁興旺,客家先民借傳統的元宵賞燈風俗習慣,以“上燈”諧音“上丁”的取意,即上族譜,以及拜祖敬宗的客家情結,來慶賀家族發丁的情懷。這一形式年年因襲,便形成了客家人別具一格的吊燈習俗。忠信吊燈習俗由放燈繩、買燈、迎燈、上燈、暖燈、化燈6個環節組成,又有鑼鼓、八音、舞龍獅等表演和祭祖、飲燈酒等儀式。 [4-6] 
2007年6月18日,忠信吊燈習俗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被列入第二批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89。 [2] 
中文名
忠信吊燈習俗
批准時間
2007年6月18日
非遺級別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編號
X-89
申報地區
河源市連平縣
非遺類別
民俗
批    次
第二批

忠信吊燈習俗歷史淵源

忠信吊燈習俗是隨着客家先民的遷入而興起的 忠信吊燈習俗是隨着客家先民的遷入而興起的
忠信花燈是隨着客家先民的遷入而興起的。 [5]  早在北宋初年,從中原遷入連平忠信地區的客家先民就已有元宵吊燈習俗。 [10] 
宋元時期,忠信花燈在與當地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完善,增加了剪紙圖案和繪畫圖案,而剪紙從用料到手法都與北方的剪紙藝術一脈相承;再者增加了燈蓋,其形似宮廷燈,開始形成現代忠信花燈的雛形。 [5] 
大約在元朝時期,部分客家人陸續移居至忠信,同時受區域風俗的影響,便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徵的忠信吊燈習俗,忠信吊燈習俗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併產生。 [6] 
明末清初,忠信花燈融入了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花燈特點及內涵,花燈的整體結構從上到下已有了燈蓋、燈身和燈裙。燈蓋大小比燈身稍大,比例趨向完美;燈身是思信花燈的核心部分,其形狀各異,通常採用鏤空的做法,點起燈後整燈通透;燈裙由兩層組成,內層燈衣用白紙,外層用紅紙,全部剪成長條狀。花燈下圓上方,呈圓柱形,這種形態和組成經過歷代忠信手工藝人的實踐創造,已成為較固定的燈型和工藝傳承至今。 [5] 
清雍正八年(1730年),盧廷俊纂修的《連平州志·卷二·風俗篇》記載:“上元喜簇花燈,作龍獅各種戲舞,唱採茶歌……”“上元”即是元宵節。從史料的記載中可見思信花燈和吊燈習俗在當地已經非常盛行。 [5] 

忠信吊燈習俗民俗內容

忠信吊燈習俗綜述

忠信吊燈習俗由放燈繩、買燈、迎燈、上燈、暖燈、化燈6個環節組成。 [4] 

忠信吊燈習俗放燈繩

忠信吊燈習俗的第一道程序是放燈繩。忠信地區有一個傳統習慣,每年的臘月二十五為入年界,這天要進行一次全面的大掃除,把象徵舊一年的污垢、穢氣清除出去,為即將到來的新年提供一個潔淨的環境。“入年界”到除夕之前的那幾天,準備吊燈慶賀當年添丁的燈主(新丁的父親稱之為燈主),就要在自己宗族祖祠的主樑上掛放一條燈繩,繩頭系在祠堂的柱子上,並在柱上貼上寫有“新丁”名字的紅紙,以示族人。這條掛燈的燈繩一般都是自制的粗麻繩,有較強的韌性,長度大約10米左右。放燈繩也有一定的講究,一般按輩分高低、出生先後排序掛放。 [6] 

忠信吊燈習俗買燈

忠信吊燈習俗第二道程序是買燈。買燈都在正月初九日,忠信以農曆逢三、六、九日為墟日。正月初九為新年的第一個墟日,本地俗稱“開年街”。這一天花燈製作人把各式各樣的花燈擔到街上擺賣,形成了一條花燈街。買燈時燈主家人先在花燈街燈市中觀賞瀏覽各種花燈,然後,選擇符合自己心願的花燈。如燈主希望自己的兒子得到神靈保佑,健康成長,就選購“伯公燈”;祈盼龍鳳呈祥、大富大貴的就選購“龍鳳燈”;盼望福星高照的就選購“五福燈”;希望金榜題名的就選購“狀元燈”等。買燈價格一般都取吉祥數字9為尾數,寓意久遠、長久之意。 [6] 

忠信吊燈習俗迎燈

忠信吊燈習俗——迎燈 忠信吊燈習俗——迎燈
忠信吊燈習俗第三道程序是迎燈。由於當地人們視花燈為“聖物”,花燈進祖祠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迎接。迎燈一般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二日之間,燈主要根據新丁的生辰八字選擇其中一天把購回的花燈,以三至五個人組成一個護送隊伍、一路敲鑼打鼓,隆重護送到祠堂。迎燈這邊則由多子多福的宗族老人為首,率眾鄉親及龍獅隊和鑼鼓隊在祖祠大門外隆重迎接。送燈隊伍到來後,便點燃鞭炮,鑼鼓齊鳴,龍獅起舞。迎燈族老和燈主交接燈時雙方還要聯句祝福,互相道謝。如,送燈人説“添丁花燈靚又亮”,迎燈族老説“男女老少喜洋洋”;送燈人説“送到祠堂掛錦梁”,迎燈族老説“財丁興旺萬年長”。然後族老和燈主一起虔誠地將花燈送進祖祠,掛在適當的位置,等到正月十三再舉行上燈儀式。 [6] 

忠信吊燈習俗上燈

忠信吊燈習俗——上燈 忠信吊燈習俗——上燈
忠信吊燈習俗第四道程序是上燈。上燈之日普遍選在正月十三,因為“十三”與客家話“十生”諧音,寓意“新丁”健康成長,一生如意吉祥。上燈是忠信吊燈習俗中最隆重的環節,一般由祭祖、升燈、上族譜、飲燈酒四個程序組成。整個過程由德高望重的族長主持,在儀式開始前要給花燈佩“福物”等。所謂“福物”,就是燈主和家人要在花燈內繫上象徵長命百歲的柏葉、代表財帛綿長的手巾帶子、寓意百子千孫的百眼芋頭、寄喻聰明會算的大葱大蒜。總體是寄寓“新丁”聰明健康、多子多福。其次在燈蓋上掛上燈帶,貼上燈聯。燈帶是由各色小紙筒做成的一節節的小串帶,寓意宗族代代繁衍,像長帶一樣綿延悠長。燈聯則寫上一些祝福“新丁”健康幸福、聰明好學、吉祥如意等詩句。接着燈主在花燈內安裝一盞特製的油燈,並斟滿燈油,然後點亮油燈,“點燈”與“添丁”在客家方言裏諧音,即是祈盼來年再添丁。
一切準備就緒後,則由族長主持“上燈”儀式。
首先是祭祖儀式,祭祖時,各燈主把事先準備好的豬、雞、魚三牲供品和酒水等擺在案頭上,向祖先上香燃燭。然後,各家燈主和家人抱着“新丁”在祠堂的上廳按輩分站好,眾鄉親則站在下廳,聆聽德高望重者宣讀祝文,讀畢即把祝文燒掉。然後全體人員向祖先牌位三鞠躬,並斟酒敬祖。
接着是升燈儀式,升燈前,把各家送來的鞭炮環掛在祖祠周邊,鑼鼓隊伍在下廳等候,族長宣佈“升燈”時,鞭炮聲、鑼鼓聲、祝福聲便響成一片,燈主拉着燈繩讓花燈升起,固定於梁下。
升燈儀式過後,便是為“新丁”上族譜,族諧一般由宗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掌管。上譜時,先在祠堂上廳放好桌子.桌面鋪上象徵喜慶的紅布,燈主抱着“新丁”站在桌旁,由掌譜族老執筆,先把家長和“新丁”的名字寫在紅紙上,核准後,再記入族譜中,然後掌譜族老與燈主抱着“新丁”一齊向祖先牌位敬拜,禮畢鳴炮完成。上了族譜的“新丁”才能被宗族承認為族中一員。
上完族譜後,便是飲燈酒。飲燈酒一般在中午,本族男丁按輩分地位安坐,以本地特色酒菜宴請。菜式一般有幾種主菜,如肉丸(又叫科丸)象徵團團圓圓,紅燒豬肉象徵紅紅火火,魚象徵年年有餘,筍乾象徵兒孫繁衍茁壯。酒水一般用客家黃酒(一種本地用糯米和酒餅釀製的呈淡黃色的低度甜酒),有生活越過越甜美之意。開席前也要鳴炮慶賀,酒席間各燈主要主動敬酒,眾鄉親也回敬祝福。 [6] 

忠信吊燈習俗暖燈

上燈過後是第五道程序暖燈。在上燈後至正月二十這段時間,燈主每天晚上都要到祠堂“上燈火”(即把燈油添加到花燈的燈盞上),保持不熄滅,讓花燈“暖和”常亮。暖燈一般選擇在正月十六或正月十八,取“6”順,“8”發的意思。
暖燈,是用宗族公共資產為家族添“新丁”、為家族的壯大共同祝福的全族性的集體活動。整個過程由族長安排各項事宜,全族的成年男丁都要參加,分有司儀組,後勤組、扎龍組等、各司其職,共同完成。司儀組負責主持暖燈整個過程以及準備好鑼鼓、鞭炮等。後勤組負責操辦宴席。扎龍組則用製作草龍,準備晚上使用。中午,族人聚集祠堂。酒席開宴前,由族長主持,全體向祖先牌位鞠躬敬拜,祈求列祖列宗的庇護和緬懷先德。拜祭後才入席開宴。宴席的意義不僅在團聚吃喝,還在於通過這個過程密切關係,溝通感情,更是體現宗族的凝聚力和祝福關愛“新丁”的“暖”意。到了晚上,就是舞香火龍。數十位年輕的鄉親舉着香火龍舞動,圍着村子裏的各家各户,邊走邊舞。每當舞到添新丁人家的門口時,主人便燃放鞭炮,全家出來迎接。 [6] 

忠信吊燈習俗化燈

化燈是忠信吊燈習俗的最後一道程序。化燈一般在正月二十(取十全十美之意),有的在農曆二月二日(本地農曆二月二日為“開大正”,是新年閒暇的結束,表示要開始農耕勞作了),也有的與“暖燈”一併進行。化燈即是把花燈燒掉。化燈前,全村的小孩子提前聚集到祠堂裏等待,隨着燈主把花燈徐徐放下,他們便爭相搶取花燈上的吉祥紋樣和飾物。放燈時,燈主有意讓花燈時起時落、使爭搶場面更加熱鬧。相傳、小孩搶取的飾物越多象徵福氣越大。小孩子還會把搶取的吉祥飾物帶回家中珍藏,希望“燈神”能給自己帶來好運。
忠信吊燈習俗——化燈 忠信吊燈習俗——化燈
隨後,燈主把剩下的花燈碎片與吉祥草堆在一起,在祖祠內由宗族中子孫滿堂、福德深厚的老人點燃“傳丁聖火”。燈主則用貼好紅紙和柏葉的“傳火把”在火堆上引燃(傳火把即是用小竹製成的火把,長約2米。要選用冬季的竹子,經過砸扁、浸泡、晾乾等工序,專為“傳丁火”之用),然後把“傳丁聖火”帶回家中。經過製作的竹把,不僅易燃燒,而且能確保回家途中不會熄滅,直至燒完為止,寓意人丁繁衍,薪火不斷,世代相傳。這就叫做“傳丁火”。至此,整個吊燈習俗的過程便圓滿完成。 [6] 

忠信吊燈習俗文化特徵

歷史上,客家先民迫於戰亂,輾轉遷徙,在新的環境生活。生存使得客家先民對血脈的綿延極為重視,為了祈盼家族的繁衍壯大和人丁興旺,客家先民借傳統的元宵賞燈風俗習慣,以“上燈”諧音“上丁”的取意,即上族譜,以及拜祖敬宗的客家情結,來慶賀家族發丁的情懷。這一形式年年因襲,便形成了客家人別具一格的吊燈習俗。大約在元朝時期部分客家人陸續移居至忠信,同時受區域風俗的影響,便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徵的忠信吊燈習俗,忠信吊燈習俗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併產生。 [6] 
鑼鼓龍獅鞭炮賀花燈 鑼鼓龍獅鞭炮賀花燈
從某種意義上説,忠信吊燈習俗是一種家族慶典儀式,是一種傳達宗族號令的表現形式,並以此構建忠信人家族的凝聚力。這是客家人一年一度的重大聚會,與其説是花燈的盛會,不如説是感情交流的盛會。在濃烈的花燈情結中,客家人的精神得以昇華,從扎燈目的、祭祖儀式、鬧燈信仰等整個過程,都無不體現出客家人強烈的宗族制和血統觀念。因此,客家花燈活動在現實意義上已經遠遠超出了元宵鬧花燈的祭祀和娛樂的範疇,成為凝聚客家民系的一種表現方式。 [5] 
歸納起來,忠信吊燈習俗有四方面的特徵。
(1)是較為獨特的集體性的誕生禮俗。
忠信吊燈習俗是一種民間的傳統習俗,它是以添丁祭祖為主題,由家族統一組織集體進行各項儀程的男嬰誕生祭祖禮儀。在上燈習俗的6道程序中,有4道程序是由家族集體完成的。這種習俗禮儀包含了歷史、藝術、人文等諸多文化因素。
(2)有基本固定的時間、地點和6道程序。
忠信吊燈習俗選在春節和元宵前後這段時間,一是繼承了元宵節掛燈賞燈這一傳統習俗,二是以農耕為主的民眾在這一時段也是閒暇期,又是新年伊始,是寄託新年好兆頭的最佳時段。宗族祠堂是整個宗族供奉和祭祀祖先的重要場所,也是宗族議事和教育的中心,同時,又是宗族施用家法,舉辦婚禮喪事,舉行各種活動的場所,可以這樣説,祠堂是宗族的中心和象徵。把上燈的固定地點定在祖祠裏集體舉行也有兩層意思,一是客家先民有緬懷先人、尊祖敬宗的情結;二是體現客家宗親間的團結互助的羣體意識。
六道程序的時間選擇有傳統理念影響也有主觀意義的希冀,先放燈繩體現了秩序和輩分的尊重。初九選燈與買燈取9尾數,有長久、久遠之意。正月十三上燈,十三諧音十生,希望小孩平安健康。正月十六或十八暖燈則表示希望小孩順利發達;正月二十化燈的,象徵十足完美,充分體現忠信人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強烈祈盼和追求。
(3)是崇文尊老、樹立榜樣、激勵上進的家族聚會。
忠信吊燈習俗的6道程序中,“上燈”和“暖燈”都要舉行宴會“喝燈酒”的,喝燈酒是論資排輩安排座位的,輩份高的、年長的坐在上面的正位,俗話叫“坐上橫”。另外,事業有成的、有學問的、有一官半職的,孝敬老人的青壯年也會被安排坐在正位,受到大家的尊重和褒揚,成為年輕人學習的榜樣。整個吊燈過程中不能講粗口,不講不吉利的話,始終維繫着文明禮讓、吉祥、團結、歡樂的氛圍。這種做法與氛圍,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與薰陶,並自覺地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
(4)用多種藝術相結合的忠信花燈作為誕生禮俗的專用象徵物。
一是花燈作為忠信吊燈習俗的專用品,依託忠信吊燈習俗而存在,忠信吊燈習俗則藉助花燈而傳承和延續。二是花燈中的繪畫、剪紙、書法、對聯、詩詞等,都是圍繞誕生禮這個習俗為主題而抒發各種寓意。三是忠信花燈是一次性使用的竹紙製品,吊燈儀式結束後即把花燈燒掉,為民間花燈所罕見。四是花燈紋樣和飾物裏隱涵着豐富的人文意念,還有那別具一格的結構造型,濃縮了客家人的感情和獨特的地方文化。 [7] 

忠信吊燈習俗流行地區

忠信吊燈習俗是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東南部忠信、油溪、高莞等6個鄉鎮的客家人元宵期間以祭祖、添丁為內容的傳統賞燈習俗。 [4] 

忠信吊燈習俗傳承保護

忠信吊燈習俗傳承價值

忠信吊燈習俗借物寓意,寄託人們對於香火傳承的祈盼,並且承載着當地歷史文化記憶和民間傳統祭祀禮儀規範等,深具人類學、歷史學和民俗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 [4] 
  • 人文價值
忠信花燈 忠信花燈
忠信吊燈習俗借物抒情,寄託希望、祈盼,藴含以人為本精神。忠信人對傳宗接代的觀念極為重視,對血脈的綿延表現得尤為強烈。在忠信吊燈習俗的整個過程中,每一個載體都寄寓着客家人祈盼人丁興旺、平安富裕、幸福吉祥、代代繁衍、敬祖穆宗、團結互助的祈求和願望,藴含着一種人類繁衍血脈延續的強烈追求。通過吊燈儀式,人們慶賀能傳宗接代,祈盼自己的兒子能出人頭地,事業有成,光宗耀祖;祈望家庭尊老愛幼,子孫滿堂,崇文重德,薪火相傳。因此它記載了當地許多歷史文化信息和民間傳統的誕生禮儀活動形式。 [7] 
  • 歷史價值
忠信吊燈習俗,以花燈為象徵,一是用以祭祖,抒發家族對祖先宗親的緬懷,祈禱祖先保佑遠離故鄉的子孫後代安居樂業;二是借“燈”諧音“丁”的意藴,祈望多子多福,壯大家族;三是以花燈作為紐帶,聯絡家族感情和維護家族團結,強化客家人的宗親情結,使族人達到一致性和一體化。忠信花燈是客家人長途遷徙、四處漂泊的產物,是客家人“崇宗孝祖,溯源尋根”的集中反映和精神寄託,也是幾百年來自然生態的真實體現。吊燈習俗,凝聚了忠信客家人的敬祖情結,浸染着客家人長途遷徙的艱難和四處為家的辛酸血淚,有久遠的傳統和較深的歷史積澱。 [7] 
  • 社會價值
忠信吊燈習俗充分體現了忠信客家人對宗族繁衍壯大,緬懷先祖啓迪後世的重視,以及祈盼人丁興旺,香火綿延,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習俗中宗族的熱情宴請,親友的誠摯祝賀,龍獅隊伍的激情舞拜,集中體現了宗族間的團結和諧和互愛互助的精神。吊燈習俗還有凝聚民心、維繫宗族團結和諧,促進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 [7] 
  • 教化價值
忠信吊燈習俗整個過程都要求講話要文明、禮貌、吉祥,洋溢着吉祥、歡樂、喜慶、熱鬧、和諧的氣氛。不管是花燈紋樣和飾物的寄寓,還是燈聯的內容,抑或是花燈的整體形狀,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是一種審美觀念的薰陶與潛移默化的教育。吊燈習俗的敬祖、尊老、褒揚上進、追求幸福及團結協作的傳統做法,更是從內容到行動都給人以引導、示範、灌輸的教化作用。 [7] 
  • 文化價值
忠信吊燈習俗屬於家族文化,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折射出民間文化五光十色的生動內涵,並作為一種社會文化遺產,溝通着人與人、上代與下代之間的共存關係。這種家族文化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曾經廣泛影響了忠信地域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傳統習俗,而且這種家族文化的悠久歷史與豐富內涵,事實上已經構成了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作為一種傳統禮俗,仍然在精神和日常生活中起着積極向上的導向作用。 [7] 

忠信吊燈習俗傳承狀況

隨着城市化帶來居住格局的變化,加之社會人員的流動性增強,傳統宗族聚居的結構被打破,忠信吊燈習俗傳承的社會環境已經改變,其在當地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已開始淡化,如不及時加以保護,將面臨滅絕的危險。 [1] 

忠信吊燈習俗傳承人物

吳建輝,男,1958年生,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項目名稱:忠信吊燈習俗。熟悉吊燈習俗的整個過程,掌握習俗活動中的每道具體程序及相關儀式,經常擔任吊燈習俗的主持人,並熱心開展傳承活動,已帶有5名徒弟。 [3] 

忠信吊燈習俗保護措施

2011年6月,河源市連平縣被廣東省政府授予“廣東省客家花燈藝術之鄉”稱號。 [11] 
2011年5月23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佈,連平縣文化館(連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燈綵(忠信花燈)”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2-13] 

忠信吊燈習俗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7年2月5日,連平第十屆忠信花燈節開幕式及演出在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人民廣場舉辦,花燈節從農曆正月初九持續至正月十五,主會場設在忠信鎮,縣連平城設分會場,油溪鎮、大湖鎮設參觀點。 [9] 
2018年2月28日至3月5日,河源首屆忠信花燈民俗文化節在全國文明村——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司前村舉辦。河源首屆忠信花燈民俗文化節以忠信花燈民俗文化為主線,通過文藝創作、文化創意、文藝表演、情景演示、互動體驗、展覽展示等呈現方式,借力各大主流媒體,以網絡視頻直播、新媒體互動等新傳播手段,推動了河源忠信花燈民俗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僅進一步挖掘、傳承、弘揚了忠信花燈文化藴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更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當代價值,讓廣大羣眾感受到了河源忠信花燈民俗文化的魅力。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