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志未酬

鎖定
《志未酬》是清代革命家梁啓超創作的一首樂府體雜言詩。“志未酬”9句,直敍理想沒有實現,偉大的理想沒有限量,世界的進步沒有止期;“登高山”10句,詩人用比喻説明人生短暫,而前途無限,不能為有少許成就而自滿;“吁嗟乎”4句進一步説明“志未酬”,男兒的理想是為天下事,為了實現偉大理想,只有永遠前進。這首詩説明了偉大的理想尚未實現,提倡人們應有為天下事永遠前進的鬥爭精神。詩歌開篇點題,結尾呼應。詩中自設問答,層層推進。句式排比並列。抒情昂揚激盪,思潮起伏跌宕,具有振奮人心的積極意義。 [1] 
作品名稱
志未酬
作    者
梁啓超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處
《梁啓超全集》
作品體裁
樂府體雜言詩

志未酬作品原文

志未酬1
志未酬,志未酬,問君之志幾時酬?
志亦無盡量,酬亦無盡時。
世界進步靡有止期2,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
眾生苦惱不斷如亂絲3,吾之悲憫亦不斷如亂絲。
登高山復有高山,出瀛海復有瀛海4
任龍騰虎躍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幾許?
雖成少許,不敢自輕,不有少許兮,多許奚自生5
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寥遠兮6,其孰能無感於餘情。
吁嗟乎,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無志。 [2] 

志未酬註釋譯文

志未酬詞句註釋

  1. 酬:指實現願望與理想。
  2. 靡:無,沒有。
  3. 眾生:人民大眾。
  4. 瀛海:大海。
  5. 奚:怎能。
  6. 宏廓:廣闊。寥遠:遙遠。 [1]  [3] 

志未酬白話譯文

理想沒有實現,理想沒有實現,問君的理想幾時實現?
偉大理想沒有限量,實現理想也沒有盡時。
世界的進步沒有止期,我的希望也沒有止期。
人民大眾的苦惱不斷如亂絲,我的悲傷憂鬱也不斷如亂絲。
登高山又有高山,出大海更有大海。
任憑龍騰虎躍以度過這百年啊,其成就又能有幾多?
即使成就少許,也不敢自輕,沒有少許成就啊,那更大的成就又從何產生?
但望前途廣闊又遙遠啊,那怎能不使我的心情激動?
啊呀,男兒的理想啊為天下事,只有前進啊不應有停頓,説理想已經實現就是沒有理想。 [1] 

志未酬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戊戌變法失敗以後的第三年(1901)。前一年(1900)冬末,李鴻章斡旋於英、德、日和俄、美、法之間,以秘密出賣東北三省和同意外交團提出的議和大綱十二條為代價,從而使慈禧太后仍然執政。這時,亡命於國外的梁啓超眼看“光緒皇上覆闢”的希望又破滅了,便以《志未酬》一詩噴吐了他心中大志未酬的悲憤。 [4] 

志未酬作品鑑賞

志未酬整體賞析

詩的開頭三句與結尾四句前後呼應,中間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志亦”等句為第一個層次,寫自己為追求理想而永無止境地進取;“眾生”等句為第二個層次,寫自己將排除“眾生苦惱”作為大志;“雖成”等句是第三個層次,寫理想的實現在於積少成多。全詩趨向散文化,平易暢達,條理明晰,感情充沛,別具一種文藝魅力。
詩的開頭仰天長嘯,噴發出“志未酬”的呼喚,結尾餘音繞樑,迴盪着“言志酬便無志的應和聲;中間還有那“幾時酬”的反問,“無盡時”的結論,“登高山復有高山”的論證,顯得首尾呼應而渾然一體,絲絲入扣又層層變化,其言志抒情的結構可謂“寓變化於統一”從更深的層次來説,《志未酬》一詩的“寓變化於統一”,是指詩人不斷轉換視點,層層透視心靈,又將心靈中一個個的閃光點聚集於一個焦點:改良主義者壯志未酬的悲憤。
從現實與未來的“碰撞點”上透視,戊戌變法失敗後亡命國外的梁啓超,耳聞目睹着西方科學與民主,眼界開闊,見識增廣,心中孕育着美好的理想。他曾在《説希望》文中熱情奔放地高歌着對中國未來的希望:“旭日東方,曙光熊熊,吾其叱吒羲輪,放大光明以赫耀寰中乎!”在當時的梁啓超看來,進步的西方世界是中國今天的希望,不斷進步的西方世界是中國明天的希望。“世界進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他的心中滾動着一個不斷追求希望的“火球”。但當他心中不斷滾動的“火球”碰到慈禧太后那“以頑固為體,以虛詐為用”(《飲冰室文集之五·中國積弱溯原論》)的牢籠時,便迸發出改良主義者壯志未酬的一腔怒火。
從個體情感與羣體情感的“契合點”上透視,在那戊戌變法失敗後的橫暴混濁的清王朝,“眾生苦惱不斷如亂絲”。作為維新志士的梁啓超更是“悲憫亦不斷如亂絲”。如亂絲一般的悲苦之情是那個時代個體情感與羣體情感的一個“契合點”。“一滴水中見太陽”,詩人藉助於這個“契合點”,可以看見“眾生苦惱”的汪洋大海,增添改良社會、救苦救難的責任感;而當他藉助於希望之光透視這個“契合點”時,又平添了“龍騰虎躍”的勇氣和奮鬥不息的精神。
從“少許”向“多許”的“化合點”上來作透視,“不有少許兮,多許奚自生?”改良維新的希望,正是在於由“少許”向“多許”的積累之中。然而,在頑固派慈禧太后當權的時代,改良主義者遠大的理想(“望前途之宏廓而寥遠兮”)與個人的努力(“雖成少許”)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反差”,便形成了詩人情感上的瀑布:“大願未酬時易逝,撫膺危坐涕縱橫。”(梁啓超《澳亞歸舟雜興》)《志未酬》則將這種情感上的瀑布化為奮鬥的動力“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兼濟天下,奮鬥不止。
《志未酬》是梁啓超前期詩歌的代表作,是“詩界革命”中綻開的一朵“以舊風格裝新意境”的奇葩。之所以這樣説,是因為《志未酬》不僅在意境上有創新,而且還有多層次的開拓,很可以與《飲冰室詩話》交相輝映。梁啓超在《飲冰室詩話》中是提倡詩歌表現深邃閎遠”的理想,這其中包括進化論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科學與民主,又包括崇高的抱負和雄偉的氣魄,還包括關心民生、反映時局的“詩史”精神。《志未酬》從不斷更換的視點上將詩人心中壯志未酬的悲憤層層透視出來,正是梁啓超善於運用“寓變化於統一”的藝術辯證法,成功地展示“深邃閎遠”的理想的一個範例。 [4] 

志未酬名家點評

安徽師範大學教授梅運生:此詩以“志未酬”命名,並非寫壯志未酬的感慨,而是按進化觀念的要求,立志,酬志;再立志,再酬志,以至於無窮。以此來自勵並勉勵他人。(《元明清詩鑑賞》) [5] 

志未酬作者簡介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今江門市新會區)。光緒舉人,康有為弟子,維新變法運動首倡者之一,與康有為並稱“康梁”。為改良主義重要思想家。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宣揚君主立憲。民國初年曾一度從政。晚年致力學術,著述宏富。他是晚清重要文學家,曾力倡“詩界革命”“小説界革命”,創作了大量戲曲、小説、詩歌、散文。以散文成就為最大,自成新體,與康有為的文章合稱“康梁體”。其詩早期學龔自珍,後期學宋人,學杜甫,以舊風格寫新現實,被譽為“一代詩史”。絕大部分詩歌作於流亡國外期間,充滿憂患意識,表現理想精神,熱情奔放,直抒胸臆,語言明白曉暢。有《飲冰室合集》。 [6] 
參考資料
  • 1.    王烈夫編著,中國古代文學名篇註解析譯 第4冊 明朝、清朝,武漢出版社,2016.07,第369頁
  • 2.    (清)梁啓超著,梁啓超全集 9,北京出版社,1999.07,第5425頁
  • 3.    劉琦,郭長海,呂樹坤譯註,清詩三百首譯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02,第220頁
  • 4.    黃嶽洲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 下,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01,第1395頁
  • 5.    本社編,元明清詩鑑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第559頁
  • 6.    霍松林,霍有明,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精品 唐詩精品附歷代詩精品,時代文藝出版社,2018.07,第6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