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忍辱負重

(漢語成語)

鎖定
忍辱負重(拼音:rěn rǔ fù zhòng)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1] 
“忍辱負重”指為了完成艱鉅的任務,忍受暫時的屈辱;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1] 
中文名
忍辱負重
拼    音
rěn rǔ fù zhòng
近義詞
忍氣吞聲含垢忍辱飲泣吞聲
反義詞
忍無可忍
注音字母
ㄖㄣˇ ㄖㄨˇ ㄈㄨˋ ㄓㄨㄥˋ
成語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定語

忍辱負重成語出處

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1] 
後人據此提煉為成語“忍辱負重”。 [1] 

忍辱負重成語典故

221年,蜀主劉備為了從孫權手裏奪回荊州,為結拜兄弟關羽報仇,親率部隊攻打東吳。蜀軍深入吳境達五六百里,一直打到夷陵,連營數百里,聲勢浩大。 [4] 
孫權任命年輕有為的陸遜為大都督,帶領五萬人馬前往迎戰。陸遜在吳將中資歷較淺,而歸他指揮的諸將,有的是跟隨孫氏征戰多年的老將,有的是皇親貴戚,他們對年輕的書生陸遜當都督很不服氣,甚至不肯服從陸遜的命令。對此,陸遜十分着急。 [4] 
一次,陸遜召集眾將,手握寶劍高聲叫道:“劉備天下知名,連曹操都有些怕他。如今他率大軍攻進吳地,是我們的強敵,決不可以輕視他。希望眾將軍以大局為重,同心協力,共同消滅來犯之敵。我雖是書生,但主上任命我為大都督,你們必須服從。主上之所以委屈諸位將軍,使你們屈尊於我,就是因為我還有一點微薄的能力,能夠忍辱負重。今後,希望你們各負其責,不容推辭,軍令如山,違者必按軍法從事。”經陸遜這麼一説,諸將心中雖有不服,但行動上再也不敢違抗。 [4] 
陸遜指揮軍隊堅守七八月之久,一直不與劉備決戰。後來,蜀軍疲憊,驕傲輕敵,陸遜乘機利用順風進行火攻,大破蜀軍,取得夷陵之戰的重大勝利。劉備敗退白帝城,不久病死。從此,東吳諸將十分佩服陸遜的才能。 [4] 

忍辱負重成語寓意

陸遜忍辱負重,等待時機,火燒連營七百里,打敗了劉備,一戰成名。可見,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戰爭中撤退或不敢進軍,不是怯懦的表現。小不忍則亂大謀,應以全局為重,從大局出發,不可因小失大。可見做大事的人,總是能忍受別人所不能忍的委屈,能吃別人不能吃的苦,然後意志堅定地走向目標,這一點正是人們應該學習的。 [2-3] 

忍辱負重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忍辱負重”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指忍受屈辱怨謗而承擔重任。 [1] 
  • 運用示例
清·吳趼人《痛史》: “胡仇嘆道:‘忍辱負重,鄭兄,真不可及。’” [4] 
現代作家·唐浩明《曾國藩·血祭》:“今天,經過一年來忍辱負重,含辛茹苦地組建、訓練,他的手中已有水陸二十營一萬湘勇,加上長夫在內,將近二廳。” [4] 

忍辱負重成語辨析

忍辱負重—含垢忍辱—忍氣吞聲—飲泣吞聲
“含垢忍辱”的意思是忍受恥辱。“忍氣吞聲”的意思是形容受了氣勉強忍耐,有話不敢説出來。“飲泣吞聲”的意思是眼淚只能往肚裏流,不敢哭出聲來,形容受壓迫時,忍受痛苦,不敢公開表露。 [4] 
“忍辱負重”和“含垢忍辱”都含有受到恥辱而勉強忍耐的意思。“忍辱負重”含有擔負重任的意思,而“含垢忍辱”沒有此意。此外,“忍氣吞聲”強調的是性格儒弱的人不敢反抗強者,“飲泣吞聲”強調的是受到極大的委屈也無力反抗的意思。 [4] 
參考資料
  • 1.    忍辱負重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08]
  • 2.    肖瑤,廖春敏編著. 中華成語典故[M]. 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0.09:101
  • 3.    秋名編. 成語故事[M]. 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2014.11:99
  • 4.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勤奮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7: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