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心葉風毛菊

(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的中藥)

鎖定
心葉風毛菊,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心葉風毛菊Saussurea cordifolia Hemsl.的根。分佈於陝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具有祛風,散寒,止痛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別    名
山芍藥
馬蹄細辛
水葫蘆
山牛蒡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桔梗目
菊科
風毛菊屬
心葉風毛菊
分佈區域
陝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
中文學名
心葉風毛菊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    量
內服:煎湯,6-15g

心葉風毛菊入藥部位

根。

心葉風毛菊性味

味辛,性温。

心葉風毛菊歸經

歸肺經。

心葉風毛菊功效

祛風,散寒,止痛。

心葉風毛菊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心葉風毛菊相關配伍

1、治關節痛:馬蹄細辛9g,紅牛膝12g,骨碎補15g。泡酒或煎水服。
2、治勞傷:馬蹄細辛15g。泡酒服。
3、治惡寒頭痛:馬蹄細辛6g。煎水服。(1-3方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心葉風毛菊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泡酒。

心葉風毛菊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晾乾。

心葉風毛菊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40-150釐米。根狀莖粗厚。莖直立,無毛,上部傘房狀或傘房圓錐花序狀分枝。基生葉花期脱落;下部與中部莖葉有長柄,柄長8-10釐米,葉片心形,長寬各10-18釐米,頂端漸尖,基部深心形,邊緣有粗齒,上部莖葉漸小,與下部及中部莖葉同形或卵形,有短柄至無柄,基部心形或圓形或寬楔形,頂部漸尖或急尖,邊緣有鋸齒;花序枝叉上的葉更小,披針形或長橢圓形,全部葉兩面綠色,下面色淡,上面被稀疏的糙毛,下面無毛。頭狀花序數個或多數在莖枝頂端成疏鬆傘房花序或傘房圓錐花序狀排列,有長花梗。總苞鍾狀,直徑0.8-1.5釐米;總苞片5層,中部以上有短附屬物,附屬物草質,漸尖,反折或直立,外層卵形,長7毫米,寬3毫米,中層卵形至長圓形,長8-11毫米,寬4毫米,內層線形,長1.3釐米,寬2毫米。小花紫紅色,長1.2釐米,細管部與檐部各長6毫米。瘦果圓柱狀,褐色,長6毫米,無毛。冠毛淺褐色,2層,外層短,單毛狀,長3毫米,內層長,羽毛狀,長1.1釐米。花果期8-10月。

心葉風毛菊生長環境

生於林緣或山坡草地。分佈於陝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心葉風毛菊相關論述

《貴州民間藥物》:“散寒,鎮痛。”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 3.    冉先德主編;徐扣根,任超,侯獻平副主編.《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4.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 ,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