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心腦同一論

鎖定
心腦同一論(mind-brain identity theory),現代西方哲學中關於心、身問題的一種理論。
中文名
心腦同一論
外文名
mind-brain identity theory)
提出者
J.J.C.斯馬特、S.阿姆斯特朗、H.費格爾
關    於
心、身問題的

心腦同一論簡介

心腦同一論主張心和腦不是兩個不同的實體或屬性,只是一個東西,心理狀態或過程實質上是腦狀態或過程。這種理論的提倡者有J.J.C.斯馬特、S.阿姆斯特朗、H.費格爾等。心身問題要研究“心”和“身體”兩個概念在涵義上是否有區別;如果有區別,那麼心或身體是否存在;如果有心和身體,那麼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對於這些問題哲學史上歷來有一元論的或二元論的回答。心腦同一論是一種一元論。

心腦同一論發展

17世紀英國唯物論哲學家T.霍布斯主張快樂的感情實際上不過是心臟的運動,概念不過是頭腦中的運動,這是心腦同一論的思想先驅。同一論主張的心腦同一並非邏輯上的同一,乃是事實上的同一。它至少部分是經驗科學的假説,即假設每個具體的心理現象或狀態的出現,都以某一具體的腦現象或狀態的出現為充足和必要的條件。

心腦同一論內容

心腦同一論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心腦同一論中樞狀態唯物論

顯著特徵是堅決反對二元論,認為痛覺、思想等心理狀態都存在,但不過是經驗到這些心理狀態的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狀態。持這種觀點的斯馬特起初僅對感覺作出這類唯物主義的説明,後來阿姆斯特朗把它擴展到一切心理概念上,並得到斯馬特的贊同。

心腦同一論費格爾的物理主義

費格爾首先提出,心理名詞和物理名詞在涵義上有區別,但在經驗事實上,它們指稱的是同一事物或現象,正如晨星和暮星指稱同一顆星一樣。他認為心理現象名詞和某些神經生理學名詞儘管涵義不同,但指稱相同,都是“原始感觸”。他追隨行為主義心理學家E.C.托爾曼,把這樣的原始感觸看作是神經生理學名詞指稱的“實在本身”。

心腦同一論消失形式的同一論

這種同一論強調平常的心理概念同科學發現的不相容。例如感覺和有關感覺的談話必將在科學語言中消失,正如魔鬼和有關魔鬼的談論已經消失一樣。按照這種看法,從來就沒有思想、感情、感覺、意象等等,相信有這些東西正如相信有女巫一樣,都是錯誤的。消失論所以是同一論的一種形式,因為“人們現在叫做感覺的東西和某些腦過程相同”這個陳述,也是一個同一陳述。羅蒂和P.K.費耶爾阿本德主張這種同一論。
心腦同一論特別是中樞狀態唯物論,不同意行為主義把心理狀態或現象等同於行為的觀點,認為心理狀態是某些行為的內在原因。它承認心理現象具有成為動因的效力,思想、決斷、注意等等都能產生行為上的結果。但這個原因究竟具有什麼性質,這不是邏輯分析的問題,而是科學問題,對它的回答將取決於進一步的科學研究。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25》,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