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心理進化論

鎖定
生物進化論的信徒認為社會進化是有機界進化的直接繼續及其一部分,並強調進化的自動性質。以沃德等為代表的心理進化論則認為社會生活形式的複雜化乃是心理發展的結果,提出了“有目的的進化”,這是把人的理性、意志、行動的因素引入古典進化論的最初嘗試。
中文名
心理進化論
外文名
Psychological evolution theory
解    釋
是有機界進化直接繼續及其一部分
特    點
引入古典進化論的最初嘗試
提出者
吉丁斯

目錄

心理進化論概念

沃德認為,社會制度與其説是活體力量發展的產物,不如説是心理力量發展的產物。社會力量也是在人的集體狀態中發生作用的心理力量。因此,社會學應以心理學而非斯賓塞所認為的生物學為基礎。社會實在的本質特點在於有感覺有目的,而這在盲目的自然力的作用中是不存在的。社會進化是通過目的選擇(而非自然選擇)實現的。目的分為個人的目的與集體的目的,維持基本生存的目的與謀求發展完美的複雜的目的等。慾望,即維持個人生命與保證種族繁衍的食色慾望是第一社會力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更為複雜的理智的、道德的與美學的慾望,這些目的説明了社會的前進與向善。除了個人目的,還有在綜合了個人目的的基礎上形成的集體目的,國家乃是集體目的的體現着,在社會中,除了國家外,沒有一個組織有能力來體現社會發展的目的,來實現這個目的。然而到了最後,沃德懷疑目的因素,無論多大,能否改變社會進化從總體上來説的無意義。這個懷疑是有意味的,可惜就這一點在做更多的發揮。

心理進化論其他觀點

吉丁斯也把社會看成是受自然過程制約的心理現象,因此,社會學應該既研究社會現象的客觀方面,又研究其主觀方面,把主觀的解釋與客觀的解釋結合起來。類意識的實質是體現在個人活動中的社會意識與社會理性,類意識使人們的交往、互動及精神的一致成為可能,由於類意識的作用,人們的行為將擺脱任何單一機動的支配,而且有更豐富的現實特徵。社會輿論、集體觀念、文化傳統、風習時尚及社會價值等皆為類意識的產物。在社會生活中,類意識起着各種區分的功能。它是種族團體與政治團體的區分標誌。它還是階級劃分、結盟形式、交往法則與政策法令構成的心理基礎。此外,類意識作為被人認同的價值發揮着社會整合的作用。吉丁斯實把人們類意識的發展視為社會化的過程,並且還將之與社會階級的分類結合起來。他按人的類意識發展程度將“社會性階級”分為:社會階級,是由那些類意識高度發展,積極促進社會團結的人所組成;非社會階級,由那些追求狹隘的個人利益和對公共利益漠不關心、喜歡我行我素的人所組成,這些人的類意識只得到部分的發展;假社會階級,由那些類意識已經蜕變,只想靠社會救助而過寄生生活的乞丐窮人所組成;反社會階級,是由那些慣於作奸犯科的人所組成,類意識在他們身上已經近乎滅絕,他們仇視社會及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