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心理起源論

鎖定
心理起源論是關於教育起源的學説。亦稱“心理學的教育起源論”。美國孟祿首倡。他從心理學觀點出發,認為生物起源論者忽視了人的心理與動物心理的本質區別。他根據原始社會尚無傳授各項知識的教材和相應的教學方法,斷定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在他所著的《教育史》(1925)中寫道, 原始社會的教育“普遍採用的方法是簡單的、無意識的模仿”,“原始社會只有最簡單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階段中,教育過程卻具備了教育最高發展階段中的所有基本特點”。即承認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質。蘇聯米登斯基著《世界教育史》把上述觀點概括為“心理學的教育起源論”,簡稱“心理起源論”。 [1] 
中文名
心理起源論
教育起源
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
主要代表人物
孟祿
揭    示
教育的起源

目錄

心理起源論簡介

心理起源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家孟祿(Paul Monroe,1869一1947)。孟祿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書》中,從心理學的觀點出發,根據原始社會沒有學校、沒有教師、沒有教材的原始史實,判定教育應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他在其著作《教育史教科書》中寫道:原始社會的教育“普遍採用的方法是簡單的無意識的模仿。”在這種原始共同體中,兒童對年長成員的無意識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發展。

心理起源論詳細內容

教育的心理起源論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論的錯誤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説,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為一種心理現象,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可視之為教育的諸種途徑之一。但孟祿的錯誤在於他把全部教育都歸之於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模仿行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為人是有意識的本質規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意識支配下產生的目的性行為,因而,他的這種觀點仍然是錯誤的。
教育的生物起源論和心理起源論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們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認了教育的社會屬性和目的性,否認了教育是一種自覺有意識的活動,把動物本能和兒童無意識的模仿同有意識的教育混為一談,因而都是不正確的。
參考資料
  • 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