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心理利己主義

鎖定
心理利己主義是一種人類心理學理論,其觀點是:從根本上説,所有的人類行為都完全由其個人利益所驅動;它聲稱,每個人最終都是利己主義 [1] 
這是一種描述道德的方法,説明人是如何行動的。有強式心理利己主義與弱式心理利己主義之分,前者認為人們永遠為其自身利益而行動,後者認為人們常常為其自身利益而行動 [2] 
中文名
心理利己主義
外文名
psychological egoism
屬    性
心理學理論 [1] 
理論內涵
首先,心理利己主義是一種關於人類行為最終或最根本動機的理論。
心理利己主義並不否認人們有時會以看似仁慈的方式行事。它也不否認人們可以用某些利他的理由來解釋他們看似仁慈的行為。心理利己主義所否認的是,那些利他的理由是真正或最終驅動人們去行動的理由。根據心理利己主義,一個人的行為,甚至那些看似仁慈的行為,歸根結蒂都是由個人利益所驅動,不管他是否自覺地意識到這一點。這就引出了下一個特點。
第二,一個人並不是只有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最終是被個人利益所驅動,他的行為才有資格被當作心理利己主義的體現。每個人實際上最終都是受個人利益所驅動,這可能是真的,但這種動機可能深深根植於人們的潛意識狀態中,以至於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這樣被驅動的。或者,人們可能無非是高希爾(David P.Gauthier)所説的“自我維持的引擎”,他們只是(像機器一樣)受程序控制着去追求自己的個人利益,卻並不總是能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是以這種方式被驅動的。如果以上兩種説法中的任何一種(或者兩者都)是普遍正確的,那麼心理利己主義就仍然是正確的。這意味着心理利己主義更多地與深層的心理機制有關,而不是與一個人的慾望和行動的驅動因素有關。
第三,心理利己主義並不是一種關於個人利益之實現的學説。雖然它聲稱每個人最終都是被自己排他性的個人利益所驅動,但它並沒有説每個人(或者大多數人)實際上都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利益。如果考慮一下“單純的嘗試”和“真正的實現”之間的差異,這一點就不難理解。
未能實現自己的個人利益,這通常發生在一個人有一個或更多錯誤信念的時候。例如,假設一個人想提升自己的身體健康(從直覺上看,這是一個人的個人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定期地服用一種被科學證明會致癌的草藥,因為他誤以為這種草藥具有某種延年益壽的神秘功效。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並沒有真正地實現其最大的個人利益,反而完全相反。儘管如此,這也並不能改變一個事實,即人主要是被自己的個人利益所驅動的。所以,這樣的例子並不是心理利己主義的反例。
第四,心理利己主義是一種關於人類心理的描述性理論,而不是一種關於人類心理的規範性理論。它聲稱,所有的人類動機最終都建立在自己的排他性個人利益之上,這是一個事實。它並不主張人們的動機最終應該基於他們的排他性個人利益。後一種具有嚴格規範性的學説通常被稱為倫理利己主義。倫理利己主義聲稱,一般而言,人們應該把促進自己的排他性個人利益放在首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