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徽州民歌

鎖定
徽州民歌,安徽省徽州地區的地方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徽州民歌起源於安徽省黃山市的屯溪、徽州、黃山三區和歙、黟、休寧、祁門四縣,流傳於古徽州範圍內的績溪、旌德、石台等縣和鄰省部分地區。徽州民歌是在先民的勞動生產中形成的,最早出現的為勞動號子。除此以外,徽州民歌還包括山歌、小調、歌舞及部分佛教、道教歌曲。 [1] 
2008年6月,徽州民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78。 [1] 
中文名
徽州民歌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安徽省黃山市
遺產類型
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
Ⅱ-78

徽州民歌歷史淵源

徽州民歌最早起源於隋朝末年,其“滾聲”唱法-——“哈哈腔”盛傳在元、明兩朝。明朝戲曲在各地興起,明朝中期徽州民歌哈哈腔被吸進徽戲、青陽腔等地方戲曲中。明朝徽商盛行全國,哈哈腔隨徽商的足跡踏遍祖國大江南北,徽商歌迷、戲迷們把徽州的民歌、徽戲被融入滲透在其它戲劇的唱腔中,成為南北方多種戲曲演唱、表演的特色招數。 [2] 
公元1121年(宋徽宗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為徽州,負責管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婺源、績溪這六個縣。徽州人少山多文化交流和人流動規模較小沒有多少外力干涉,在這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條件下徽州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保存,徽州民歌就有了肥沃的土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政府對於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開始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對全國民歌的收集過程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徽州的音樂工作者開展了“挖掘、保護、搶救”徽州民歌工作。一改以往“徽州沒有民歌,至少是個民歌貧瘠地區”的觀念。 [3] 
徽州民歌發源地 徽州民歌發源地

徽州民歌基本特徵

徽州民歌民歌類型

徽州民歌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民俗、童謠、歌舞等。徽州民歌從地域上來分,有歙縣民歌、績溪民歌、休寧民歌、黟縣民歌和祁門民歌等,從內容上來分,有徽商民歌、生活民歌、勞動民歌、愛情民歌、時政民歌和遊戲民歌等。 [4] 

徽州民歌腔調唱法

徽州民歌“滾聲——哈哈腔”古時徽州方言音韻稱“花花腔”,也稱“笑笑腔”,在古代官話中稱之為“哈哈腔”。顧名思義,當時官話流傳為“滾聲——哈哈腔”。這種唱腔要求演唱者嗓音高亢、明亮、甜美、純淨,氣息流暢 奔放。
徽州民歌中的勞動號子,當地人習慣稱其為“喊號子”,如歙縣民歌中的抬槓號子、鋸板號子,整首隻有“咿呀嗬咳”四個字,音樂個性粗獷豪邁、堅定有力,散發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山歌的歌詞常帶有即興創作成分,音樂節奏相對自由,音調悠長,多使用自由延長音。 [1] 
徽州民歌國家級傳承人操明花 徽州民歌國家級傳承人操明花

徽州民歌代表作品

徽州民歌代表作品有《十二月花》《十繡鞋》《夫妻怨》《牧牛花鼓》《牧牛山歌》《磨米磨麥》《種麥歌》《四季歌》《猜謎對歌》《小石橋》《哭轎》《接房》《敬酒》《交杯》《撤帳》等。 [1-2] 

徽州民歌傳承保護

徽州民歌傳承價值

徽州民歌作為徽州文化的產物,徽州民歌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可以為徽州社會歷史、民俗及地域文化的發掘探討提供鮮活的例證。 [1] 
徽州民歌是自宋代以來徽州社會民間生活的鮮活見證,從中可以真切地認識徽州人所具有的人生、婚姻、生活、教育、是非和審美觀念,是認識徽州民間社會和人生的一把鑰匙。 [5] 
徽州民歌在安徽境內廣泛流傳,但在不同縣境有不同的流傳“版本”。如徽商民謠中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就有歙縣、績溪和祁門的3個“版本”。徽商民歌曾對徽商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是徽商曆史的形象寫照,具有特別的認識價值和重要的歷史價值。 [5] 

徽州民歌傳承現狀

由於徽州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沿革,加上徽州方言的多樣風格,徽州民歌生存的環境發生了變化,現代社會文化對它進行了嚴重的衝擊,同時社會對它的研究和關注不夠,使得徽州民歌出現了傳承危機。 [6] 
徽州民歌在徽州地區能演唱原生態民歌的人越來越少,也沒有演唱會之類的活動定期展示民歌藝術,部分年輕人甚至不知道當地民歌。在此狀況下,徽州民歌面臨失傳的危機,迫切需要採取有效的搶救保護措施。 [1] 

徽州民歌傳承人物

編號
姓名
性別
民族
類別
項目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05-2096
漢族
傳統音樂
Ⅱ-78
徽州民歌
安徽省黃山市 [7] 

徽州民歌保護措施

挖掘整理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徽州音樂工作者曾深入挖掘徽州民歌,整理出了大批曲目,如《猜謎對歌》《牧牛花鼓》《小石橋》等。 [1] 
1997年,由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安徽、徽州民歌《雲海歌仙黃山情——民歌演唱家操明花專輯》。 [8] 
1980年,《中國民歌集成》安徽卷啓動,全省性普查、收集、記譜、演唱民歌活動恢復,其中1988年由安徽省羣眾藝術館編輯出版的《安徽民間音樂》第三集中收錄了大量徽州地區的原生民歌。 [9] 
入選教材
2005年,《小石橋》作為徽州民歌首次被選入中學生音樂教材。 [3] 
保護單位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徽州民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徽州民歌”項目保護單位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12] 

徽州民歌社會影響

節目展演
1994年,徽州民歌《小石橋》《十二月花》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國外播放。 [3] 
1992年5月1日,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專訪操明花的音樂專題中用43種語言向海內外連續72小時滾動播出了徽州民歌。 [8] 
徽州民歌展演活動
現場展演
2019年8月,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雲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2019中國原生民歌節”在雲南楚雄舉行。徽州原生民歌《牧牛山歌》由國家級徽州民歌傳承人操明花和徒弟安徽省行知學校學生儲超凡進行演繹。 [11] 
獲獎記錄
2011年操明花演唱的徽州原生態民歌(哈哈腔)《十繡鞋》在首屆中國原生態民歌盛典展演中榮獲“銅獎——山花獎”。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