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徽州建築技藝

鎖定
徽州建築傳統技藝是古徽州地區的傳統手工技藝。
徽州工匠維持生計的無形財富,徽州古代工匠以磚、木、石、鐵、窯五種匠人組成“徽州幫”。
這些工匠憑藉鋸、鑿、尺、刀、板、錘、鏟等各式工具開展工作,在使用工具的過程中,徽州建築傳統技藝同時得以展示。
各工匠均有明確的分工,鐵、窯兩種工匠為建造房屋提供建築材料,磚、木、石三種工匠相互配合,具體負責施工建造。
徽州建築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中文名
徽州建築技藝
分    類
建築
地    區
古徽州地區
所屬地區
安徽 · 黃山 · 徽州區
文化遺產名稱
徽州建築技藝
遺產編號
Ⅷ—12
遺產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
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
黃山市
遺產級別

徽州建築技藝徽州建築

徽州建築技藝
徽州建築技藝(4張)
徽州建築是積澱了兩千多年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朽豐碑,而徽州建築傳統技藝是鑄就豐碑的關鍵所在。 [1] 
徽州建築傳統技藝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技藝,融合了帶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與藝術成分,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是其他門類的技藝不可替代和比擬的,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堪稱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徽州建築傳統技藝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期那時流行的還是一種“穿鬥式”建築,發展到宋朝時,建築技藝已發生了明顯變化,融“穿鬥式”與“抬梁式”於一體,建築技藝有了較大的提升。
徽州建築技藝
徽州建築技藝(5張)
到了明代形成了內設“天井”三間五架這種模式的建築格局,並基本形成固定模式,徽州建築傳統技藝也基本趨於穩定,並按照以師帶徒、口傳手授的方式,代代相傳。
徽州建築傳統技藝基本程序如下:
石匠施工程序:挖腳——採石——砌石基——製做安裝細料等。
木匠施工程序:出山料——起工架馬——畫墨接——排料——豎屋請梁——理柱等。
磚匠施工程序:拌制灰泥——砌築——抹灰——地面施工——屋面鋪磚、蓋瓦等。
徽州木雕、磚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築中的最精華的部分,彩畫藝術也被很好地應用到了徽州建築上面。
改革開放以後,建築遺產資源受到了重視和保護。
一批古建公司相繼成立。一批民間老藝人被重新組織起來,並開始收徒傳藝,徽州建築傳統技藝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2] 

徽州建築技藝地理環境

徽州建築技藝
徽州建築技藝(3張)
黃山市行政區域的主體是古徽州。
黃山市及周邊地區因為皖南山區地理環境的地域內,普遍流傳着徽州建築傳統技藝。因此,傳統建築的風貌,大體趨同。
黃山市位於安徽省最南端,介於東經117°12′-118°53′,與北緯29°24′-30°31′之間,分別與宣城市的績溪、旌德、涇縣,池州市的青陽、石台、東至縣,江西省景德鎮市、婺源縣,浙江省的開化、淳安、臨安縣交界。
全市總面積9807半萬公里。黃山市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
境內山巒重疊,氣候温和,雨量充沛,環境優美,物產眾多,是一座新興的以旅遊業為龍頭的國際旅遊城市。

徽州建築技藝分佈區域

徽州匠師分佈各縣,以師帶徒、代代相傳。較有名氣者有:
磚匠幫——歙縣綿潭坑方永祥、祖孫四代為磚匠。歙縣上豐汪灶武、三代磚匠。歙縣棉溪江淦根三代磚匠。(散落各村的名師)
木匠幫——以婺源縣“浮樑幫”為佳、祁門古戲台、祠堂大木雕多出自他們之手。(歙縣也有不少名師)
石匠幫——歙縣街口區“大洲源幫’勢力強。休寧“石雕”匠師也很多、很有技能。
窯匠——窯匠“把火師傅”屬歙縣白揚一帶名師多。還有磚雕塑工藝、脊獸、鰲魚等製品也多出自他們之手。
各縣也都籌建了古建築機構。歙縣古建公司起步較早,已見成效,集中招聘了一部分民間老藝師,發揮特技優勢,他們的業務涉及省內外,並走出了國門。

徽州建築技藝歷史淵源

追溯徽州建築史,自秦置黟、歙兩縣。其山民始願而樸,棲身於“幹攔式”巢居。受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水上村落“穿鬥式”影響,建築構架由“穿鬥式”萌芽、雛形,至定型的歷史進化。
又自秦漢後北方大批漢人流徙南遷,歷經“晉宋兩南渡”,特別南宋江山偏安江佐(今杭州臨安)等歷史演變,徽地“漢化”文風盛起,建築技藝也受其影響、南北做法相承,融“穿鬥式”與“抬梁式”於一體。
到了明代民居格局基本定型,形成以內設“天井”,三間五架“程式化”格局。這種程式化模式並深深的印在工匠的腦海裏,無須圖紙,只靠口傳身授傳教給徒弟,並一代代傳承下來。
這種建築格局的形成,也取決於明代官方制度,家庭成員結構與風水影響。《明史·輿服志》載:“王候之宅稱府,官員之宅稱第,庶民之宅稱廬”。
明代建築等級森嚴,並規定“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不準施斗拱”。
因此平面佈局比較規則,面闊只限三間,明間廳堂,次間卧室。又因子孫延綿家庭成員結構變革,以內設“天井”一進進向縱深方向“程式化”發展。依天井位置可分為以下幾種基本類型。
第一種為“凹”字形,(徽稱明三間),一進門為靠壁天井,三間朝天井露明,一廳兩卧兩層樓閣,樓梯設在廳堂大師壁後。
第二種為“回”形(徽稱前後廳)此宅門與客廳中隔一天井、前後相對,四合式組合。兩廂連廊貫通,樓梯設在廊內或太師壁後。樓上圍天井一週裝有飛來椅(美人靠)雕欄。
第三種為“H”形,(徽稱三間兩進堂),即前後沿各一靠壁天井,脊柱設在中縫上,兩廳合一屋脊,亦稱一脊翻兩堂,內設兩樓梯於連廊內。
第四種為“目”形,(徽稱兩進堂),組合形式為兩進兩天井。
也有以通進深方向,兩廂對稱程式化多單元延伸成多進堂。
大門位置多開在中軸線正對廳堂位置,亦有與村落巷道聯絡方便開在兩側,還有受“風水”影響開成斜向。
為使室內空氣流通、形成穿堂風,中軸線以主導風向順前就後地坪一進高一進向後增高,徽稱“步步高昇”。

徽州建築技藝宅內空間佈局

民居按徽俗內涵,技術原則,採用梁枋縱橫木構架,組成各種功能完善的立體空間。
以大堂屋,小卧室的格局,滿足人們生活起居使用之需,並形成一種互為補充,融為一體的空間藝術。
①門廳:邁進大門的空間部位稱門廳。它由大門、屏風(中門)與天井有機結合在一起。中門平時緊閉,只走耳門,遇貴客高朋才打開中門迎接。因廳堂與大門貫通。
設中門遮擋廳堂內主人活動其私密性,這也體現徽州人的儒雅風味。
②天井:究其宅內設天井之由:因“徽州地窄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給四方”。徽人常出外經商,即使務農者農閒時也常外出打工,很少在家。家中只留婦孺老少,為防盜、防火,民宅多以高牆封閉,很少開窗或只在樓上開尺寬瞭望小窗。就靠內設天井採光通風。
天井佈局隨面闊方向呈長方形,伸到兩卧室的窗中線,長寬比約5:1。這種天井的採光效果與北京四合院天井不同。北京天井面積大、光線比較柔和,給人以靜謐舒適之感。天井是廳堂空間的擴充,廳堂向天井一面都不設門,在太師壁處能望到“一線天”。可“晨淋朝霞,夜觀星斗”。
古徽風水歌中道:“何知人家有福份。三陽開泰直射中,何知人家得長壽,迎天浴日無憂愁。”
由於宅內上下廳及連廊都圍天井佈局,其屋面雨水都從四方流入天井明塘內,稱“四水旺堂”。徽商謂之“聚財氣”,肥水不外流,故有天井屋稱“聚財屋”。並利用天井透進光照和蓄積的雨水,盆載花卉,聚水養魚,以備防火。
③廳堂:民居明間為廳堂,由於在廳堂內活動比較頻繁,所以廳堂是居宅中主體建築與內宅聯繫方便的中心部位。《釋名》曰:“廳,聽事也,堂者當事也”。
古徽民居之廳堂也有雷同之處,作為迎賓會友,練藝讀書晏樂的活動場所。
廳堂體量比較高大宏敞,廳內三面裝有“門”形木鼓門或板壁。中間稱太師壁,這是北方少見之做法。廳內陳設富麗豪華,以供陳列鑑賞而佈置。如太師壁處上掛匾額,匾下掛宗庸(容)祖宗肖像。太師壁前擺長條卡畫桌,桌上陳設長鳴鐘(諧音:長命終),置東瓶西鏡(諧音:終身平靜)。
還有八仙桌、太師椅、傢俱多為楠木、紅木等高貴木材製作而成、古色古香。這些傢俱既是日用品、又是藝術品。
兩邊板壁上掛字畫、柱上還有泥金木對聯,其內容或言志、或抒情,貫穿對家庭的讚頌,自勉對後代的啓迪。如古黟“桃花園裏人家”中掛的楹聯有:“能受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含義深刻,給廳堂添色增輝。
④樓廳:民宅多為兩層,偶有三層,樓層與底層平面佈局基本重複對稱,徽稱“重屋”。因江南水鄉雨量充沛、氣候潮濕、古徽人有住樓上的習俗,把樓廳亦作為主要活動場所。在明初樓層高於底層。
為使樓廳內活動方便,採用“跑馬樓”形式,用“穿廊過廳”的做法。
天井兩側設迴廊閣道,連廊多做成“暖廊”,靠天井一面有隔扇,冬可避風保暖,夏季四季洞開,涼風颯爽。也有做成“半廊”,在柱間天井一面安半截攔杆或攔板,另一面是牆頂這一虛一實顯得活潑風趣。

徽州建築技藝地方做法

徽州古代工匠以磚、木、石、鐵、窯五色匠人組成“徽州幫”。徽州營造業離不開這五種工匠。
①鐵匠:知鐵匠鋪,打造各種古建築所用的半成品構件及匠師所用的各種工具。
②窯:指兩種窯場,一種是燒製磚瓦的小土窯;另一種是燒製石灰的灰窯。
鐵、窯兩種工匠以各自生產的半成品,提供建房之須,磚、木、石三種匠師專管營造施工。民居建造前先由房主(東家)找來磚木石把作師傅磋商(稱會墨)。選定房屋格局式樣,定下尺寸,而後各班工匠“進東”(東家作坊)。按擬定式樣互相配合施工。現將石、木、磚匠師按施工順利分述如一下:
1.石匠活施工程序:挖腳——採石——砌石基——制安細料等工序。
①挖腳:營造房屋首重基礎堅固,下基礎前必須放線挖土,謂之挖屋腳。屋腳須挖至老土,因徽州山區地質複雜若屋腳挖不到實土層,古代採用打松木樁(千年樁)處理、樁擺佈為梅花形,即五個一組。
②採石:基礎用料就地取材,徽州山區各村附近皆有石場開採石料。採石時先取細石料,即門框料、轉角石、踏步垂帶等石料,其次取出面石(即壓攔石、圍裙石等),剩下塊石與邊腳料做為土層內基礎之用料,但各種石材用量須按房格基槽選定。
③砌石基:外圍護牆四周部位砌成條形基礎。但在四周沿柱腳處條基局部加寬來承重柱,內構架柱腳做獨立蹲基負重。
天井底下也隨基礎同時做好排水溝(明塘坑),同時以利施工時將水排出屋外。基礎砌築時土內部位多用塊石幹砌法,但須皮皮搭接墊實。
砌出土面(室外地坪以上)砌條石,稱絞腳石。條石只打荒(打面),打面有麻點與條紋兩種打法。基頂面鋪一層壓攔石與室內地坪平。為牆身防潮四周牆腳安牆裙石(圍裙石)。內柱腳安石磉(柱礎)。
④石門框:大門框用青石製成,由門踏底、門檻,兩根石柱門巖頭組成。門前陪襯台階,垂帶或坤獅,還擺石鼓、抱鼓石、上馬石等。這與門項部磚雕飛檐門樓起着上下襯托的裝飾作用。
細石料安裝對用桐油灰坐縫、金屬片(舊鍋鐵)楔實。細石料製作工序:其一打剝,用蠻鑿打出粗坯,其二粗博:用尖鑿尖細;其三粗平:用扁鏟剷平;其四編稜:即勒口樓角線;其五督細:用斫斧斬細;其六磨光、打蠟。
2.木匠活:按徽俗匠作程序分述如下(大木構架與小木裝飾)。
①出山料:由木工入山依據屋架質量選料號樹、砍樹。
②起工駕馬:即擇吉日開工,先做三腳木馬,將明間大梁(正樑)放置在木馬上,按文東(根部)武西(稍頭)擱放,並製作。
③畫墨接榫:為安裝屋架時有條不紊,必須先將各構件畫墨線號字,並做好接榫方式及各部尺寸。(各構件定尺寸略)
④排列(料):在縱深同一軸線的構架稱列(吳語稱貼),構架製作完畢,按各列進行試裝稱排列。之開間屋為四列組合。
⑤豎屋請梁:選擇吉日,木、磚、石、普工配合進行豎屋架。請梁:安裝正樑時〔東家〕圖吉利舉行“請梁”儀式。
⑥理柱:在砌牆前,構架柱按中心墨掛線,一一較正稱理柱。.外檐柱略有側腳(撇腳)。整幢構架較正好後並用戧杆加固。
3.磚匠活:
①牆坦的種類:位於山面稱山牆,前後沿牆、天井兩邊塞口牆,院牆等。由於磚的規格不一,組砌方法也不同,常見有半磚牆(單牆)、鬥牆、有幹鬥與濕鬥牆做法,用牆石土填充者徽稱“灌鬥牆”。
砌一扁一站磚謂“官盒牆”,還有鴛鴦牆,用於樑柱旮旯之間的編葦灰泥牆,《營造法式》稱“編竹造”。
防火牆、山牆為防風防火之須,山牆頂部按屋面坡度砌成高出屋面如階梯形牆垣(屏風牆),屏風步數有三山、五山等。頂部挑三道壓頂磚、上覆以勾滴瓦脊、兩端梁頭設有“印鬥式”與“雀尾式”座頭,也有采用獸吻(雞吻)等。
②灰泥拌制:一般做過醬泥,用幹石灰粉拌制而成。
③砌築:磚匠外牆操作謂:“砌牆到頂”、“粉灰落地”。架隨牆升、灰降。也就是説沒有專業的架子工,是由磚工隨砌牆升高,粉灰降低的同時而搭拆架子。
砌築準備工作:磚浸水潤濕——四角掛線定位、一一擺磚組砌一般三皮一帶線,分段流水砌築。為使牆體與木構作依附牽固,採用撐柱、撐枋、帶木牽(豎牽、扁牽),帶鐵牽之方法。
④粉灰:抹灰操作方法,有水刷面,抹光面兩種做法。水刷面:即灰膏粉上牆後用筍殼刷刷出細細紋。抹光面(抹夾灰)用灰夾子(鐵抹子)反覆壓光。
⑤地面做法:有三合土打光地面、用於廳堂部位。也有用大方磚墁地不、桐油灰嵌縫地面。卧室內多用木地板鋪地,天井內因受雨雪侵蝕,採用石板鋪地。
⑥屋面:在木屋椽上鋪望磚、上覆以小青瓦。蓋瓦一般為露三搭七的搭接長度,脊頂多為豎砌站瓦做法。

徽州建築技藝三雕彩畫藝術

徽州三雕藝術作品有化磚、木、石頭粗獷材質所做巧雕飾鬼斧神工。寓教育而燦爛文明、聚藝術而雅俗共賞。明清時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境界,這些聞名於世的藝術奇品的作者就是徽州工匠。
1.磚雕工藝:
磚雕重點作為外牆裝飾,如門樓、門罩、牆門、景窗、照壁、墀頭等。門樓造形多樣:有垂花門樓、字匾門樓、四柱牌樓等數種。照壁有一字形、八字形等。
門樓與照壁頂部覆蓋勾滴小青瓦、魚吻戧角,有三飛磚與牌科(斗拱)兩種。即在三、五路挑沿線下安裝斗拱、額枋、花版等裝飾件。
這些磚雕組合有致,既豐富牆面,又增添了立體效果。“門罩迷藻悦、照壁變雕牆”,典雅華麗,令人矚目。
磚雕工序:由放樣開料——選料——磨磚——切縫起線——雕刻——安裝——修補。
①放樣開料:即雕刻物的造型確定後放樣,按各部件出尺棒、做樣板,開出所須材料用量。
②選料:選磚的規格、顏色一致、無缺角、聲音清脆。
③磨磚:即將磚面磨平,邊拐磨直,用小曲尺檢查。
④切縫起線:即素平部位採用切縫起線槽、再用桐油灰嵌成白線。
⑤雕刻:第一道工序為“打坯”:即創作構思構圖過程,一般由富有經驗的師傅操作。第二道工序“出細”,即精雕細刻過程,就各部位的大輪廓進行精心刻劃。強調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為達到這一藝術效果,因磚的幅面不大,可以從側面進刀鏤空背部,安裝時再用鑲邊來彌補刀鑿痕跡。
⑥安裝:俗話:“三分雕七分裝”,安裝是保證質量的一關。凸出牆外的構件要用鐵攀鈎、木牽單等加固,安裝各部位要準確。
⑦修補:即補損與清理,將破損部位修補完善,並清理乾淨。
2.木雕工藝:
木雕明代以前以構件實用為主,採用適當的紋樣刻畫。爾後木雕逐漸細膩,分大木雕與小木雕二類。大木雕指構架上的梁枋華板,雀替等施以雕刻。
婺源汪口村俞氏宗祠清中葉建,整個大木構架所有看面無木不雕。由前門至後寢一千多幅圖案構思不雷同,真乃身懷絕技,據説是出自江西“浮樑幫”匠師之手。
小木雕(細木雕)指內檐隔扇門、格子窗、勾攔,特別是天井一週攔板連飛來椅(美人靠)是匠師大顯身手的地方。其雕刻富麗豪華,使人賞心悦目。
黟縣廬村木雕樓雕刻最佳,連格子門中間一塊小小腰板雕一故事並達七、八層次。細木雕包括傢俱的花飾雕刻,還與其他工藝結合起來。如嵌貼翡翠、玉石、螺細、象牙之類,使小木雕更為錦上添花。
3.石雕工藝:
石雕多施於民居門框、踏步、垂帶、坤獅。還有石橋勾欄,更有那號稱石雕瑰寶的石牌坊。如全國獨一無二的歙縣“許國牌坊”,黟縣西遞“膠州刺史”坊,槐塘村“龍興獨對坊”等,其雕刻精美華麗,造型奇突。石雕步驟是根據所雕形象先作初步切面處理再撇出粗坯,後精心雕琢。雕刻時都是隻減無增,一刀雕錯,前功盡棄,徽匠樹立了“細節決定成敗”,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
石雕與木材材質韻味不同,其力度不凡、動勢不俗。雖不如木雕作品之“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卻內在有無窮魅力。因石材渾厚粗獷,經遒勁刀法磨礪,以造型凝練的點、線、面雄渾組合,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4.彩畫藝術:
在淡裝素雅的白灰牆上配上門罩、窗眉、繪上彩畫,使建築物更加神韻。徽州民居彩畫有獨特的地方風格,有別於北京的“殿式”、“蘇式”、彩畫、大紅大綠油漆、描金填彩、莊嚴雄偉。
而徽州民居彩畫的格式與構圖都很靈活,畫面以“線法”勾勒,“落墨法”填彩,色彩素雅,同中國畫的工筆與寫意畫技法。徽州民居彩畫有室內與室外兩類。
室內主要在樓板底(天花板)之畫,稱“平窨藻井”(西遞民居內常見)。還有在木構架樑枋上畫“包袱錦彩畫”(呈坎寶綸閣,許村大觀亭)內可見。室內彩畫多采用先畫在宣紙上後裝裱到天花板上之工藝,也有用油漆直接畫在木材面上。
室外彩畫:主要式樣有門楣畫、窗眉畫、屋角牆頭花及輪廓墨線等。
室外彩畫塗了輪廓墨線比較傳統,其它彩畫由於清末經濟衰落、磚雕部分以彩畫取而代之。
門媚畫還是採用三枋格局,有字匾式、垂花柱式、手卷式等。窗眉畫有一字眉、人字眉、半月眉、半圓眉等千姿百態。
牆頭花即在風火牆頭部位配畫、有鬥式(文式)、雀尾式(武式)座頭。輪廓墨線:即在挑沿磚下刷假磚梁板、彈老墨、子墨兩道墨線。把整個房子打成一個整齊美觀的房格,顯示建築輪廓清晰造型堅實,細部豐富給人一種舒美感。
5. 姐妹藝術影響:
三雕藝術表現手法不是孤立存在,都滲透徽州文化各方面一的影響痕跡。明代以前風格趨於簡樸雅素,手法較單純,強調對稱,不注重透視。清代“三雕”風俗較細膩繁雜,內容上注重情節性,構圖重視變化。浮雕層次加深,章法佈局吸取了繪畫中立軸式、扇面、手卷等表現手法。這一演變過程與當時新安畫學發展息息相關,徽派版畫的蓬勃興起,影響到期能工巧匠精心營造民居設計和三雕水平,三雕藝術在構思上均在徽州文化姐妹技術中找到痕跡和共同語言。

徽州建築技藝相關器具及製品

木匠工具:
鋸:框鋸、拉板鋸、龍鋸、大刀鋸、小搜鋸、(銼、撥鋸、路卡)。
刨:長細刨、中粗刨、劃刨、圓底軸刨、起線刨(刨刃多種、方圓凹線等)。創夾(班母、班妻)。
鑿:手工鑿(1-7分寬)、凹圓鑿、剷刀、雕鑿(三角龍鬚等形狀)、刮刀、手車鑽、手搖鑽、錛、釘錘、斧子(中鋼斧、邊鋼斧)、鋼絲鋸。
尺子:木摺尺、五尺杆、大小曲尺、活動夾墨尺、墨斗、劃線竹筆。
磚工工具:
磚刀:開縫磚刀、砌牆線、蓖卡子、線錘、
尺子:摺尺、丈杆、小曲尺、竹撞棒、靠線板。灰抹子(鐵灰夾)、竹殼刷子、灰板、模板、雕刻鑿(各種型號)、鑽眼鑿、方木錘(硬木、棗木製)、鋸片、泥桶。
石匠工具:
長短炮釺(六稜鋼)、撓棍、抬石槓、索繩、大磅錘、手鋼錘、開石鐵楔(尖楔、扁楔)、鏟、尖鑿、扁鑿、各式雕鑿、剁斧(線斧、麻點斧)、墨斗、尺杆、線錘、平水竹漿。

徽州建築技藝傳形譜系

傳形譜系,匠事口訣:
民間匠師技藝以口傳身授,雖無文本。但也留下一些匠師匠事口訣:如大屋頂屋面水法(營造法稱舉折)五架樑水法口訣:沿四、金五、脊七。一步步往上提。七架樑水法口訣:沿三、前金四、金五、後金六、脊七、(曲線)亭子屋面口訣:沿三、金五、腰七、脊九、(拋物線)硬山屋面口訣:統高為“五分水”、由底到頂成直線。五架樑水法即沿口進深至沿柱為一半,(水平尺寸)、屋面坡度沿柱抬高0.4M(沿四)、又沿柱至金柱間距一米(水平尺寸)、金柱提高0.5米(金五)。再由金柱至脊柱間距一米(水平尺寸)、脊柱提高0.7米(脊七)。其他屋面水法提淺以此類推。
木工劃墨線口訣: 畫線仔細避差錯,正確使用正誤號 保留為正打“×”,畫錯之線打“3”號
天井定位尺寸口訣: 天井面闊超廳堂,五比一定進深長。兩廂留道二尺半,四周沿出照廳算。
以上指上下廳、兩廂連廊、中間天井的定位。靠壁天井、按塞口牆定位。(不在此例)
明代:柱按柱經1/10-1/12定層高,明間大梁(柁梁)按1/10-1/12梁高定寬度,其做法基本同《營造法》,但民居用料較自由。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