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徽(拼音huī)是漢字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三體古經文字中,產生時間可能更早。 [2]  《説文》中説“徽,衺幅也。一曰三糾繩也。從糸,微省聲。”這裏説的是“徽”的本義,指三股繩合在一起構成的繩索。引申義有束縛,標誌之義。《文選·張衡〈思玄賦〉》中説“舒訬婧之纖腰兮,揚雜錯之袿徽。”這裏的“徽”通“褘”,指古代婦女用來蔽膝或覆頭的佩巾。 [3]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4] 
中文名
拼    音
huī
五    筆
TMGT
字    級
一級(編號3420) [1] 
注音字母
ㄏㄨㄟ
部    首
總筆畫
17畫
平水韻部
上平五微 [5] 
統一碼
基本區 U+5FBD
結構構型
左中右結構
倉頡碼
HOUFK
四角碼
2824₀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4]
“徽”字始見於三體古經文字中(圖1)。《説文》中的篆文字形(圖2 )由“”、頭髮的示意圖、“”構成。《説文》對“攴”的解釋是輕輕的敲打,在此字裏面有輕微提醒之義。整個字的意思就是督促人們在上街的時候頭上要纏住有家族標誌的頭巾。 [6] 
“徽”是形聲字。三體石經“徽”字古文從糸、微(wēi)省聲。“糸”表意,篆書形體中像線繩。微有細小意。表示徽是由細小的三股線構成。本義是指三股線合成的繩子,如《易·坎》中説“系用徽纆,寘於叢棘。”繩子可用於捆綁,故“徽”又引申為束縛。由繩之義又可引申為系琴絃的繩,又引申指七絃琴琴面十三個指示音節的標識,現代常用的“標識”之義由此引申而來。 [6]  [2]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英譯
例詞
huī
名詞
繩索。
宋·崔伯易《珠賦》:連徽挺扠,灑網持枻。
明·馮夢龍《智囊補·兵智·凱口囤》:人腰四徽一劍,約至木憩足,即垂徽下引人,人帶銃炮長徽而起。
rope
徽索;徽纆;徽纏;徽繩
琴徽,系琴絃的繩。
《漢書·揚雄傳下》:今夫弦者,高張急徽,追趨逐耆,則坐者不期而附矣。
顏師古注:徽,琴徽也。
明·陳汝元《金蓮記·彈絲》:黛綠慵挑,金粉羞調,卸朱徽銀甲小。
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履部》:琴軫系弦之繩謂之徽。
cord for the string of a stringed instrument

指七絃琴琴面十三個指示音節的標識。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蜀中雷氏斫琴,常自品第,第一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
宋·朱熹《雜着·琴律説》:蓋琴之有徽,所以分五聲之位,而配以當位之律,以待抑按而取聲。而其布徽之法,則當隨其聲數之多少,律管之長短,而三分損益,上下相生以定其位。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琴之十三徽,猶十二經絡之穴也。


表示某個集體或活動的標誌、符號。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揚徽者,公徒也。
杜預注:徽,識也。
《文選·潘岳〈閒居賦〉》:其西則元戎禁營,玄幙綠徽。
emblem;sign
徽車;徽物;徽識國徽;校徽;帽徽
綁腿布。
《説文·糸部》:徽,邪幅也。段玉裁注:即《詩》之邪幅也。
bandage

通“揮”。彈奏。
淮南子·主術訓》:夫榮啓期一彈而孔子三日樂,感於和;鄒忌一徽而威王終夕悲,感於憂。
高誘注:徽,騖彈也。
晉·葛洪《抱朴子·擢才》:白雪之弦,非靈素不能徽也;邁倫之才,非明主不能用也。


通“”。佩巾
三國魏·嵇康《琴賦》:新衣翠粲,纓徽流芳。


通“輝”。光輝。
南朝·梁·江淹《蕭驃騎讓豫司二州表》:雖仄影毗道,苟身贊德。朝徽不昭,民聽具溢。
南朝·梁·江淹《蕭重讓揚州表》:不能青苹引風,陽燧要景;復降綸冊,徽採兼明。


徽州的省稱。

Huizhou prefecture
安徽省的簡稱。

Anhui
動詞
束縛;捆綁。
《文選·揚雄〈解嘲〉》:徽以糾墨,制以鑕鈇。
bind
徽束;徽猛
停止;靜止。
爾雅·釋詁》:徽,止也。
晉·陸機《輓歌》之三:悲風徽行軌,傾雲結流藹。
still

形容詞
美好;善良。
《尚書·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從。
陸德明釋文:徽,王雲美,馬雲善也。
周秉鈞易解:言舜慎重完善五種常法。
good
徽睇;徽績;徽徽;徽顯
引申為盛,大。


[4]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 許歸切
衺幅也。一曰三糾繩也。從糸,微省聲。 [8] 

説文解字注

衺幅也。
卽詩之邪幅也。傳曰:邪幅,逼也。所以自逼束也。箋雲:邪幅,如今行縢也。逼束其脛,自足至厀。按內則謂之逼,許雲謂之徽,未見所出,葢猶蔽厀謂之褘與。釋詁曰:徽,善也。止也。大雅箋雲:美也。自逼束之義之引申也。
一曰三糾繩也。
三糾,謂三合而糾之也。丩部曰:糾,三合繩。易系用徽纆。劉表曰:三股曰徽,㒳股曰纆。一説糾本三股,三糾當為九股。
從糸,微省聲。
許歸切。十五部。 [9] 

廣韻

許歸切,平微曉 ‖ 微聲微1部
徽,美也。又三糾繩也。 [10] 

康熙字典

《寅集下》《彳字部》
古文:𢾰。《唐韻》許歸切。《集韻》《韻會》籲韋切。𠀤音揮。《説文》:衺幅也。
又《爾雅·釋詁》:善也。疏:徽者,美善也。《書·舜典》:愼徽五典。《詩·小雅》:君子有徽猷。又:太姒嗣徽音。
又《正字通》:琴節曰徽。《前漢·揚雄傳》:高張急徽。注:琴徽也,所以表發撫抑之處。嵆康《琴賦》:徽以鍾山之玉。注:以玉為徽也。
又《説文》:三糾繩也。《玉篇》:徽,大索也。《易·坎卦》:系用徽纆。揚雄《解嘲》:折脅拉髂,免於徽索。
又徽嫿,奔馳貌。馬融《廣成頌》:徽嫿霍奕,別騖分奔。
又州名。《宋史·地理志》:宣和三年,改歙州為徽州。
又與幑通。幟也。《禮·大傳》: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改正朔,殊徽號。注:徽號,旌旗之屬也。揚雄《羽獵賦》:徽車輕武。注:徽車,有徽幟之車也。
又與褘通。張衡《思玄賦》:揚雜錯之袿徽。注:《爾雅》曰:婦人之徽謂之褵。郭璞雲:卽今之香纓也。
◎按《爾雅·釋器》本作褘。 [11]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12]
《宋本廣韻》書影 《宋本廣韻》書影 [10]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演示

徽字書寫演示 徽字書寫演示
“徽”字是左中右結構。首先先寫“彳”字旁,在第三筆一豎結束書寫。隨後開始中間部分的書寫。在第十三筆一點結束中間部分書寫。最後開始在正右方書寫最後一部分。在第十七筆一捺結束“徽”書寫。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xm
i̯wə
王力系統
h
ǐwəi
董同龢系統
juə̆d
周法高系統
xm
jiwər
李方桂系統
hm
jəd
兩漢
西漢


東漢




jəi


j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wəi
北魏後期北齊

jwəi
齊梁陳北周隋

jwə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x
jwe̯i
擬音/王力系統

h
ǐwəi
擬音/董同龢系統

x
juəi
擬音/周法高系統

x
iuəi
擬音/李方桂系統

x
jwĕi
擬音/陳新雄系統

x
ǐəi
[14-15] 

音韻彙集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合口呼
次清
許歸切
xjuəi
集韻

平聲

合口呼
次清
籲韋切
Xiuəi
韻略


平聲





籲韋切

增韻


平聲





呼韋切

中原音韻

陰平
齊微



全清

xu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呼歸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清
呼回切
xuei
分韻撮要

陰平







[14]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發佈關於《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4-2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45
  • 3.    谷衍奎編 .漢字源流字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01:1944
  • 4.      .漢典 [引用日期2018-09-27]
  • 5.    平水韻部 五微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21]
  • 6.    駢宇騫著.漢字字源.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10 :112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912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58
  • 9.    説文解字注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4-23]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63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17
  • 12.    《康熙字典》書影372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4-22]
  • 13.    《説文解字》書影538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4-22]
  • 14.    徽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22]
  • 15.    徽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22]
  • 16.    徽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