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风"出自《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原意指在位君子的德行如风般影响民众。北宋经学家邢昺在《论语注疏》中阐释"在上君子为政之德若风,在下小人从化之德如草" [2],确立其政治伦理概念。该词在唐代诗歌中广泛使用,宋璟"德风边草偃"、柳宗元"德风流海外"等诗句均展现其文学意象。后世延伸出"德风草偃"成语,喻指德政教化效果。
- 拼 音
- dé fēng
- 注 音
- ㄉㄜˊ ㄈㄥ
- 繁 体
- 德風
- 出 处
- 《论语·颜渊》
- 类 别
- 汉语词语
- 核心义
- 政教德行影响力
典籍溯源
播报编辑
源自《论语·颜渊》季康多埋档子问政章节,孔驼嚷估臭子以风喻德:"君子之德风,小人碑旬堡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奔立地偃" [1-2]。邢昺在注疏中强夜组谜调"为政之德篮企估榆"的教化功能:"君子以道德施加于民,民则服从,如草应风而倒"。此概念成为儒家德治思想的典型象征婶踏雅,与法家"刑治"形成鲜明对比。
构成解析
播报编辑
词语由"德"与"风"构成复合词:
- "德"取《说文解字》"升也"本义,引申为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特指执政者的仁政理念
- "风"既指自然界的空气流动现象,更喻指道德教化如风拂草偃般自上而下传播
释义演变
播报编辑
- 1.原初含义:专指执政者实施德政时对百姓的影响方式 [2],如《论语正义》所言"君子以德化民,民之感化犹草随风"
- 2.经学阐释:汉代郑玄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唐代孔颖达延伸为"政令施于民,当以德为本"
- 3.文学隐喻:唐代诗人多用此词赞美官员政绩,韩愈"德风变谗巧"描绘德政净化社会风气
文学应用
播报编辑
在古典诗词中形成固定意象:
- 唐代宋璟《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以"德风边草偃"形容戍边将领德政安民
- 柳宗元"德风流海外"将概念拓展至外交领域,形容中原德化影响异域
- 徐铉"德风如草偃"用草偃意象强化德政的感化力
关联概念
播报编辑
- 1.德风草偃:由原典衍生出的四字成语,《佩文韵府》收录为"比喻以德化民,百姓归服"
- 2.风行草从:见《后汉书》,与"德风"共享风草比拟范式,侧重政策推行效果
- 3.仁风:见《晋书》,特指施行仁政带来的社会影响,与"德风"形成近义词群
训诂注疏
播报编辑
历代注释集中解析其政治隐喻:
- 皇侃《论语义疏》:"若君政善则民善,君政恶则民恶,譬风靡草也"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德风谓政教所施,有以革其面而导其心"
- 刘宝楠《论语正义》:"德风者,谓以德为风,吹万物而使之正"
文化影响
播报编辑
作为儒家核心术语:
- 被《群书治要》列为"为政七要"之一,与"礼乐""刑赏"并称
- 宋代科举策论高频引用,如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阐述德风与法治关系
- 明清州县志常用"德风所被"描述地方官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