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薩格定理

鎖定
德薩格定理(Desargues theorem),是射影幾何的重要定理之一。以法國幾何學家德薩格(Gérard Desargues,1591~1661)命名。定理指出:若兩三角形的對應頂點連線共點(此點稱為透視中心),則其對應邊之交點必共線(此線稱為透視軸)。此定理的逆定理亦成立。滿足德薩格定理的兩個三角形稱為透視的。 [1] 
中文名
德薩格定理
外文名
Desargues theorem
領    域
射影幾何
命名來源
法國幾何學家德薩格
發表者
伯拉罕博斯
相關定理
帕普定理

德薩格定理簡介

德薩格定理(Desargues theorem)是射影幾何的重要定理之一。若兩三角形的對應頂點連線共點(此點稱為透視中心),則其對應邊之交點必共線(此線稱為透視軸)。此定理的逆定理亦成立。滿足德薩格定理的兩個三角形稱為透視的。
這種交叉定理在通常的歐幾里德平面中是正確的,但在特殊情況下需要特別注意,因為當一對邊平行時,它們的“交點”返回到無限遠。 通常,為了消除這些例外情況,數學家們通過在“龐加萊”之後加入“無限”點,“完成”歐幾里得平面,這產生了投影平面。
德薩格定理對於真正的投影平面是正確的,對於從場或分區環算出的任何投影空間,對於任何不等於二的尺度的投影空間,以及Pappus定理所擁有的任何投影空間。 然而,有一些非德薩格平面,德薩格定理是不成立的。 [2] 

德薩格定理歷史

德薩格從未發表過這個定理,但是它出現在題為“使用視角的M. Desargues的通用方法”(附錄)中的一個附錄,該書是他的朋友和學生亞伯拉罕博斯(1602年-1676年)發表的關於1648年出版的觀點的實用書籍。

德薩格定理投影與仿射空間

在像歐幾里德平面這樣的仿射空間中,類似的聲明是真實的,但只有當列出了涉及平行線的各種例外情況。因此,德薩格的定理是最基本的簡單和直觀的幾何定理,其自然出發點是投射而不是仿射空間。

德薩格定理自對偶

根據定義,當且僅當它們處於中心透視(或等效地根據該定理,軸向透視)時,兩個三角形是透視的。請注意,透視三角形不需要相似。
在平面投影幾何(其中點對應於線和共線性對應於線的並行性)的標準二元性下,德薩格定理的陳述是自相矛盾的:軸向視角被轉換為中心透視性,反之亦然。

德薩格定理德薩格定理的證明

德薩格定理適用於任何場或分區環上的任何維度的投影空間,並且還適用於尺寸至少為3的抽象投影空間。在維度2中,它所保持的平面稱為德薩格平面,與可以通過劃分環給定座標。還有許多非德薩格平面,其中德薩格的定理不成立。

德薩格定理三維證明

任何投射空間至少為3的德薩格定理都是真實的,對於任何可以嵌入在至少為3的維度空間中的任何投影空間,更為一般。
德薩格的定理可以説如下:
如果線Aa,Bb和Cc是併發的(在某點相交),那麼
點AB∩ab,AC∩ac和BC∩bc是共線的。
由於假設Aa和Bb的併發性,點A,B,a和b是共面的(位於同一平面)。因此,線AB和ab屬於同一平面,必須相交。此外,如果兩個三角形位於不同的平面上,則點AB∩ab屬於兩個平面。通過對稱參數,AC∩ac和BC∩bc點也存在並屬於兩個三角形的平面。由於這兩個平面在多於一個點相交,它們的交點是包含所有三個點的線。
如果兩個三角形不包含在同一平面內,這就證明了德薩格定理。如果它們在同一個平面上,則可以通過選擇不在平面上的點來證明德薩格的定理,使用它將三角形從平面中提升出來,使上述參數起作用,然後再投射回平面。如果投影空間的尺寸小於3,則證明的最後一步將失敗,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可能無法在平面外部找到一個點。
蒙格定理也斷言三點在一條線上,並有一個證明,使用相同的想法考慮它在三個而不是兩個維度,並將線作為兩個平面的交點。 [3] 

德薩格定理二維證明

由於德薩格定理不是非德薩格投影平面,為了證明它,需要滿足一些額外的條件。這些條件通常採取假設存在一定類型的足夠多的共線的形式,這反過來又表明底層的代數座標系必須是分割環(歪斜域)。 [4] 

德薩格定理與帕普定理的關係

Pappus的六邊形定理表明,如果以頂點a,b和c位於一條線上的方式繪製六邊形AbCaBc,並且頂點A,B和C位於第二條線上,則六邊形的每兩個相對邊位於兩條線在一點相遇,以這種方式構造的三個點是共線的。 Pappus定理普遍成立的一個平面叫做Pappian平面,德薩格定理可以從Pappus定理的三個應用推導出來。
逆定理是不正確的,也就是説,並不是所有的德薩格平面都是Pappian平面。普拉斯定理滿足相當於使底層座標系可交換。因此,在非交換分割環(不是字段的分割環)上定義的平面將是德薩格,而不是Pappian。然而,由於Wedderburn的小定理,其中指出所有有限分割環都是場,所有有限的德薩格平面是Pappian。儘管Bamberg&Penttila(2015)給出了僅使用“基本”代數事實的證據,而不是Wedderburn的小定理的完整實力,但並不完全是幾何證明這一事實。 [5] 
參考資料
  • 1.    Albert, A. Adrian; Sandler, Reuben (1968), An Introduction to Finite Projective Plane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 2.    Casse, Rey (2006), Projective Geometr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929886-6
  • 3.    Coxeter, Harold Scott MacDonald (1969), Introduction to Geometry (2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SBN 978-0-471-50458-0, MR 123930
  • 4.    Hughes, Dan; Piper, Fred (1973), Projective Planes, Springer-Verlag, ISBN 0-387-90044-6
  • 5.    Hilbert, David; Cohn-Vossen, Stephan (1952), Geometry and the Imagination (2nd ed.), Chelsea, pp. 119–128, ISBN 0-8284-1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