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興宮

鎖定
虎尾古稱「大侖腳」,街上有一座古老的廟宇德興宮,根據虎尾德興宮池府千歲沿革志記載,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大陸先民賴金章、羅安吉兩人渡海來台經商,隨身攜帶池府千歲香火袋,有一天夜宿在此地的草寮,將香火袋掛在壁上就去休息,隔天要將香火帶走,卻怎樣拿都拿不走香火袋,於是便繼續南下去做生意了。後來有一吳姓商人,因被強盜追逼,逃命到此,見此有一間草寮便躲了進去,口中祝禱祈求神明保佑。
中文名
德興宮
始興年代
乾隆 [1]  三十年(1765)

德興宮德興宮歷史沿革

據説,池府千歲使用了障眼法讓強盜不見此草寮,使吳氏倖免於難,吳氏看見壁上之香火袋才知道是池府千歲救命,於是在乾隆 [1]  三十年(1765)夥同先民將草寮改建廟宇並命名為「德興宮」,當地人稱為「大侖腳王爺」或王爺公廟,王爺時常顯靈,救渡眾生,而古廟旁有一口井,稱為龍井,是王爺用來為信徒治病之仙水,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王爺聖誕時,德興宮皆取此井水讓信徒飲用治病,由於廟址已經遷移,附近加蓋大樓,地下水位已下降,目前這口井位於虎尾鎮公安路28號民宅內,屋主陳頂昆先生極力保存這口龍井,他表示只要有興趣的民眾都歡迎參觀。

德興宮寺廟特色

池府千歲自得「活龍穴地」大侖腳福地以後,大顯神威、護國佑民、有求必應,即傳播遐邇,遠近到宮參拜民眾絡繹不絕,香火鼎盛非凡。
池府千歲信徒廣被虎尾、土庫、斗南等地區五十三莊,是虎尾鎮歷史最久的寺廟。

德興宮石碑的故事

德興宮廟前有一塊乾隆四十七年(1782)所立的「嚴禁奸保蠹差藉命需索」的古碑,距今已經二百七十多年,這塊示禁碑是當時諸羅縣知縣冷震金的諭令。因為台灣為中國的邊陲地帶,清朝初年滿清政府刻意忽視,導致官府力量薄弱,無法維護地方治安,又清政府為了防範軍隊在台造反,規定來台的官吏及班兵三年一換,且不準攜家帶眷,因此,駐台官兵根本無心經營台灣,只望早早任滿回鄉升官發財。
台灣道台徐宗幹曾説:「各省吏治之壞,至閩而極;閩中吏治之壞,至台而極」吏治敗壞政教不及,因此地方治安極差,衍生了很多社會問題及怪異現象。德興宮這塊示禁碑就是在告諭莊民,現在有一些不肖的地保、鄉保與衙差勾結,藉由路邊病死的無名屍來向善良百姓恐嚇詐財,衙役每每發現無名屍體,便將屍體搬到民家的田岸、或屋前檐下,招來業主、屋主及左鄰右舍,藉着發生人命向無辜百姓勒索,若是順從其勒索,送些銀兩給這些奸保蠹差,便將這件桉子撤銷,否則就恐嚇這些百姓,要往上稟報法辦,一般老百姓怕事都會順從惡吏需索。小康之家尚可賣田賣畜,度過此一難關,家貧者,遇到勒索有如割肉療飢,狀況悽慘。而這些惡吏、奸保食髓知味,又暗中將死屍移往他處,如法炮製,再敲詐一番。往往日久屍變肉腐,臭氣難聞。而這些惡吏欺壓百姓威嚇小民,常常擲杯摔地,有如地痞流氓,更有甚者拳腳交加,不從其要求則擅自拘押,異常糟蹋良民百姓。所以知縣冷震金就命地方仕紳刻此銘文,告知各莊民,若遇到這種事情不要害怕,只要告知莊中耆老,轉報甲頭,查驗屍體,無事具結報請縣府知道即可結桉,若鄉保、惡吏串通縣差有意圖詐,則告知縣府,必定依法痛懲。
這塊石碑因日治時代皇民化時期,日人毀廟改為日語講習所,無人管理被拿去當作「過橋板」而斷成兩截,光復後居民將石碑找回來,粗略整理後便黏了回去,置於廟前直到現在。因這塊石碑是見證虎尾早期發展的有力文獻證據,碑文上刻有乾隆四十七年時大侖腳的地方人士姓名及職銜,虎尾大侖腳文教工作協會會及地方文史團體心疼這塊古碑逐漸風化失修,因此呼籲,希望相關單位爭取經費及找尋專家予以搶修維護。

德興宮交通指引

【自行開車】
南下
1.國道1號->斗南/虎尾交流道下->往虎尾方向接158縣道光復路->中正路->德興宮
2.國道3號->古坑系統->虎尾交流道->接145縣道林森路->中正路->德興宮
北上
1.國道1號->斗南/虎尾交流道下->往虎尾方向接158縣道光復路->中正路->德興宮
2.國道3號->古坑系統->虎尾交流道->接145縣道林森路->中正路->德興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