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慶學宮祭孔活動

鎖定
德慶學宮祭孔活動,流傳於廣東省肇慶市的傳統民俗活動,廣東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德慶學宮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祭祀“萬世師表”“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的活動肇軔於宋並歷代相沿,至清代臻至極盛。
中文名
德慶學宮祭孔活動
非遺類別
傳統民俗
非遺級別
廣東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批次
第三批
申報地區
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

德慶學宮祭孔活動文化特色

基本特徵有:祭祀儀典納入官方典禮;祭祀儀典集“歌舞樂”三位一體,儀典中有歌(唱詩)、樂(以八音和奏為主)、舞“六佾”(由6組6人組成隊列的舞隊),其中舞“六佾”是最為重要的部分;祭祀奏樂有着嚴格的程式。
傳統上德慶學宮祭孔活動分春、秋兩祭,春祭為農曆正月十五日,秋祭於農歷八月上丁日進行,其儀式過程主要包括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六部分組成,嚴格遵照傳統儀典,用豬、牛、羊三牲供品,行三重祭禮,以表達人們追懷先聖的情感。德慶學宮祭孔活動的祭祀儀典集“歌、舞、樂”三位於一體,其歌有宣平之章、秩平之章、敍平之章、懿平之章、景平之章等;舞以“六佾”之舞,是以6組6人成隊列的舞隊,其舞蹈套路等均沿襲傳統;祭祀奏樂有着嚴格的程式,如以鍾和磬為起音收韻,鋪鍾於每句之首、特磬用於每句之終;編鐘用於每字之首,編磬用於每字之尾。三重祭禮之後,當地羣眾均按照傳統習俗拜祭孔聖人,祭孔活動結束。

德慶學宮祭孔活動歷史價值

德慶學宮祭孔活動體現了嶺南地區儒學的文化傳統,德慶地處西江流域的文化教育中心,自宋以降歷朝歷代在這裏“尊孔弘道”,其祭典儀式有着嚴格而完整的禮儀程式,為研究儒學在嶺南地區的發展、衍變提供了重要的佐證材料;德慶學宮祭孔活動承繼古代歌、舞、樂的美學理念,展示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藝術,對於培育當代社會的美學觀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德慶學宮祭孔活動從多個方面展示和詮釋了“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對於當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開展德育教育具有積極的推動和借鑑意義。 [1] 

德慶學宮祭孔活動傳承現狀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德慶學宮祭孔活動曾一度中斷,改革開放後經過當地多方尋訪、挖掘和整理,對傳統祭孔儀典進行了恢復,但目前在典禮規範、傳承隊伍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亟待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搶救和保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