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惠新河

鎖定
德惠新河,位於徒駭河馬頰河之間,是為改善該流域的排水條件,於1968年人工開挖的一條排水河道,因當時流經德州、惠民(濱州)兩個地區,故命名為德惠新河。
德惠新河,自平原縣王鳳樓村東、經陵縣、臨邑、商河、樂陵、慶雲,陽信至無棣縣沙頭堡東北與馬頰河匯流入海。河長172.6公里,流域面積3249平方公里。 [13] 
中文名
德惠新河
所屬水系
海河流域馬頰河支流
地理位置
山東省西北部
流經地區
平原、陵縣、臨邑、商河、樂陵、陽信、慶雲,無棣縣
發源地
平原縣王鳳樓鎮
流域面積
3248.9 km²
開工時間
1968年
耕    地
18.2萬公頃

德惠新河幹流概況

德惠新河是人工開挖的一條排澇河道。1968年水利電力部批准,按1964年雨型標準治理。上中游開挖新河,下游借馬頰河原河線(馬頰河另開闢新線)。新開河段由平原縣王鳳樓起,經陵縣、臨邑、商河、樂陵、陽信、慶雲縣的任橋入馬頰河,過境長110公里。該河設計排澇流量為296.43立方米/秒。設計防洪流量為450立方米/秒。河槽底寬73米,上口寬114米。河深從堤頂到河底左岸7.8米,右岸7.2米。灘地左岸30米,右岸70米。 [2] 
德惠新河 是為改善徒駭河、馬頰河之間地區的排水條件,於1968年開挖的一條河道,自陽信縣西部的八里泊村附近入境,過德州地區慶雲縣境,再入區內無棣縣,在黃瓜嶺村東與馬頰河匯流入渤海。內河段長68.2公里。 [3] 
流域面積示意 流域面積示意
德惠新河,“三五”期間,為徹底解決徒駭、馬頰兩河下游之間廣大地區的排水出路,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開挖的一條獨流入海的新河。上、中游平地開挖新河,下游借馬頰河原河道(馬頰河另闢新線)。河起點在平原縣王鳳樓村東北的洪溝、趙王河匯流處,東北行經張士府鄉小呂家出境入陵縣,再經臨邑、商河、樂陵、陽信,於慶雲縣任家橋入馬頰河故道,再經無棣縣東王城匯馬頰河入海。 1968年9月,按“64雨型”除澇標準定線測量,10月組織施工,1970年全河告竣。 境內段7.64公里,由本縣組織1.67萬民工,按“64雨型”排澇和百分之八十“61雨型”防洪設計開挖。用工51萬個,完成土方110萬立方米,投資54.51萬元(其中國家投資51.98萬元,地方自籌2.53萬元)。新河境內段河底寬25.5米,邊坡1:3,河底高程14.6米至13.86米(黃海),排澇流量為71.54立方米/秒,引洪流量為115.6立方米/秒。 德惠新河開挖後,趙王、洪溝河及馬洪乾溝三條支流匯水而入,成為縣境東部坡水渲泄的總彙。 [18] 
德惠新河 位於縣境東北部,1968年開挖,1969年竣工。河源於王鳳樓鎮東的洪溝河、老趙王河匯流處,東北經老姚村北、雙廟仇村南入張士府鄉,再由小呂家村南入陵縣境。縣內段長7.64公里,是境內最重要的排澇河道。支流有洪溝河、趙王河、趙王河故道、張士府溝、金家窪溝、張茂吳溝、扁擔溝、尚仇乾溝東段,共8條,流域面積404.9平方公里。 [20] 
德惠新河。位於縣境東南部,是縣內主要排澇河道。開挖於1968年,1969年竣工。由鳳凰公社鄭家村南入境,經鄭家寨、鹼場店、鹽場等村至東大辛入臨邑縣境。境內流經長度19公里,流域面積181.37平方公里。有四條支流:卽禹臨河、張豐池溝、鄭家寨溝、鳳凰店溝。 [21] 
德惠新河 系排水河道,1968~1970年開挖而成。上游西起高唐縣胡集窪,為趙衞河。幹流,西起平原縣王風樓,經陵縣、臨邑、商河、樂陵、陽信、慶雲至下泊頭以東與馬頰河匯流後入海,全長172.4公里。本縣段西從林子鄉馬障寨村入境,至德平鎮牛角坊子村南出境。橫穿縣境中部,段長25.2公里,流域面積831.1平方公里,佔縣內總面積的82.5%。最大排洪流量264.1m3/秒。沿途穿過6個較大窪地,大大減少了縣境中部和南部的緩排面積,同時通過該河為北四鄉鎮調水灌溉。 [23] 
德惠新河1968~1970年開挖,因貫穿德州、惠民兩地區而得名。起源於平原縣馬洪乾溝。自懷仁鎮三皇廟村西南入境,流經商河縣及樂陵市邊界,至韓廟鄉買虎站東北出境入樂陵市。境內長21公里,河牀底寬52米,深5~6米,徑流量254.34米/秒,流域面積813.43平方公里,為境內商西、商中、改鹼、商東四河的唯一的排水河道。可解除商東河以西813.41平方公里的洪澇威脅,排澇流量175~282立方米/秒,防洪流量264~414立方米/秒。 [27] 
德惠新河 於1968年開挖,流經德州與惠民兩地區而得名,該河起源於平原縣王鳳樓,經陵縣、臨邑、商河。由前靳村進入樂陵縣境。過鄭店、王集、劉武官、鐵營四鄉,沿陽信、慶雲、無棣東下。在慶雲縣大劉村以下順老馬頰河匯入馬頰河新道,全長172.94公里。開挖時,在樂陵縣內借用了舊殷黃乾溝、鈎盤河故道,陽信縣的八里坡至慶雲縣的大劉村為平地挖河地段。河段的左岸在樂陵縣內總長28.4公里(內有6.5公里屬陽信縣轄),右岸僅8.423公里的地段在我縣境內。 [9] 
德惠新河系德州、惠民兩地區之排水河道,由樂陵入縣西南境,經崔家樓、西郝、八里泊、大卜楊、趙家店、王槓子村西、前吳店、後吳店、郭家樓、九聖堂村東、王坤兮村西,於慶雲縣大劉村入馬頰河。境內長21. 3公里。 [6] 
德惠新河是一條新開挖的排水河道,屬於根治海河工程的一部分,上頭起自平原縣王鳳樓公社,東行流經陵縣、臨邑、商河、樂陵、陽信等縣入本縣境,再東北流,經過紀王橋、北侯、馮家、徐堰、棗王、李店、西宗等村折向東,又經興隆店、河涯趙等村復折東北,到前王村東,遂成為慶雲、無棣兩縣的界河,到東劉村後,完全入於無棣縣境,更向東流,入渤海。 本縣德惠新河的開挖治理,是從1966年起,1969年完成。紀王橋到任家橋段,全系新開,任家橋到東劉村段則系利用馬頰河改道前的故道擴建而成,全長30公里,防洪流量450秒立方米,排澇流量296秒立方米。為了更好地發揮該河效益,1971年修建了大劉攔河蓄水閘一座,從而又能取得蓄水灌概作用。 德惠、馬頰兩河之間,從紀王橋到東宗一段,相距很近,基本平行並流。為了調劑兩河水量,在西宗橋東,修有調劑閘一座。 [5] 
德惠新河 ,源出德州地區平原縣,為1968年開挖的行洪河道,自慶雲縣入境,流經無棣、信陽、車鎮、大楊、大山、埕口、馬山子、東風港八個鄉鎮,在東風港鄉沙頭堡西匯入馬頰河。境內河段系由老馬頰河裁彎取直疏浚而成,長57.5公里,寬130米, [4] 

德惠新河水文特徵

德惠新河最大排澇流量320立方米每秒,最大防洪流量472立方米每秒。沿河中型攔河節制閘8座,一次蓄水可達4048萬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積34萬畝。   [14]  河口最高水位6.50米(1977年10月7日)。 [4] 

德惠新河主要支流

洪溝河, 亦名篤馬河、馬篤河,俗名洪溝河。《水經注卷五·河水》:“屯氏別河南瀆,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瀆,亦通謂之篤馬河”。《河書·地理志》:“平原縣有篤馬河,東北入海,五百六十里者也。”河現源於蘇集鄉堤下趙引黃總乾渠的串涵,沿蘇集鄉、林莊鄉與王廟鄉、寇家坊鄉交界地流向東北,再經前曹鄉的河東於莊、田莊、鳴雞店入王鳳樓鎮,在鎮東穿過趙王河匯流德惠新河。全長30.25公里,流域面積169.37平方公里,是縣境東部的主要排灌河道之一。
趙王河, 原系古篤馬河支流,黃河第二次大徙時湮沒,宋熙寧年間開挖,故名。河原源高唐縣小庵莊,現與蘇集鄉辛章西引黃總乾渠相通。原老河道經蘇集鄉的頓莊、王世安、李德儉、大崔莊入林莊鄉,再經宋美公、前謝家窪入尹屯鄉,再經宋莊、賈莊、韓道口入王鳳樓鎮,再經後何寺、李家樓、趙河溝,自潘莊西北入陵縣境,全長41公里;新河道自林莊鄉的陳莊閘,北經張世行、方屯、範凝屯入老河道,再由王鳳樓鎮的後何寺分流,東北經張士府鄉的賈莊、辛寨,到雙廟仇匯入德惠新河,全長34公里,流域面積172.75平方公里,是縣境東部的重要排灌河道。 [20] 
沙河, 古時稱鈎盤河,為黃河第二次改道一段故道,源於禹城縣張集鄉張拐莊附近,經臨邑、商河,至惠民縣大杜家入土馬河,在濱州市二十里堡與徒駭河匯流。河道斷斷續續成“S”形之彎甚多,曲折如鈎盤,故名鈎盤河。河道內盡是飛沙,每遇春旱多風季節,塵土飛揚,有時飛沙淹沒糧田。汛期,上游各窪地積水集中排入河內,水勢洶猛,沿河兩側農田常受浸溢之害,故該河過去對農業害多利少。最大洪水期水面寬300米,徑流量20m3/秒。該河1969年後,隨德惠新河和支流工程的開挖,被禹臨河、引徒總幹、臨商河等截斷,各段均變為支流排水溝。 [24] 
土馬河 ,該河由古滴河的沙溝演變而來。宋、元以後,襲用過滴河之名,俗稱土河,亦稱夾馬河,後改稱土馬河。南鄰徒駭河,系徒駭河主要支流。源於禹城縣北英王大窪,流經臨邑、濟陽、商河至惠民縣城南大杜莊入沙河。該河西從本縣興隆鄉黃趙莊入境,至雙豐鄉張牧羊村出境,長達30餘公里,最大流量80m3/秒。此河1969年後,隨水系調整,被德惠新河的支流工程截成數段,各段均變為支流排水溝。 [24] 
引徒總幹,1958年開挖而成,平均挖深5米以上。原系絡北引黃總幹,1959年引黃廢,更名為引徒總幹,南起徒駭河,北至德惠河,橫穿土馬河、沙河,長37.2公里。流經田口、夏口、雙豐、興隆、營子、沙河、城關、趙家、林子9個鄉鎮,效益面積276.9平方公里。 1965年由引水工程改為除澇排水工程,並按三年一遇標準治理徒駭河至陳家廟段,長23公里。1966年繼續治理陳家廟至沙河段。1968年按1964年雨型擴大治理,使之成為排灌兩用河道,底寬達到11.5米—13米。1971年至1985年又先後3次進行清淤整修,清除淤沙462萬立方米。同時興建橋、涵、閘等建築物24座,投資116.8萬元。保證了原設計引水、排澇效能。該河能排、能灌、能引、能蓄,是本縣排灌工程中樞,也是“引黃濟惠”的調水動脈,年均過水量2億立方米。 [25] 
春風河:系德惠新河二級支流。由原臨南乾溝、臨北運河及尹家窪乾溝一部分組成,南起營子鄉牛角店村東接引徒總幹,北至理合鄉小陳家入德惠河,流經雙豐、沙河、臨邑鎮、趙家、李家、宿安、林子7鄉鎮,長29.6公里,流域面積102.5平方公里。 1958年開挖臨北運河,因資金不足半途停工。1963年按三年一遇標準挖通南關橋至沙河段,1965年按1964年雨型標準,從南關開挖延長至鄧家鹼場,長18.8公里。同時展寬加深南關至沙河段。1970年隨水系調整入德惠河,更名為春風河。同年根據海河流域統一規劃進一步展寬加深,底寬為3—7.5米,河底高程10.4米—13.68米,排澇流量達到32.6m3/秒。1984年11月,清理牛角店至臨邑鎮南關段淤沙達41萬立方米,隨河道治理,興建橋、涵、閘等25座。該河對縣境中部地區的排澇、改鹼起着重要作用。 [25] 
三分幹,原屬1959年開挖而成的引徒灌區第三分幹,簡稱三分幹。始於引徒總乾的陳家廟,至滿家鄉王朝陽,長39公里。首期工程完成土方156萬立方米。1961年恢復水的自然流勢,三分幹保留邢家至沙河段,其餘平毀。1963年、1965年連續按三年一遇標準治理。1970年夏季按1964年雨型擴大治理,南接王書乾溝,北至理合鄉田家庵村入德惠河,完成土方168.1萬立方米。該河溝流經孫庵、孟寺、城關、宿安、理合等鄉鎮,長30.56公里,流域面積148.9平方公里,排澇流量為42.5m3/秒。1980年至1983年,連續3次清淤治理,清除引黃攜帶泥沙133萬立方米。同時投資21.89萬元興建橋、涵、閘等配套工程,使之能排、能灌,是縣境東部幾鄉鎮的骨幹排灌河道。 [25] 
臨商河,1965年動工開挖而成。因地處臨邑、商河兩縣邊界,故名臨商河。南起欒家窪、北到王太環家入沙河,長10公里。1970年3月至6月,根據海河流域統一規劃,按1961年雨型防洪,1964年雨型排澇標準擴大治理,由臨邑、商河兩縣施工,向北橫穿沙河開挖至德惠河,向南延伸至土馬河,底寬10—16.5米,排澇流量為88.9m3/秒,全長44公里,其中本縣段長13公里,用工240.4萬個,動土667萬立方米。此後至1985年曾3次進行清淤治理,並修建橋、涵、閘等建築物6座,計投資246.15萬元,完成土石方746.51立方米。 [25] 
禹臨河,系德惠新河一級支流,是禹城、臨邑、陵縣三縣排水河道。上游承納禹城東部、臨邑西南部部分澇水;中游攔截禹城北部、陵縣東南部坡水。1970年,按1961年雨型防洪,1964年雨型排澇標準挖成,底寬14.6米一27.4米,最大排澇流量93.8m3/秒。南起禹城境內的大王,穿土馬河,經臨邑縣興隆、太平兩鄉西部,穿沙河,向東北至林子鄉馬障寨入德惠新河,長39.4公里。1969年冬,本縣出工1萬人,完成小張寨至德惠河段,長20公里。1970年3月,臨邑、陵縣出工2萬多人,按標準完成其餘工段。對境內三梭王至後楊穿沙河段長4.15公里的河道進行了紅土壓沙,以保證河牀穩定。興建橋、涵、閘14座。計完成土石方758.5萬立方米。1978年4月,禹、臨、陵3縣投工72.3萬個,清淤158.2萬立方米。 [25] 
商西河,又名臨商河,因處商河、臨邑兩縣交界處而得名。1969~1970年開挖。自玉皇廟鎮温橋西入縣境,上游經臨邑部分村莊後至玉皇廟鎮大張家重入縣境,流經玉皇廟、賈莊、胡集、張坊和懷仁5個鄉鎮,於樂陵市奎台鄉宋家村東入德惠河。長28公里,流域面積59.46平方公里。河牀底寬16.5米,河底高程7.6米。防洪水位12.68米,流量131.2立方米/秒。可阻止臨邑縣東部、濟陽縣新市一帶窪地積水泄入縣內,為縣境西部排灌兩用重要河道。 [27] 
商中河,又名躍進河。原為1958年開挖的引水河道,1969~1970年按“1964年雨型”排澇標準擴大治理,改作德惠新河支流。源於徒駭河,南自楊莊鋪鄉南河頭村起,北至趙魁元鄉帽楊村入德惠河。縣內流經楊莊鋪、錢鋪、商河、張坊、趙魁元5個鄉鎮。長39公里,流域面積343平方公里。河牀底寬9~15米,河底高程11.32~6.2米,排澇水位11.4米,流量123.7立方米/秒,為貫通縣境中部的排灌中樞。 [27] 
商東河,因位於縣境東部,故名。1969~1970年開挖。系德惠新河和徒駭河兩流域的分界河道。南起嶽橋鄉嶽橋村西徒駭河故道,北至韓廟鄉聶家營,於陽信縣入德惠新河。縣內流經嶽橋、孫集、龍桑寺、沙河、韓廟5個鄉鎮。長35.5公里,流域面積232.2平方公里。河底高程9.98~4.81米,河底寬6~17米,排澇水位8.01米,流量69.2立方米/秒。為縣境東部重要的排灌河道。 [27] 
改鹼河,因可除澇改鹼而得名。開挖於1978年,1983年挖成。源於清水窪,流向東北,在牛鋪鄉張廟村東轉向北,過墾禹公路、沙河後於韓廟鄉大官莊西入德惠新河。長27.05公里,河底高程9.71~5.6米,河底寬3~6米,排澇水位12.4~9.2米,流量42.4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36.4平方公里。是縣境北部商中、商東兩河之間的排灌河道。 [27] 
躍豐河, 於1958年開挖,以“大躍進”,奪取農業大豐收而命名。該河北起漳衞新河,沿水晶官莊、何呂王、新法李、袁家、寧寨、曹寨、楊盤、賈家、王木腿、範屯等村,在孟家(閘前)穿馬頰河向南,經徐三堡、劉古堂、聊官場、郭寺、後位、前後靳,在商河縣破李村與德惠新河相通,是縱貫樂陵西部南北水利大動脈。全長42.48公里。建橋24座,涵閘8座,揚水站16處。 [11] 
白楊河,系流經縣境北部之主要排水河道。西起温店鎮黑張村西德惠新河,經盆張、流坡塢村北、西劉王莊西、王集村東、張賢村北、大寨村南、東穿濟埕公路,交叉幸福河,由官莊北、雹泉廟村西北折東入無棣縣境,於沾化縣河西王村入秦口河。境內總長36公里,流域面積311.2平方公里,包括鈎盤河以北7個鄉鎮、464個村莊、40萬畝土地,排澇標準為5年一遇,防洪能力為20年一遇。排澇水位7. 5米,排澇水深1.5米,排澇流量71.6立方米/秒。日降雨量270毫米,流域內9萬畝低窪地可免除澇災,1萬畝死窪地可減輕澇災,直接效益縣境佔75%。 [8] 
商東河,系德惠新河支流,1969年人工開挖的排水河道,由商河縣入境,經陳家營、趙家廟、戚家西,崔家樓、王博士東,西郝村西入德惠新河。境內長6公里,流域面積24. 58平方公里, 排澇能力64. 2立方米/秒。1970~1979年先後興建陳家營、王博士、 戚家村、崔家樓生產橋4座,其中戚家橋帶閘,除汛期排澇外,春秋季節尚可引水灌溉。 [7] 
大胡樓溝,是德惠新河南的一條排灌渠,起於大胡樓村北德惠新河南岸,南到秦家村止。渠道規格:底寬13.5米,深度3.5米,邊坡1:2.5,全長15公里,流域面積120平方公里。 [5] 
引新幹渠,也是德惠新河南的一條骨幹渠道,起於頰河馮村西北德惠新河南岸,南端止於王高。渠道規格:底寬4米,深度4米,邊坡1:2.5,全長10公里,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 [5] 
新南乾渠,是一條通向德惠新河的南北向渠道,起於北侯村德惠新河南岸,南端止於張拔貢村。渠道規格:底寬3米,深度3米,邊坡1:2,全長8公里,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 [5] 
麥河干溝,位於四女寺減河以南,馬頰河以北,是在1957年內,經過冀、魯兩省協商,報請中央批准,並由中央撥款所開挖的一條排瀝溝。該溝原始工程,是從本縣的竇家窪起,行向東北經過小鄭、魏窪、波張、劉貴、小澱,到蘇家出縣境入惠民專區無棣縣,到黃柏嶺與德惠河(老馬頰河)匯流入海,全長66公里。1958年,為了擴大該溝泄瀝面積,又擴建了竇家向西南至大李一段。這時,在本縣境長21公里。這條水溝在解決慶雲、無棣兩縣之間的排瀝問題上,曾經起過重大作用。 1966年,馬頰河改道,從任家橋起取向東北,重新挖了一條新河道。大澱以下的一段新道,就是利用麥河干溝擴大興修的。從此,麥河干溝的入海出路,即為馬頰河所奪,它的排瀝任務,也為馬頰河代替,除了尚有部分淺溝可起局部順水作用外,其餘大部渠道已淤平。 [5] 

德惠新河治理開發

德惠新河 1968年冬至1969年春開挖。全縣組織25,000名民工奮戰45天,共完成424.7萬個土方,180萬個工日。開挖後的德惠新河為“六四型”排澇,“六一型”防洪標準,堤頂寬5—6米,堤距134—194米,河底寬43—80.5米。設計排澇流量223.5—296.4m3/秒,防洪量380—450m3/秒,控制流域面積95.30平方公里。建橋6座,涵7座,揚水站1處。 [10] 
工程按1964年雨型標準排澇,1961年雨型標準防洪。境內最大排澇流量296.4立方米/秒,最大防洪量450立方米/秒。1968年經水利電力部批准施工,工程從任橋(屬慶雲縣)以上利用原鈎盤河河道,其餘為平地開挖,由德州地區組織民工施工。任橋以下,利用原馬頰河,1970年進行擴大治理,971年全流竣工。從此解決了縣境西北部與鄰縣邊境地區的歷史排水糾葛。此間陽信縣建橋5座、函洞8個。解決了兩岸村莊交通與排水問題。為利用水利資源,1970年國家投資103萬元,興建了王槓子節制閘,1982年又建成4個流量的揚水站1處,引水灌溉效益面積達10萬畝。 [6] 

德惠新河攔河閘

德惠新河開挖後,從1970年-1977年,沿河陸續建成王鳳樓、後張、趙棒槌、鄭店、王槓子、大劉店、白鶴觀、胡道口等中型攔河閘8座,共投資678萬元。一次蓄水量達4048萬立方米,年調節水量8186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33.5萬畝。至1985年,年均實際灌溉面積29.5萬畝,併為沿河工業和濱海區人畜吃水提供水源。 [15] 
王鳳樓節制閘, 位於德惠新河上游、王鳳樓村東的洪溝河入口處,1975年4月動工,同年11月建成,國家投資33萬元,用工5.3萬個,開挖土方7.25萬立方米,砌石1770立方米,鋼筋混凝土700立方米。閘的結構為鋼筋混凝土開敞式,共六孔,每孔淨跨4米,高4米,總長40米,設計排洪流量為71.54立方米/秒,閘前擋水高度為3.6米,設計蓄水量120萬立方米,年調蓄水量280萬立方米,控制洪溝、趙王、馬洪、張士府幹溝等支流七條,可灌溉28.9萬畝耕地。 [19] 
鄭店閘 ,位於德惠新河鄭店附近,故命名鄭店閘。 由山東省根治海河指揮部設計,樂陵縣水利局工程隊施工。1971年3月動工,7月建成。閘型為開放式框架結構,4×4鋼絲網水泥平板門,全閘10孔,長47.2米。配有絲扛啓閉機十台,啓閉能力10噸。M20發電機一台,4千瓦電動變速箱10部。附設載重8噸交通橋,寬4.5米。閘建成後,屬德州地區水利局管理。 [12] 
趙棒槌節制閘, 1971年5月,在林子公社趙棒槌村東南。德惠新河上落成。完成鋼筋混凝土0.08萬立方米,砌體0.135萬立方米,投資70萬元,配有手搖、電動單吊點絲桿(10噸/台)啓閉機8台,是臨邑第二座大節制閘。由德州地區水利局管理。以排澇防洪為主,縣內段流域面積831.1平方公里,旱可攔蓄黃河水灌溉。設計蓄水量142萬立方米,攔蓄水位14.18米,最大攔蓄量25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萬畝。提起水閘可向下游兄弟縣送水。 [26] 

德惠新河新河開挖

德惠新河幹流建設

德惠新河是1968-1970年新開挖的排水河道。起自平原縣王鳳樓村東,東北流經陵縣、臨邑、商河、樂陵、慶雲、陽信,至無棣縣沙頭堡東北與馬頰河匯流入海。全長172.6公里,流域面積3248.9平方公里。  
德惠新河流域原系徒駭、馬頰兩河間的低窪狹長地帶。其中萬畝以上的窪地如肖家窪、金家窪等20餘處,佔耕地面積的74%。由於水系紊亂,排水困難,易澇、易鹼,邊界水利糾紛時有發生。1961-1964年,年均受澇耕地面積185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60%。1965年3月,中共山東省委在齊河召開聊城、德州、惠民3地區負責人會議,研究徒駭、馬頰河治理規劃時,對如何解決兩河之間地帶的澇災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新闢一條獨流入海排水河道的擬議。會後由省魯北水利工程局會同有關地縣負責人組成25人查勘組,查勘了德惠新河路線,並向省水利廳寫出路線勘查報告。1965年9月,中共山東省委、省人委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三五”期間治理徒駭、馬頰河流域安排意見的報告中,專項列報德惠新河開挖計劃。12月4日,國務院批准同意,核定德惠新河干流投資1000萬元(不包括下游老馬頰河治理),包乾使用。計劃批准後,魯北水利工程指揮部為主編制初步設計,德州地區編報施工圖設計(附預算),經省農林辦公室批准實施。  
干支流河道治理標準,均採用“六四年雨型排澇,六一年雨型防洪”標準。由於當時投資的限制,排水流量系按上述雨型排澇模數的80%計算,設計新、老馬頰河匯合口排澇流量320立方米每秒,行洪流量472立方米每秒。  
幹流開挖分兩次施工。第一次施工為中央批准的工段,包括上自起點王鳳樓,下至老馬頰河,長105.5公里的河道開挖及在老馬頰河口建流量100立方米每秒水閘,由德州專區組織分兩期施工。1968年冬季,出工5.5萬人,完成土方1975萬立方米。1969年春季,繼續施工,出工8.4萬人,完成土方1149萬立方米。尚餘土方60萬立方米,於1970年完成。  第二次施工為下游老馬頰河段67.1公里,按“六四年雨型排澇”標準擴大治理,由惠民專區組織施工。1970年3月-4月,11縣出民工7萬人,完成棗園橋至胡家道口段,做土方738萬立方米。下泊頭至匯合口長12公里,土方300萬立方米,由馬頰河疏浚工程局派出兩條350立方米/時挖泥船施工,於1971年完成。  
德惠新河開挖,歷時三年多,累計完成土方4436萬立方米,工日1796萬個,連同建築物共投資2363萬元。土方工程竣工後,陸續建成攔河閘8座,公路橋6座,其他橋樑53座,排水涵洞(管)89座,揚水站30處。河道底寬22.5~86米,排澇水深3~4.2米,比降1/7000~1/15500,兩岸堤防全長346.8公里,堤距104~352米, [14] 
德惠新河共有支流溝河34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有禹臨河、臨商河、躍進河、商東河4條。臨禹河、臨商河、商東河是1969-1970年按“六四年雨型排澇、六一年雨型防洪”標準新挖河道。躍進河也於同期按同標準進行了擴大治理。治理後實現了高低水分排,改變了流域內窪串窪、滾坡水成災的局面,緩解了縣與縣之間的排水矛盾。並且通過這些支流把邢家渡、李家岸、潘莊3處引黃乾渠的黃河水,送到商河、臨邑、慶雲、樂陵等縣,一河兩用。 [14] 
德惠新河位於縣境東南部,是縣內主要排澇河道,1968年開挖,1969年竣工。該河承接平原縣“趙王”、“洪溝”兩河之水,經德州、惠民兩地區入海,故定名為“德惠新河”。境內總長19公里,流域面積181.37平方公里。河底寬25米,深4—5米,堤高三米,兩堤間距離107—113米。入境排澇流量每秒78.5立方米,防洪流量每秒120立方米。 德惠新河有支流河道四條,其中一級支流一條,卽禹臨河;三級支流三條,卽:張豐池溝、鄭家寨溝、鳳凰店溝。沿河建築物有後張攔河閘一座、橋七座、涵洞六座。國家投資76.5萬元。 [22] 

德惠新河支流建設

趙王河,自宋熙寧年間疏浚開挖後,據清乾隆十三年《平原縣誌》記載,明代民間捐款曾挑挖。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縣人李希武等曾以河年久淤塞呈請挑浚,因資金短缺未能實施。至建國初,河道淤塞嚴重。1950年春,濼北專署組織平、禹兩縣2萬名民工義務疏浚。 1952年,縣人民政府組織疏挖了上游4.46公里。 1966年10月,首次按“64雨型”除澇標準,治理從王世安至王鳳樓段,並將原河道從林莊鄉的陳莊至尹屯鄉的何莊一段彎道取直,改道由陳莊、茅草孫、方屯到何莊入原河道,共用工59.932萬個,完成土方137.622萬立方米,國家投資23.97萬元。 1970年10月,組織兩萬民工,再次按“64雨型”除澇標準擴大治理。從辛相溝至德惠河33.67公里段,歷時50天,國家投資34.4萬元,用工82萬個,完成土方249.7萬立方米。 1977年11月,按德州地區對德惠新河擴大治理的標準進行徹底治理。並從何家寺向東北改道6公里,至張士府鄉的雙廟仇入德惠新河,同時,上游延伸至潘莊總乾渠,通過串涵與相家河相通。這次治理,共投資39.97萬元(其中自籌資金15.17萬元),用工101.1萬個,完成土方190.3萬立方米。 引黃復灌後,河道淤積嚴重。又於1982年跨汛期從總乾渠至陳莊閘段進行清淤, 5000多民工奮戰20天,用工19.8萬個,完成土方37.3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6.84萬元。 治理後的趙王河,從蘇集鄉辛章西北的引黃總乾渠串涵到雙廟仇入德惠新河,全長34公里,有41條排水溝相通,流域面積172.75平方公里,水利配套設施比較齊全,為縣境東部排澇、排鹼、引黃灌溉的主要河道。 [17] 
洪溝河,原系古篤馬河上游屯氏別河南瀆。唐開馬頰河後,為其支流。現為德惠新河支流。清乾隆時期,境內段長31公里,寬7米到30米不等,深2米左右。民國26年(1937年),上源自石家窪延至賈莊。 建國後,1952年疏浚27.876公里,完成土方33.4萬立方米。1963年挑挖河道,完成土方5.059萬立方米。1966年2月,自賈莊至王鳳樓30公里段挑挖子河,組織民工4400餘人,用工18萬個,完成土方63萬立方米。 1968年冬,按馬頰河“64雨型”排澇模數為設計依據,對賈莊到王鳳樓段進行擴大治理。開口寬15至20米,河底寬5至13米,挖深3至4米,用工45.5萬個,完成土方118萬立方米。治理後,排澇流量41.8立方米/秒。1974年降雨898毫米,河道排水仍不及時,出現外溢、倒灌,造成瀝澇。 1975年4月,按徒駭河流域“64雨型”排澇標準,調集19個公社的近萬名勞力再次擴大治理,使上游延伸到王木東引黃總幹串涵,下游在王鳳樓閘前匯入德惠新河,全長31.24公里,用工273萬個,完成土方219.5559萬立方米。 三次治理洪溝河,共投資173.6萬元,完成土石方592.3106萬立方米,大大提高了排水能力。引黃復灌後,與馬洪乾溝、尚仇乾溝、扁擔溝接通,並輸黃水入趙王河,河道不斷淤積。為保證汛期排澇,於1982年、1985年兩次對總乾渠串涵到官道張段進行清淤,共挖土72萬立方米,國家投資25.86萬元,地方自籌14.23萬元。 [16] 

德惠新河流域概述

德惠新河流域範圍

德惠新河位於徒駭河與馬頰河之間,為1968~1970年新開挖的河道。幹流起自平原縣王鳳樓村,流經平原、陵縣、臨邑、商河、樂陵、陽信、慶雲,於無棣縣下泊頭村東北12公里處與馬頰河匯合後入渤海,河道總長172.5公里,流域面積3248.9平方公里,耕地18.2萬公頃,人口150萬人。

德惠新河地質地貌

該流域是黃河沖積平原,自然地形為西南高,東北低。在地質構造上,近於渤海凹陷中心。隨同泰山、太行山、燕山等高地的隆升,黃河濁流的衝淤,沉積物逐年加厚,到第四紀,沉積物超過了下陷,構成了平原。土壤分為砂質土、壤質土、粘質土、潮土等。極易淤積。

德惠新河水系

德惠新河屬海河流域。德惠新河有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較大支流12條,其中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禹臨河、臨商河、躍進河、引徒總乾渠等4條。

德惠新河氣候

德惠新河流域屬暖温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春季多風少雨,氣候乾燥,氣温回升快;夏季氣候温熱,降水集中;秋季天高氣爽,雨量驟減,氣温下降;冬季雨雪稀少,氣候乾冷。多年平均降雨量585毫米左右,約70%的雨量集中在6-9月份。

德惠新河水文水資源

德惠新河屬季節性河道,客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23億立方米。徑流的年內變化受降水影響,大部分集中在7-9月份,流域河段大部分非汛期缺水或乾涸無水。

德惠新河水旱災害

洪災發生頻繁,建國後的57年中,洪澇災害受災面積超過20萬畝次的年份19次,以1961年和1964年最為嚴重。春旱年年發生,秋旱年年出現。尤其以1968年、1992年旱災最為嚴重,造成了春棉枯死,小麥減產,夏播無法下種。

德惠新河社會經濟

德惠新河流域經濟發展,防洪要求高,防洪保護區涉及德州、濟南、濱州三市10個縣(市),面積5636平方公里,耕地32.29萬公頃,人口309.4萬人。本區域為山東省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近年來農業生產得到了較大發展,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油料及雜糧等。同時也是重要的林果生產基地,無棣縣素有“中國棗鄉”、“金絲小棗第一縣”之稱。陽信縣素有“中國鴨梨之鄉”之稱。同時本區域工業基礎不斷壯大,魯北化工集團、埕口鹽場以及勝利油田等工礦企業均在此保護區內。1997年工業產值達100.49億元。隨着黃河三角洲開發及海上山東建設兩大工程的啓動,本區域的經濟將會以更高速度發展。

德惠新河河道治理

德惠新河是1968年為解決徒駭河、馬頰河下游之間低窪地帶排水困難而人工開挖的一條排水河道。幹流工程分兩期實施。第一期:王鳳樓至老馬頰河段長104.7公里為新挖河,於1968年冬至1970年完成挖河、築堤。第二期:老馬頰河段按“64年雨型”擴大治理,於1970~1971年完成,其中下泊頭至匯河口段12公里為機械化施工。
1991年經海委批准,開始對幹流河道進行清淤治理,至1994年完成了大劉店閘以上約133.6公里河道的清淤任務,完成投資5610萬元。1999年經山東省計委批准安排了海口段(胡道口閘至匯合口)19.0公里的清淤治理,完成土方470萬方,投資4104萬元。通過對上游王鳳樓造紙廠排放污水綜合治理,已經初步使得全境內河水達標。

德惠新河蓄水灌溉

本流域屬農業大區,已形成以引黃灌溉為主、井渠結合提水灌溉為輔的農業灌溉體系。

德惠新河流域開發

由於受歷代黃泛影響,德惠新河流域崗窪不平,窪地多,排水出路少,澇災嚴重。境內河道建有攔河水閘8座(王鳳樓、後張、趙棒槌、鄭店、王槓子、大劉店、白鶴觀、胡道口),1991年至1994年,因河道淤積嚴重,按“六四型”排澇、“六一型”防洪標準進行了治理,改建了東西宗調節閘,解決了德惠新河與馬頰河之間的相互調水問題。

德惠新河流程紀實

德惠新河干流起自德州市平原縣王鳳樓村,上游有洪溝河、趙王溝流入,向東流經陵縣、臨邑、商河、樂陵、陽信、慶雲、無棣等8縣市,在無棣縣東北部與馬頰河匯流入渤海,幹流長172.5公里。
德惠新河上游段105公里為新開挖河道,下游段67.5公里則是利用了馬頰河故道,擴大治理後成為德惠新河河道。德惠新河上游由支流洪溝河、趙王河匯流於平原縣王鳳樓而形成,流經德州市的平原、陵縣、臨邑、樂陵、慶雲五縣市21個鄉鎮,德州市境河道長度127.6公里,堤防長度203公里。德州市域內主要有趙王河、洪溝河、張豐池溝、禹臨河、引徒總幹、備戰河、臨商河、大胡樓溝等支流匯入。
德惠新河德州段自上而下有王鳳樓、後張、趙棒槌、鄭店、王槓子、大劉店、白鶴觀、胡道口閘8座攔河閘,有險工3處,阻水高渠12條,缺口17處,其中支流入口5處,流域面積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入口有禹臨河、臨商河、躍進河3處,均無控制建築物,行洪時支流排水受頂託,幹流洪水倒灌。德惠新河濟南段自商河縣懷仁鎮三皇廟西沿臨邑、商河縣界東北流,到臨商河口西入商河縣境,於奎台鄉坡李家東又沿樂陵、商河縣界再東北流至韓廟鄉買虎站東出境。主要支流有臨商河、躍進河、改鹼河和商東河。
德惠新河自陽信縣崔家樓村北進入濱州市陽信縣境,經王槓子村西,至王坤兮村北進入德州市慶雲縣,又於解家村西入濱州市無棣縣,經大王家西、掛甲口西、車鎮西、大楊西、大山東、劉郭橋東、黃瓜嶺東,又東北與馬頰河匯流入渤海。濱州市境內陽信、無棣兩段河道總長77.6公里,堤長137.4公里,流域面積135.4平方公里。陽信縣崔樓河底寬58米,邊坡1:3,堤高2.70米,堤頂寬5米,堤距154米,排澇流量281.7立方米/秒,防洪流量414立方米/秒;王坤兮村北河底寬87米,邊坡1:3,堤高3.4米,堤頂寬4米,堤距187米,排澇流量296.4立方米/秒,防洪流量455立方米/秒。無棣縣解家河底寬87米,邊坡1:3,堤高2.7米,堤頂寬6米,排澇流量302立方米/秒,防洪流量455立方米/秒;匯合口河底寬105米,邊坡1:5,堤高1.3米,堤頂寬4米,堤距540米,排澇流量320立方米/秒,防洪流量472立方米/秒。德惠新河濱州段共建有攔河閘3座,王槓子閘、白鶴觀閘、胡道口閘,因村命名,七十年代建成,此外,還有引排水涵洞28座,生產橋6座。德惠新河(濱州段)為平原河道,無棣境內系利用馬頰河故道改建而成,因距黃河較近,受歷代黃河決泛影響較大,整個河道大勢尚順直,但局部彎曲段較多。
德惠新河是一條人文河流,流域陽信、無棣二縣歷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原始社會晚期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聚居,但在明朝以前,由於該流域瀕臨渤海,土地斥鹵,居民較少;明代,方有大批山西省洪洞縣、河北省棗強縣的移民遷來居住,勤勞勇敢的先民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辛勤勞作,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素有“東省文明之區、北海翰苑之府”的稱譽,因此,德惠新河流域內名勝古蹟、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眾多,有大禹、漢武帝、魏武帝登臨並留下遺蹟和詩文的禹貢碣石山。
碣石山位於德惠新河濱州段左岸,《禹貢》稱碣石山,後稱無棣山、鹽山、馬谷山、大山,呈圓錐形,海拔63.4米,佔地20餘萬平方米。該山形成於距今73萬年的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時期,由12萬年前的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是我國最年輕的火山,也是華北平原地區唯一露頭的火山,被譽為“京南第一山”,1999年3月被列為省級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德惠新河入海處是貝殼堤島與濕地系統自然保護區,該貝殼堤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且是唯一的新老堤並存的貝殼堤島,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島鳥類遷徙的中轉站和越冬、棲息、繁衍地,共有鳥類45種,保護區內遼闊、寧靜,自然風光優美,是騎馬、獵兔、捕魚、捉蟹的好地方。

德惠新河抗旱分工

山東副省長、省委政法委副書記、省公安廳廳長範華平,負責德惠新河抗旱工作。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