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潘公戏, 亦称“潘太公游春”,是一种集歌舞、戏曲、杂耍、傀儡与假面杂扮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源于唐末宋初,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流传于江西省德安县境内吴山、爱民两乡。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3]
德安潘公戏以“请神”“驱鬼”“捉蛇”“寻医”“关公打大刀”“竖杨树桩”“单、双杠翻杠”“倒立表演”“拜天拜地”等表演形式,于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分进行白天游春和晚上表演。 [5]
- 中文名
- 德安潘公戏
- 别 名
- 潘太公游春
- 起源时代
- 唐末宋初
- 表演形式
- 请神、驱鬼等
- 所属地区
- 江西德安县
- 非遗级别
-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介
播报编辑
德安潘公戏体档迎源于唐末宋初,以“请神寒柜”“驱鬼”“捉蛇”“寻医”“关公打大刀”“竖杨树桩”“单、双杠翻拳体请杠”“倒立表演”“拜天拜地”等放尝表演形式,于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分进行白天游春和晚上表演。 [4]
演出内容主要是祈神保佑、驱鬼逐魔、消祸灭灾、保佑合家平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增延福寿,并杂有农事生活、四季时调娱乐,亦有一定的宗教礼仪、杂技表演色彩。其特点是开洒协旋棚做戏,棚为布帐(幕),做戏即表演演员头戴傩面(鬼脸壳),语言及唱歌均属当地原生态的民歌唱段,乐器仅限锣、鼓、笛三种,表演器具有木偶(装有三根支杆、二尺来长杖头),面具用樟木雕刻的各种人头像,以油漆化妆。游春和表演都有严格的程序和各种仪式,既有人物故事、场次故事,又有歌舞,唱、唸、做、打、杂技等综合性表演手段,所唱段子的音韵都是傩歌《柳七娘子游春》音韵的主旋律。 [4]
潘公戏几鸦煮是宋代肉傀儡的遗存,它有完整的文学剧本,原始的表演形式,珍贵的傀儡造型和古朴的戏剧面具,是极其珍懂旬元贵的文化资源誉备船悼。 [4]
起源
播报编辑
德安潘公戏源于唐末宋初,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流传于江西省德安县境内吴山、爱民两乡。 [5]
传承保护
播报编辑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西省德安县文化馆获得“德安潘公戏”保护单位资格 [1]。
地理位置
播报编辑
德安潘公戏流传于德安县境内吴山、爱民两乡,主要分布在樟杨柳村“六桂”、“三胡”、“二李”、“一陶”共12个村落,位于东经115°23′—115°50′,北纬29°10′—29°30′,地处幕阜山脉中段。据唐人崔令钦所著《教坊记》中记载,传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艺术特点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