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國總理府

鎖定
1871年至1945年的德國總理府。直譯為帝國總理府 (德語:Reichskanzlei) 又譯為柏林總理官邸。作為德國帝國時期、魏瑪共和國及納粹時期的總理辦公處所。
中文名
德國總理府
外文名
Bundeskanzleramt
別    名
帝國總理府
柏林總理官邸

德國總理府舊總理府

舊總理府 舊總理府
1869年普魯士邦政府已收購位於柏林威廉大街77號的洛可可式安東尼·拉齊維烏(Antoni Radziwiłł)王子宮殿,即前舒倫堡宮(Palais Schulenburg)。從1875年官方進行翻修工程使其成為總理府。1878年7月柏林會議及1884年剛果會議的舉辦地點。
在魏瑪時期,總理府被已現代風格建築擴建,於1930年完工。當1932年至1933年,在同條大街73號的總統府整修時,也被拿來當作興登堡總統的住所,在1933年1月30日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希特勒內閣在府邸舉辦了多次會議。1935年時,建築師保羅·特魯斯特(Paul Troost)及李昂哈特·高爾(Leonhard Gall)重新設計內部裝飾以作為希特勒的住所,增加温室及防彈的地窖,從1936年持續擴建,並起名為元首地堡。 在二戰期間因空襲及柏林戰役而毀損,但其殘跡至1950年尚未清除。

德國總理府新總理府

新總理府 新總理府
1938年7月下旬,希特勒正式指定建築師阿爾貝特·斯佩爾建立一新總理府於沃斯大街的一側到與威廉大街的交叉口,並要求一年內完成。希特勒評論俾斯麥啓用的舊總理府只適合肥皂公司,不適合作為大德意志國的總部。儘管如此,其仍為正式住所,當時也正在進行翻修,供希特勒所住的私人樓層也被稱作元首寓所(Führer apartment)。新舊總理府共同擁有一個大中庭,在其底下即為元首地堡,希特勒從1945年至其自殺時居住於該處。斯佩爾在其自傳中説明其新總理府的總設過程,包含清理、設計、建立、裝設,費時不足一年。但事實上,在1935年就完成初步規劃和設計工作。另外用來建設新府邸預定地的沃斯大街2號也遲至1937年就清理完畢。
新總理府內閣會議室 新總理府內閣會議室
希特勒指定沃斯大街的北側,並要求斯佩爾建立“使民眾印象深刻”的高大外牆及大廳。希特勒並未限定建設花費的開支。要求在一月前完成以期新總理府舉辦外交接待會。超過四千名工人輪班,以二十四小時日以繼夜。該巨大建設較預定已提早48小時,該計劃使斯佩爾獲得好組織者的名聲,並受到希特勒的喜愛,在之後被任命裝備與軍火部長及戰時義務勞動負責人。建設成本最後超過九千萬馬克,超過的10億美元。
新總理府的走廊。新總理府在柏林戰役受損嚴重,在戰後被蘇軍摧毀。而其西半部則位於柏林牆的“死亡地帶”,在1980年代才有公寓建築及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