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國情報機構

鎖定
德國的情報機構獲取情報的能力不亞於美國的中央情報局。組織機構有聯邦情報局、聯邦憲法保衞局、聯邦軍事情報局等。
中文名
德國情報機構
外文名
Germany's intelligence agency
主要任務
蒐集軍事、政治、技術和經濟情報
成立時間
1956年4月

德國情報機構組織機構

德國情報機構聯邦情報局

德國情報機構 德國情報機構
1956年4月,聯邦情報局在美國支持下,按中央情報局的旨意和模式成立。從某種意義上説,德國情報機構就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在聯邦德國的翻版。它是一個由舊納粹分子、希特勒邊防軍高級將領掌管和指揮的秘密情報機關。主要任務是:負責蒐集和分析外國的軍事、政治、技術和經濟情報。它不僅同聯邦國防部所屬的軍事情報機構,及聯邦內政部隸屬的聯邦憲法保衞局建立密切聯繫,而且還同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北約國家的各情報機構,建立業務聯繫和進行情報交流。
1990年兩德實現統一後,原聯邦德國的聯邦情報局成為整個德國的情報機關。隨着冷戰的結束,聯邦情報局一些傳統的戰略目標已經消失,同時又出現了諸多新的挑戰。面對這樣的新形勢,聯邦情報局對其方針、任務進行了一些新的調整,提出了新任務,確定了新重點,除了獨聯體和東歐之外,把北非、第三世界各國和地區作為關注的重點。
該局現有工作人員7000多人,設有100多個分局,工作人員大約2400餘人,派往國外的情報人員則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活動。聯邦情報局下設4個司:一司,又稱情報司,一是負責蒐集情報,並將彙集的情報經鑑定後轉送三司;二是負責向國外派遣情報人員和向聯邦德國的各駐外國機關派遣人員。二司,又稱技術司,主要負責無線電監聽、廣播監聽等。三司,又稱調研工作司,主要負責整理、分析和公開情報工作,其主要人員是軍事、經濟、政治方面的專家。四司;又稱管理司,主要負責人事、總務和行政的管理。

德國情報機構聯邦憲法保衞局

它是以聯邦憲法設置的反間諜和反恐怖主義活動的機關,故名聯邦憲法保衞局。創建於1950年9月,隸屬於聯邦內政部,總部設在科隆市郊的埃倫費爾德,約有工作人員5000餘名。主要任務是蒐集和分析涉及國家安全的情報,偵破國內的間諜、特務、顛覆、破壞、暗殺等活動,並參與制定各項保密制度和措施以及對身居要職的政府工作人員的政審工作。
1972年8月以後,監視外國秘密情報機關和外國激進團體在聯邦德國的行動,也納入該局的職責範圍。恐怖活動和新納粹活動的威脅增加後,該局又增加了這方面的國外防衞任務。1990年10月30日德國統一後,特別是由於東歐的劇變,使得聯邦憲法保衞局把原來對付東歐和蘇聯的力量轉移到對付恐怖主義組織、有組織犯罪集團、販毒以及被禁止的技術出口等方面來。
總部下設8個處。在原東德所設的5個州里也設立了州憲法保衞局,每個局下設5個處:行政處、專業問題中心處、蒐集處、分析利用處和反間諜處。每個局約有150~200名工作人員,在各州都設有分局,各州的分局歸州內政部管轄。

德國情報機構聯邦軍事情報局

也叫軍事反間諜局、國防部情報局或武裝力量指揮參謀部第二局,是德國最高軍事情報和反間諜機關。
該局總部設在科隆,現有工作人員2500人。主要任務是:彙集各種渠道獲得的以軍事為主的情報,加以分析、研究和鑑定;保衞德國國防軍的安全,防範外國情報機關對德國國防軍的安全構成的威脅;實施對駐外武官的領導和指揮;並負責審查約2萬名接觸機密文件的人的可靠性。它名義上不搞軍隊以外的情報工作,實際上工作範圍遠遠超出了軍隊。
在國內6個軍區內設有分局,總部內設7個處,另有一所國防軍情報學校。該局效率在德國的各情報機關中堪居首位。僅1991年一年之內,就破獲了諜報案件等1200多起。

德國情報機構監聽事件

英國情報部門因監控醜聞被告上法庭 英國情報部門因監控醜聞被告上法庭
2013年10月,德國聯邦情報局發現約2000個美方“選擇器”目標在西歐地區,其中包括一些政界人士。這些情況此前均未向總理府上報,直至2015年年3月。
2015年4月23日,德國政府賽貝特聲明,迴應德媒當天曝光德國情報機構對美國情報機構監聽行為知情不報一事。賽貝特説,總理府認為德國聯邦情報局工作存在技術和組織上的疏漏。
賽貝特在聲明中説,德國總理府已告知聯邦情報局立即消除隱患,聯邦議院相關委員會也會繼續調查事情真相,沒有證據表明德國或歐洲民眾被大規模監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