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國國防軍

鎖定
德國國防軍(德語:Wehrmacht),是1935至1945年間納粹德國的正式軍事力量的稱呼。它是由1921年1月1日成立的德國防衞軍(德語:Reichswehr)更名而來。
1945年5月9日德國戰敗投降後被解除武裝,國防軍被解散,只保留小規模的國境防衞隊及掃雷艇部隊作為防衞之用,直至1955年11月12日,新的聯邦國防軍正式建立。
中文名
德國國防軍
外文名
Wehrmacht
別    名
國防軍、德國軍隊、德軍
所屬國
納粹德國
部隊構成
陸軍、空軍、海軍
指揮機構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前    身
德國防衞軍
時    間
1935年10月15日 至 1945年5月9日

德國國防軍歷史背景

“國防軍之父”漢斯·馮·塞克特 “國防軍之父”漢斯·馮·塞克特
德國國防軍包括國防軍陸軍(Heer,又譯為納粹德國陸軍又稱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國防軍)、國防軍海軍(Kriegsmarine,又譯為納粹德國海軍後稱民族社會主義德國海軍)和國防軍空軍(Luftwaffe,又譯為納粹德國空軍後稱民族社會主義德國空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意志帝國的軍隊幾乎完全解散。士兵獨自或是結伴返回德國。很多這些士兵後來成為半軍事自願組織自由軍團(Freikorps)的成員,在1918至1923年期間參與鎮壓革命與邊境衝突。
但是,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始終需要組織軍隊,於是在1919年3月6日頒佈法令,建立了臨時國防軍(Vorläufige Reichswehr),包括臨時國家陸軍(Vorläufige Reichsheer)與臨時國家海軍(VorläufigeReichsmarine)。陸軍人數有大約四十萬男性。9月30日,軍隊被重新組織為“過渡性軍隊” (Übergangsheer),直到1921年1月1日政府按照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建立魏瑪防衞軍(Reichswehr)為止。
1933至1934年間,時任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秘密開始了德國防衞軍的擴充。在1935年10月15日,納粹德國正式將德國防衞軍(Reichswehr)更名為德國國防軍(Wehrmacht [1] 
1936年3月7日,德國國防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西方國家沒有干涉。1936年7月,德國國防軍開始武裝干預西班牙內戰。1938年3月,德國國防軍佔領奧地利。1938年10月,德國國防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9日,德國國防軍擴張至波蘭、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南斯拉夫、希臘、蘇聯等國,並給這些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1945年5月9日德國戰敗投降,德國國防軍被解散。

德國國防軍軍隊信仰

時任國防部長的維爾納·布隆伯格於1934年開始了軍隊的政治化改革,而在1935年9月軍隊開始採用新的入伍宣誓詞之後改革達到了高潮,從此國防軍不是向德國憲法負責而是直接向德意志帝國的三軍領袖負責,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在1944年當以施陶芬貝格為首的少數國防軍軍官企圖刺殺希特勒時,相當一部分的國防軍軍官視其為叛變。

德國國防軍誓詞

我在上帝面前莊嚴宣誓,將毫無保留地服從阿道夫·希特勒——帝國元首、國防軍最高統帥的命令,並以一個英勇軍人的名義信守誓言,乃至犧牲在所不惜。 [2] 

德國國防軍軍隊編制

德國國防軍簡介

德國國防軍由陸軍(Heer)、海軍(Kriegsmarine)、空軍(Luftwaffe)三大軍種組成,德國國防軍的最高指揮機關是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KW,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它下轄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OKH,Oberkommando des Heeres)、國防軍海軍總司令部(OKM,Oberkommando der Marine)、國防軍空軍總司令部(OKL,Oberkommando der Luftwaffe)。
但是由於希特勒喜歡干涉陸軍事務,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總是跳過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直接指揮陸軍,在1941年之後甚至全盤接手東線指揮權,只讓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指揮西線。
因為海軍、空軍為技術專業軍種,希特勒在事務上難以置喙,故國防軍海軍總司令部與國防軍空軍總司令部享有較大自主指揮權。
歷任國防軍總司令:
1935年-1938年德國國防軍總司令為維爾納·馮·勃洛姆堡(Werner von Blomberg)。
1938年-1945年4月30日為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45年4月30日-1945年5月9日為卡爾·鄧尼茲。
1935年-1938年德國國防軍總參謀長為維爾納·馮·勃洛姆堡(Werner von Blomberg)。
1938年-1945年總參謀長為威廉·凱特爾
二戰期間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部作戰部部長為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德國國防軍陸軍

在希特勒的侵略行動中,國防軍陸軍為其充當了急先鋒,陸軍喜歡使用“閃電戰”戰術,在國防軍空軍的配合下,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閃電戰”在波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取得了成功,但是在蘇聯卻遇到了失敗。
1938年-1942年,陸軍總司令是瓦爾特·馮·布勞希奇,1942年-1945年陸軍總司令由阿道夫·希特勒親自兼任。
德國國防軍陸軍 德國國防軍陸軍

德國國防軍海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國防軍海軍在許多方面都尚未準備,便以一支有限力量的海軍去攻擊運載英國國內需求物資的商船,並消滅因分散護航而較弱的英國海軍艦隊,起初戰果頗多,擊沉不少同盟國商船,因為希特勒對水面艦隊始終印象不佳,認為其建造緩慢且戰果小;而潛艇部隊建造速度快,還在法國陷落而取得西部港口後,對英國發動大規模的潛艇戰中取得一系列豐碩的戰果。德國海軍開始將戰力中心從水面艦只移往潛艇部隊。1940年至1943年德國國防軍海軍潛艇部隊取得了不少成果。
到了1943年,德國潛艇在大西洋越來越力不從心,盟軍不但破解了密碼機和開發了多種先進反潛武器,如更先進的聲吶、雷達、深水炸彈,還投入了大量護衞航空母艦和反潛戰鬥羣進行護航;同年5月,德國潛艇因為損失過高而放棄了狼羣戰術,改以單艦巡弋的方式繼續作戰。戰爭末期,德國海軍雖研製了先進的通氣管式潛艇,如XXI級潛艇和XXIII級,並投入使用直到戰爭結束,但仍無法扭轉戰敗的結果。
1939年-1943年國防軍海軍總司令為埃裏希·雷德爾,1943年-1945年國防軍海軍總司令為卡爾·鄧尼茨
德國國防軍海軍軍旗 德國國防軍海軍軍旗

德國國防軍空軍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德國國防軍空軍於1935年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撕毀了《凡爾賽條約》後正式成立。其中,德國的飛機大部分皆為先進的設計,在技術上勝過1930年代的其他大部分國家。如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和Bf-109戰鬥機。
由於有西班牙內戰的經驗,德國國防軍空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是當時世上最強大、最先進和最具戰鬥經驗的一支空軍。二戰開始後,國防軍空軍是德軍在閃擊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給國防軍陸軍提供戰術性的密接支援,令德軍在戰爭頭九個月內以非常短的時間內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是國防軍空軍1940年8月在不列顛空戰中被英國皇家空軍擊敗,原因是國防軍空軍缺乏戰略打擊能力。儘管這場空戰的失敗挫傷了國防軍空軍的氣勢,但是當希特勒於1941年6月入侵蘇聯時,國防軍空軍在初期仍取得不小的戰果,其勝利一直到1942年至1943年的蘇聯冬天所中止。
由於德國並未在1941年或1942年取得對蘇聯的決定性勝利,國防軍空軍被迫陷入一場消耗戰中,作戰範圍也持續擴大到北非和大西洋。美國的參戰更使得英國皇家空軍迅速恢復實力,能對德國本土持續地空襲,在這期間,國防軍空軍的力量持續被削弱,到了1944年中期基本上已消失,使得在西線反擊盟軍的國防軍陸軍缺乏空中支援。德國空軍以革命性的新式戰機持續戰鬥至戰爭最後幾天,如Me 262、Me 163和He 162,但仍無法扭轉戰敗的結果。
1933年4月 - 1945年4月德國航空部部長和1935年3月 - 1945年4月德國國防軍空軍總司令均為赫爾曼·戈林

德國國防軍軍官

德國國防軍雜誌宣傳畫 德國國防軍雜誌宣傳畫
德國國防軍陸軍的力量基礎來自於其人力。儘管同盟國的宣傳機器稱德國士兵是一些毫無想象力的半機器人,他們只知道服從命令。但事實上,德國士兵既紀律嚴明,又富想象力,他們能夠應付各種複雜的或突發的局面。受腓特烈大帝時代戰鬥傳統的影響,普通的德國士兵比其對手的士兵更加訓練有素,關鍵是他們要懂得“領袖原則”,這一原則已成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德軍基本訓練的一部分。這種體制鼓勵軍中幹才可以連升一到兩級,直到他執掌帥印。這樣,如果上一級指揮官戰死沙場或無法指揮,下級的士兵就能夠接掌指揮權,圓滿完成任務。
德國軍官層也有很大的主動權,這與波蘭、英國和法國盟軍中的體制全然不同。一項普通計劃一旦通過,低級軍官就被賦予相當高的裁決權限。事實上,下級軍官需要在任何時候表現出主動進取的姿態,把總目標不斷推向深入。這種激勵個人進取心的體制被稱做“目標導向型策略”,這也是閃擊戰理論實際操作時的核心部分。
戰場上的軍官都有一個高級參謀系統來協助工作,這就確保了整支軍隊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能夠最有效的投入戰鬥。這一系統的基礎最初形成於過去普魯士軍隊的參謀本部,此後在一九三五年柏林軍事學院成立後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西方國家參謀軍官與陸軍士兵之間的對立情況在德國國防軍陸軍中卻比較少見,因此保證了軍官之間能高質量的合作。 [3] 

德國國防軍戰爭罪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佈黨衞隊為犯罪組織,但並未對德國國防軍總指揮部和總參謀部宣佈犯有戰爭罪行。此後很長時間“國防軍無罪”論在德國流傳極為普遍。但實際上德國國防軍在二戰中觸犯了日內瓦公約和海牙戰爭條例,犯有重大罪行。
在蘇聯,德國國防軍根據既定政策在蘇聯瘋狂掠奪糧食、日用品、石油等物資。同時,德國國防軍協助黨衞隊殺害了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當時國防軍的任務主要是負責確定黑名單、限制猶太人活動範圍和提供猶太人的住址,沒有國防軍的這些配合,黨衞隊也難以得手。二戰期間蘇聯戰俘死亡人數高達330萬,德國國防軍有不可推卸的罪責。
在波蘭,黨衞隊槍斃平民 在波蘭,黨衞隊槍斃平民

德國國防軍戰爭傷亡

位於愛沙尼亞的德軍士兵的墓碑 位於愛沙尼亞的德軍士兵的墓碑
在二戰期間,有超過600萬國防軍士兵受傷,超過1100萬人成為俘虜。有553萬名德軍士兵死亡(包括黨衞軍),其中215,000人是在德國徵召的蘇聯公民。德軍大約四分之三的損失都發生在東線(270萬人),外加最後階段1945年1月到5月損失的120多萬人,德軍在東線累計損失了390多萬人。

德國國防軍女兵問題

在“二戰”時期的德軍建制中不存在女性,女人在軍中的身份只是協助者,沒有軍職和軍銜,也不佩帶武器,而且基本上只在自願者中間徵召。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應徵成為“國防軍女助手”的德國婦女達50萬人。戰爭結束後,這批帶着傳奇色彩的女人們像沙中覆水一樣迅速從現實中蒸發了。她們不寫書,不集會,無組織,也無聲響,眾多和“二戰”有關的史書和文學作品中也很少提及這一批人。
自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誕生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孔武強悍的德國軍隊歷來是男人的世界。但是,這個歷史到了第三帝國時期被改寫了。
1935年5月頒佈的德國“國防法”在第一條第一款中規定:“每個德國的男人都有義務服兵役。”同時在第二款裏又規定:“每個德國男人和女人在戰時均有超越兵役為國服務的義務。”這是一個十分糟糕的法律表述,它至少不應該把義務不同的男人和女人放在一起談。難道女人在和平時期就不必為國服務了,本來沒有當兵義務的女人又如何在戰時和男人們一起“超越兵役”。
一向嚴於語言修辭的德國人為什麼會在如此重要的法律中做出瞭如此含糊不清的表述,合理的解釋是,準備打仗的德國要給戰時的人力資源預留出最大的合法的開發空間,同時又不願意過早明確具體的形式。
具有“一戰”經驗的希特勒深知的一點是,以德國男子的數量規模根本不可能勝任一場稱霸歐洲和東擴疆土的大戰。一旦開戰,德國一方面要在兵源上傾全國男丁之力,另一方面,凡女性勝任的非作戰類軍中崗位,應由女性佔據,藉以釋放更多的男子用於前線作戰。
4年之後,隨着波蘭戰役的爆發,德國女性介入戰爭的形式終於得以明確:符合條件的女性將以“國防軍女助手(Wehrmachtshelferinnen)”的身份介入非前線的軍隊工作。
在當代德國的社會福利體系中,服務於國家的工作年限均被納入養老金的有效工齡,這一規定與當事人就職期間的國策是否正確,當事人所服務的國家組織是否在後來被判有罪,當事人為其服務的政體是否一直延續都不發生直接關係。這也就是説,無論當事人在納粹時期是黨衞軍、國防軍還是國防軍女助手,他的服役時間都會被聯邦德國計入其領取國家養老金的有效工齡,除非當事人本身被定為罪犯。在德國的第六社會福利法典(SGB6)中,“國防軍女助手”的服役期也在退休工齡計算的範疇之內,而“國防軍女助手”的概念也涵蓋了“黨衞軍女助手”,即被很多人誤讀的所謂“女黨衞軍”。
在北威州花山市的採訪中,我意外地發現了一個“二戰”時的國防軍女助手,她就是黨衞軍老兵查斯特洛先生的太太安捷.查斯特洛。
她出示了一張自己當年穿“國防軍女助手”制服的照片。從這張照片開始,安捷講起了她的往事:
“我是1925年出生的,我的家鄉在德國最北部的施勒斯維西斯坦。我的父母一共有5個孩子,當時在德國多生孩子是能得獎章的,生4個孩子的母親能得一枚銅牌,生6個孩子得銀牌,生8個就得金牌。我媽媽可是銅牌母親呢。我的上一輩人有很多打過兩次世界大戰,我父親就是一個。他1889年生人,1917年剛滿18歲就應召入伍參加了一戰。”説着安捷在相冊中找到她父親在“一戰”期間的一張全身照片。照片上的男子身着整齊的軍服,體形魁梧,挺胸收腹,兩撇鬍須向上翹起,看上去很威武,又帶幾分殺氣。安捷撫摸着那張發黃的照片繼續説道:
“在兩次大戰之間的和平年代,父親的職業是屠夫,靠宰牛賣肉為生。一戰後的德國經濟瀕於崩潰,很少有人能買得起肉,貨源的供應也非常緊張,這迫使父親關閉了自己的肉店。在看不到前途的情況下,他把德國振興的希望全部寄託在了極右黨派身上,而且參加了納粹黨。1944年,在德國軍隊從東線戰場節節敗退的形勢下,已經55歲的父親再一次穿上了軍裝,但時間不長,他就在守衞但澤(現屬波蘭)時被蘇軍俘虜了,後來他就死在了蘇聯的戰俘營。一個從戰俘營回來的人對我母親説:你先生是在戰俘營裏餓死的。死之前他已經沒有了飢餓的感覺,只是一遍一遍地説他非常非常想家。
1943年2月18日,德國宣佈進入全面戰爭,全部社會活動、一切人力物力都投向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戰爭。為了填補前線的兵源損失,本土防空部隊的軍人大多被調去加強前線的步兵師,結果就空出了大量可以由婦女和學生替代的崗位。我和弟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上防空陣地的。我弟弟是1929年出生的,參戰時還不到15歲。為了使這羣中學生在作戰期間仍然能夠學習,弟弟的老師也進入了軍隊,以便在戰鬥的間隙為他們上課。
1943年,我被徵入國防軍的海軍助手系列,任務是支持海岸高炮部隊,當時剛18歲。我們的制服是灰色的,而真正的海軍制服是深藍色的,這是海軍的陸地支持人員和海上作戰部隊的一個差別。我操作過3種防空器材:探照燈、防空監聽器、導向儀,主要是為10釐米口徑的高射炮指引敵機目標。操縱這些大傢伙沒把子力氣是不行的,以前這都是男兵乾的活兒。所以接替他們的姑娘們必須身體強壯。”
在老相冊中,我看到了安捷和幾個女孩子在探照燈前的一張合影,果然個個強壯。我放下照片後問道:“二戰期間,德國和蘇聯都曾大規模地徵召婦女參加軍隊工作。我記得蘇聯徵召了80萬,德國徵召了50萬。您知道蘇、德兩國婦女在參戰形式上有什麼區別嗎。”
安捷答道:“有很大的區別。俄國的參戰婦女是真正的軍人。除了常規的醫療和通訊工作外,她們中有很多人和男兵一樣當狙擊手、偵察員、坦克兵甚至幹飛行員。而在德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女兵。直到戰爭的最後關頭,德國也沒有派女性去最前線廝殺。這是一條底線,也是西歐各國的傳統:火線作戰部隊只能由男性組成。所以,在二戰中蘇聯女兵有很大死傷,而德國方面的參戰婦女損失很小。我看過一個統計材料,上面説,到1944年10月,德國的女人共承擔了350個探照燈連的任務,到1945年3月(也就是德國投降前一個多月),像我們這樣直接介入軍事活動的婦女達到了50萬人,差不多佔德國剩餘總兵力的20%吧。不過,官方從來不把我們這些人視為正規軍的軍人,而稱我們是國防軍女助手。我們分佈在防空、通訊、裝備維護等領域。此外,負責戰地服務的準軍事化女性還有10萬人。
“但這並不説明納粹沒有打過讓女性上一線作戰的主意。曾擔任德意志婦女會主席的尤塔在她的回憶錄裏説過:1945年初,帝國青年局的局長阿克斯曼打算向納粹的黨辦主任鮑曼提出成立女兵作戰營的建議,為此他來徵求尤塔的意見。尤塔説:絕對不可以,如果我們的戰爭打到了寄希望於婦女來拯救我們的程度,這種戰爭無論如何都不再有意義。女人從生物學的角度上講就不適於扛槍打仗。尤塔這一句話救了很多人。
“在所有參戰的婦女中,上高炮陣地的人是最有風險的。好在我駐守的地方並不是盟軍空軍的攻擊重點。我們的防空部隊駐紮在德國西北部的海岸附近,高炮陣地設在漢堡和庫克斯哈芬之間的一條河道旁,這是易北河的一個支流,空襲不太頻繁。這使得我們這羣女兵們都很喜愛這樣的生活,因為它足夠刺激卻並不十分危險。另外,生活供應也相對充足。天哪,我們一個個都吃得很胖。在服役期間,我們還能經常有機會回家。每次回家,我們都換上花花綠綠的衣裳,因為我們嫌制服不好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