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國中學

鎖定
德國中學教育體系為12至13年義務教育,由於德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在聯邦制的國家,教育體制的立法權屬於各州,因此在德國,中學教育的學校形式在各個聯邦州的情況並不完全一樣。學生進入中學學習無需進行統一考試,依據小學(包括定向階段)的成績、教師的鑑定和家長的意見,決定學生升入哪一類中學學習。
中文名
德國中學
類    型
學校
隸    屬
12至13年義務教育
出    現
德國

德國中學教育層次

教育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初階含有職業預科(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以及文理高中(Gymnasium)和綜合學校(Gesamtschule)。第二級進階也可稱為“高級階段”(Oberstufe),其中主要包含職業教育體系的雙元制度以及文理中學的高年級。德國的初中教育從5年級開始分流,學生進入不同層次的學校進行學習。從有利的方面來説,這樣做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有的放矢,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從不利的方面來看,學生從小就被劃成不同層次,差別對待,心理上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的打擊。
第一初階
(1)成績較好的學生通常選擇文理高中就讀,為期約九年,是進入高等教育必經之路。文理高中結業文憑(Abitur)在各個聯邦州通用,文理高中高級部具有大學預科的性質。其必修與選修課程分成基礎課程(Grundkurs)及專長課程(Leistungskurs)兩類,必修課程分為語言,文學,藝術、社會科學、數理與科技、宗教、體育等,選修課程通常即為大學各學科的基礎課程或入門課程。學生必須修兩門以上的專長課程,其中一科必須為語文、數學或自然科學。高中會考共考四門學科,必修的兩門專長課程另加兩門基礎課程。此外,為擴充選修課程的範圍與深度,也加入心理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課程。
(2)成績次好的學生常常會進入實科中學,學程約五至六年。實科中學是仿效普魯士的中學而建立,因應較高等的職業教育需求而生,而且實科中學也一直是德國教育體系中的典範,具有良好的教育成效,其學生的來源背景主要是社會的中產階級,其成功因素是奠基在兩方面: 一方面實科中學的教學內容重視德國轉形成第三級產業的社會背景;另一方面由此畢業的學生可獲得中級文憑,並具有許多選擇發展的可能: 可以選擇較高等的職業發展;也可以繼續升學,例如進入職業導向的文理中學,因而往高等教育體制邁進。 所以實科中學在德國為教育體制中發展較成功的學校類型。
學校以培養中等的工商業界、政府機關的實務人才為主。其課程以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語言類為主,特別強調科目的實用性,其中必修部分又可歸納為下列五類:1.外語(常為英文);2.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與生物);3.社會科學(歷史、經濟學與地理);4.家政;5.音樂藝術。到了七年級有選修科目,如自然、工藝、與第二外語(常為法文)。學生可以選擇必修科目中的兩至三門參加結業考試;畢業生大多會選擇繼續接受全日制的高級職業技術教育,少部分接受職業訓練。
(3)成績再次的學生則就讀五年制的職業預科,學生所學的課程內容較簡單,課程有宗教學、德語、地理、歷史、音樂、工藝、經濟學、英文、數學、理化、生物及體育,畢業生多繼續進入二元職業教育體系(Duales Ausbildungssystem),完成學徒訓練,並以從事手工業、製造業為主。德國小孩並不全都願意讀大學,因為德國有工齡工資的説法,很多讀十年制中學的小孩,早早畢業讀職業學校,學一點很實用少理論的東西,早日進入社會工作,可能幾年後跟當時剛剛大學畢業出來的大學生工資和發展前途一樣。九年制學校的人出來也不一定就會受人鄙視,工作技術性、實用性強的話一樣可以生活得很好。德國大學裏學的都是很學術很理論很少實踐很書本的東西,有時因為缺少社會實踐能力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比如社會學甚至哲學)。
(4)此外,有些州設立綜合高中(Gesamtschule),綜合學校是上述三種傳統學校類型的組合,通常包括五或七-十年級,有些綜合學校也開設高中部,類似於文理中學的高中部。綜合學校實施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則,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能力選擇較高要求的或較簡單的課程,教學大綱也包括職業教育方面的課程。所有的聯邦州都承認綜合學校的畢業資格。近年來,綜合學校以其教育組織的靈活性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成為德國學校教育體制中除文理中學以外的第二大支柱。
綜合中學是以”機會平等”為其創辦基礎,希望所有成績較差的學生,並不會只因某些科目的成績不理想而喪失更佳的學習機會,,他們可以依據個人的偏好與興趣考量來發展,不會如社會淘汰的機制一樣,因為弱勢而失去更好的發展。 但是反對者卻從實際層面來進行批評: 過多的學校類別在工業國家中是十分罕見的;另一方面,綜合中學生的競爭力也受到挑戰。 綜合中學主要分為兩類: 整合性綜合中學integrierten Gesamtschulen,在這裏學生完全整合,沒有成績分組;另外一類則是也就是協和性中學kooperativen Gesamtschulen,在這類學校哩,學生在部分科目中,必須依據成績分組上課。
第二進階
(1)文理中學高年級
從第11年級開始進入文理中學的高年級階段,依據各州的規定不同為2至3年的時間。在這個階段,授課方式採取課程制(Kurssystem),也就是學生可以依據其喜好與發展方向自由選擇學習課程與重點科目,以此作為進入大學院校的準備。文理高中與綜合高中的高年級均具有相同的資格條件進行高中的畢業考試。除此之外,因為愈來愈多文理中學畢業生選擇進入職場工作或是繼續接受職業教育,所以許多文理高中也針對新興職業或熱門工作的需求,對教學科目進行了改革,縮短學生在校學習的年限。
(2)職業學校
德國職業教育的類型,依據不同專業的需求有不同的新發展,而德國義務教育的年限是到18歲,因此為了符合工作領域上的各項專業以及強制學習年齡的要求,有許多針對不同的情況所設立的學校,例如:職業學校(Berufsschule)、職業專門學校(Berufsfachschule)、專科學校(Fachschule)等。
除此之外,文理高中也順應社會需求增加了各種相關的職業教育,例如,以科技教育為主軸的高中Technisches Gymnasium、以經濟領域為主的高中Wirtschaftsgymnasium、還有高級專業學校Berufsoberschule等,由此畢業的高中生可以領取高中畢業文憑Hochschulreife。

德國中學考試現狀

與中國考試製度的不同
與我國中學教育相比,德國中學沒有期中和期末考試,也沒有中考和高考。老師依據每學期4次閉卷課堂書面作業成績、平時課堂提問和測驗的綜合評定得出學生的學期成績。
但是,德國中學階段有兩次相對關鍵的考試,即以“對比考試”形式進行的中等畢業證書考試和文理中學畢業會考。前者在各類中學的9年級或10年級進行,後者則在文理中學的13年級,12年制的文理中學則在12年級進行。各學校的Abitur考試結果得到全國範圍內的承認。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德國文理中學畢業會考是一場高水平的畢業考試,只有會考合格的畢業生才有資格進入綜合性大學深造。高校錄取新生以文理中學畢業證書或與之相等值的文憑為依據,持證者有權自由選擇高校和專業並受法律保護。畢業考試由各學校自行組織
德國中學上述兩種,考試都由各學校根據其所在聯邦州制定的教學大綱自己命題,在獲得教育主管部門批准後自行組織考試和評分。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拿到中等學校教育畢業證書。未升入文理中學高級階段的學生,則獲得與主體中學和實科中學畢業生的同等學歷
據統計,文理中學的學生從第一階段相當於中國的初中,第二階段相當於中國的高中,淘汰率約為20。德國文理中學第二階段的學習分為語言、文字、藝術,社會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技術三大專業範圍。每個學生必須在11年級新學期開始就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主修專業,並據此選擇由學校搭配好的專業組合。和13年級為深造和提高階段,這兩年的學習成績滿分600分要記入中學畢業總成績滿分840,畢業考試在最後一個學期舉行,由4部分組成,包括3門筆試和1門口試,每門滿分60分,綜合成績240分。每個畢業生所選的考試科目必須涵蓋上述3大專業範圍,德語或一門在中學第一階段就已持續學習的外語必須列為考試科目。筆試三科由考生在能力課程和基礎課程中分別選出兩門和一門,口試則主要通過提問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真實水平,它佔畢業考試成績的25%。

德國中學考試改革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學教育的質量問題和教育公平問題成為德國社會和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人們呼籲打破不同類型中學之間的藩籬,使主體中學、實科中學的優秀學生能更容易地向文理中學流動;認為文理中學畢業會考的不公平是德國高等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之一,而高等教育不公平將進一步加劇社會的不公平。為保證教育質量、維護教育公平,德國社會各界圍繞中學教育改革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大討論,並呼籲對中學生採取相對統一的中等畢業證書考試和文理中學畢業會考。對此,學校、學生、家長和社會意見不一。保守派認為,任何一次性的測試都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體制自然是一個重要方面,但更關鍵的是德國教育體制內的各種行為不夠公正。改革派認為,學校雖然可以通過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選用合適的教材來保證教學質量,但是評價權的分散影響了最終效果。因此,保證教學質量更有效的方法是實行全國或至少是各聯邦州統一的考試。這樣,不僅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教師的授課業績具有可比性,而且每個州的教育水平也有了相對客觀的評估手段。
實行統一
經過幾年的努力,德國實行統一文理中學畢業會考的聯邦州2006年統計是11個,其餘5個聯邦州也將最終在明、後年實行統一文理中學畢業會考。也就是説,到2008年,德國各聯邦州都對本州文理中學實行統一出卷、統一時間考試、校際之間交叉閲卷和評分。
將統考引入中學第一階段畢業考試 近年來,德國文理中學畢業會考趨向統一化的改革浪潮也波及到中學第――階段的畢業考試。在此方面,德國首都柏林率先推出了“中等學校證書考試”。該考試的特點是在考試內容和形式上注重4種能力模式測評,即專業能力、語言能力、方法能力和交際能力。考試範圍包括德語、數學、英語三門必考主課筆試和―門輔課口試及英語口試佔英語總成績的40%,輔課科目由學生自選,筆試試卷由州統一命題,英語口試和自選輔課口試由各校考試委員會自行命題。只有考試合格的學生才能升入文理中學高年級階段繼續學習。
據德國教育部門提供的數字,德國有近1000萬中小學生,其中移民子女佔9.5%,達97萬。越是高級的學校,外國學生越少。畢業後可以直接進入大學的文理中學外籍學生只佔3.9%,在實科中學外籍學生佔6.4%,而在普通中學中,在柏林等移民集中的城市,外籍學生比例超過50%。輿論分析認為,德國的移民政策有很大缺陷,國家始終在“無可奈何”地接受移民,包括大量的非法難民。中學過來讀書就能更好的融入德國社會更快的掌握德語。而且如果你中學過來上大學之前滿4到5年,你就會在上大學之前得到永久居留。這會對你的大學生涯很有幫助。但是前提是你通過高中畢業考試(abitur),通過的標準是平均分在4分以上。不過如果你平均分為3.5分以下,估計當時不會有大學會錄取你。
考試存在問題
教學質量缺乏可比性 長期以來,德國中學對教學質量的監測和評價是在各督學的監督和指導下,由各學校根據該校標準獨立進行,而不作學校間和跨地區間教學質量的橫向比較。德國的教育聯邦制決定了其中學教育缺乏統一的標準,沒有統一的大綱。雖然各州都制定了統一的教學計劃,但許多教師卻按照各校指定的教材組織教學,學校與學校之間在教學質量方面存在很大差異。
評分標準缺乏可比性 德國教師給學生評定分數使用的參照僅僅是自己執教的班級,學生成績在校內和校外的可比性十分有限。德國記分製為1至6分,1分最好,6分最差,一個學生以同樣的成績在一所學校得2分,在另一所學校可能只得4分,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