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化瓷燒製技藝

鎖定
德化瓷燒製技藝是福建德化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德化陶瓷製作生產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發展於當代。德化瓷雕塑始於宋代至今從未間斷,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一種是選用優質的高嶺土直接塑造成型,一種是將泥塑翻制模具後再注漿或拓印成型,幹後根據需要決定是否上釉,而後放入窯中在一千多度的高温燒製而成的。
其捏塑工藝精巧纖秀、造型逼真,在刻花、浮雕裝飾上,工藝美與材質美相融合,呈現出名窯氣質,尤其是白瓷製品濃淡分明、層次豐富、釉色乳白如凝脂,透光度極好。德化陶瓷品歷來是中國貿易重要輸出品,與絲、茶並譽於世界,有“東方藝術珍寶”之稱。
2006年5月20日,德化瓷燒製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德化瓷燒製技藝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遺產類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福建省德化縣
遺產編號
Ⅷ—11

德化瓷燒製技藝歷史淵源

德化瓷 德化瓷
德化瓷雕塑歷史悠久,據德化考古發現的238處唐至清的窯址,結合縣博物館館藏新石器時代的硬陶、印紋陶片、當地古墓出土的瓷器及大量的古窯址的標本分析推測,德化陶瓷製作生產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元,盛於明、清,發展於當代。
唐後期,德化陶瓷業已較發達,編纂了第一部陶瓷專著《陶業法》。宋代,制瓷工藝已採用輪制、模印和胎接成型技術,以龍窯大量燒製各式青瓷、青白瓷、白瓷及少量黑釉瓷。元代,德化開始建造“雞籠窯”,陶瓷燒製由宋初的還原燒成技術發展為氧化燒成技術,產品質地瑩潤、如脂似玉。宋元時代,德化瓷大量外銷,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輸出商品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贊德化“瓷市甚多、製作精美”;現意大利博物館珍藏他帶回的德化瓷器,稱為“馬可·波羅瓷”。至明代,德化陶瓷製作工藝從造型到釉色都登上了新境界,1637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載:“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具瓷器”。明末清初,德化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特別是“泰興號”沉船發現的35萬件的德化青花瓷器,進一步證明德化瓷的生產和外銷在清代已達到全盛時期。
德化瓷雕塑始於宋代,是為適應宗教文化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陶瓷藝術品種。隨着瓷塑技藝的日臻成熟和瓷土、釉料原方的不斷改進以及燒成工藝的長期積累,到明代,何朝宗利用當地含質地純良的高嶺土為原料,製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登上了一個藝術高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以“瓷質温潤細膩、晶瑩剔透,瓷塑精緻典雅、巧奪天工”等特點著稱於世,被譽為“中國白”、“東方藝術珍寶”為中外人士所矚目,享有世界藝術瑰寶的崇高地位。明末清初,德化瓷雕塑進入鼎盛時期,晚清以後,德化瓷業衰落,瓷雕藝術凋萎失色。但是少數民間藝人如蘇學金、許友義在艱難歲月中乃堅持制瓷事業,繼承傳統,鋭意創新,其作品“捏塑瓷梅花”、“木蘭從軍”、“關公”等作品先後在巴拿馬、英國、日本等國際博覽會上得金獎。新中國成立後,德化瓷業獲得新生,德化瓷雕與建白瓷、高白瓷一道被譽為現代中國瓷壇的“三朵金花”,產品遠銷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德化全面推廣窯爐改造和燒成技術革新,大力實施“科技興瓷、藝術興瓷”戰略,建設多處陶瓷工業區,陶瓷成為德化的支柱產業,瓷雕發展日新月異,又有新飛躍,先後被命名為“中國陶瓷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瓷都”。在1993年,國務院總理李鵬親筆題詞:“德化名瓷 瓷國明珠”。清代至今,德化瓷雕基本繼承何朝宗的藝術風格,但各時期亦有一定演變和發展。 [2] 

德化瓷燒製技藝工藝特徵

德化瓷作品 德化瓷作品
德化有得天獨厚的瓷土資源,自宋代形成以來,歷代能工巧匠利用這種有温柔美感的獨有瓷質,發揮他們的“遷想妙得”和技藝,達到材質、題材、技藝的完美結合,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1、德化瓷雕塑是對於其他藝術門類的兼收幷蓄,是民族文化的積澱。它的形象刻劃吸收石窟藝術的養分,它的衣紋處理深得中國畫以線造型的神韻,表情靜謐安逸、端莊慈祥、氣勢縱橫飄灑、靜中取動、節奏抑揚頓挫、疏密有致。
2、嫺熟的捏塑技藝,德化瓷雕塑的傳統技藝有捏、塑、刻、搓、削、刮、接、擦、劃等。其中捏塑法更是令人叫絕,人物的手、足、珠串、花飾、纓絡都是隨後捏成,其精巧纖秀,工細逼真。
3、德化瓷雕塑,衝破了官窯的種種繁瑣羈絆,沒有宮廷用瓷的富麗工臻意味,而充滿着情趣盎然、生動活潑的民間生活氣息。它取材廣泛、構圖簡潔明快、流暢舒展,抒發着豁達樂觀的胸襟。這樣的藝術境界是官窯產品不能比擬的。
德化瓷作品 德化瓷作品
4、德化瓷在刻花、浮雕裝飾上,工藝美與材質美融為一體,呈現出温文爾雅,高貴含蓄的名窯氣質。尤其建白瓷的裝飾或刻劃並用,或浮印兼施,其積釉處濃淡分明,層次豐富。這種獨特的藝術效果與優雅温潤的瓷質結合緊密,渾然天成、相得益彰。
5、瓷胎細密,透光度極其良好,為其它地區白瓷所不及。德化白瓷則用氧化硅含量較高的瓷土製成,瓷土內氧化鉀含量高達6%,燒成後玻璃相較多,因而它的瓷胎緻密,透光度好。
6、德化釉為純白色,從外觀上看,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流傳歐洲後,法國人又稱為“鵝絨白”、“中國白”等。
7、能於各種雕像中見性格,如達摩的莊嚴,觀音的温柔,壽星、羅漢之類的詼諧。
8、能充分運用對比的手法,裝飾性很強,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風飄舉之勢,一舉一動,對比強烈;面部刻劃細膩,衣紋則深而洗練,主次分明。
德化瓷作品 德化瓷作品
9、德化瓷質地優異,它的佛像大都追求單純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質地美,摒棄彩飾。其中尤以明代何朝宗所作的瓷觀音最為著名。
德化瓷雕塑題材豐富。宋至明時期,有如來、觀音、達摩,彌勒、羅漢、祖師和王母、帝君、八仙、麻姑、壽星等等。明清以來,取材範圍更為廣泛,如神話故事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吹簫引鳳,哪吒鬧海,歷史人物屈原、蘇武、班超、關羽、岳飛、鄭成功、李白、杜甫、卓文君、蔡文姬、穆桂英、梁紅玉、西施、昭君、貂蟬等,戲劇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黛玉葬花、紅葉題詩等。此外,還有虎、豹、獅、象、龍、鳳、鶴、鹿、牛、馬、麒麟等動物和盆梅、花鳥,都成為瓷雕題材。其中觀音就有72種姿態造型、大小規格200多種。瓷觀音自明代以來,已成為德化瓷雕的傳統產品的代表。 [3] 

德化瓷燒製技藝工藝流程

德化瓷塑作品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瓷塑人物上。作品的製作成型工藝,以模製為主,兼有少量捏製。這裏以瓷雕人物為例説明。
(一)先參考有關人物藍本或畫稿,進行樣品的構思設計,並以泥土做成一定規格的實心型主體樣品。修整完備後,再根據坯體脱模的需要分解為部件,一般分為頭部、身部與底座三部分,各部分又被分別切割作前、後片塊;然後以純淨粘土製作成模範,模範與樣品部件開脱後清除模中餘泥雜質,經再次修整後,入窯燒成工具陶模,俗稱土模。
(二)把瓷泥投入潔淨的土模中,推擠壓迫均勻,剔除多餘的坯泥,候稍幹離模脱出。
(三)整修粘合。對脱模後的各種部件進行修整,通過粘合復原為主體,再修整,最後上手、足及附加裝飾,形成完整的形象。修整工藝包括有雕刻、擦水、推光等。
各部件拼合前的修整工藝,主要是剔除部件上的多餘泥料,特別是注重頭部五官、毛髮的修整,力求精細。
擦水,是用軟濕布擦坯,使之利於部件粘合和雕刻,擦水貫穿於整修工藝全過程。
各部件拼合時,拼合胎面擦水後再用泥漿粘接,一般先分別拼合頭、身、座的前後片塊,再將三部分連接成整體,俗稱合模。
雕刻和推光皆採用金屬或竹製刀具進行,雕刻主要對各部位連接部、臉部五官、頭髮及衣服皺摺進行刻劃,使之比例協調,連接自然得體。推光的工具俗稱“利子”,對坯體表面所有線條及光面,進行精工推壓刮削,要求用刀均勻,深淺適宜,流利自然,表面不留痕跡。
手、足及附加裝飾如花飾、珠串或飄帶用手工捏塑,珠子大小要一致,顆粒勻圓,花朵要細而薄,形態逼真,手足及指關節與整體比例要適當,靈活如生,手臂上端做成實心圓柱狀,插入袖口。
修整完成晾乾後,浸入釉水勻透,底部接觸面無釉露胎,即可入窯裝燒。
模製製作的雕塑品內裏是空心的,人物的雕塑,身體帶座的是分開模製而後粘合的,座的底面常呈橢圓形。座與身體下部粘合時,有兩種情形:一是接合處略小於底徑,一種是在接合處做成小孔,以利透氣焙燒。也有身體直接到底而不帶座的,內裏透空,底面邊緣較寬厚。而捏塑成型的作品內裏是實心的,表面雕刻修整工藝與模製品相同,底座可向上內裏挖空,也有底座不挖空的,通體都是實心。捏塑成型的作品,一般適用於小件,形體較矮小,高10釐米以下。 [4] 

德化瓷燒製技藝傳承保護

德化瓷燒製技藝傳承價值

藝術價值
德化瓷塑是民窯瓷塑的傑出代表,其創作不受官窯繁瑣拘謹的羈絆,取材廣泛,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胎釉堅固緻密,其產品器型豐富,集實用、裝飾、觀賞於一體,具有民間陶瓷藝術的芬芳。在明代,何朝宗利用當地優質的高嶺土製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中國白”、“東方藝術珍寶”,享有世界藝術瑰寶的崇高地位。德化瓷業獲得新生,瓷雕塑新秀輩出,他們繼承前人的優秀技法和何派的風格,並不斷創新發展,使德化瓷雕塑藝術世代相傳,綿延興盛。
自宋代以來,德化瓷雕塑一直是中國對外的重要輸出品,與絲、茶並譽於世界,在國際貿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外銷,對制瓷技術在國外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貢獻,推動了各個歷史時期窯業技術的科技進步。 [5] 
文化價值
瓷雕塑是我國古代發明之一,歷代以來,瓷雕塑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與交流的重要輸出品,與絲、茶並譽於世界,在國際貿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對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一)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德化瓷雕塑始於宋代,至今從未間斷,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為各個歷史時期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服務,推動各個歷史時期窯業技術的科技進步;德化雕塑瓷的外銷,對制瓷技術在國外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德化瓷雕塑在中國乃至世界的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科學價值。
德化窯是中國民窯的代表,民間傳統工藝個性顯著,個體生產方式突出,民間個體經濟成份含量高,產品種類多、數量大、品質高。德化瓷雕在對外貿易和中外文化交流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德化窯白瓷是中國白瓷的代表,十七世紀傳入歐洲,被歐洲譽為“中國白”。當時歐洲的陶瓷廠商為了仿製生產“中國白”投入巨資攻關,推動了當時歐美陶瓷業的發展。德化窯爐是“串窯的始祖”,對中外窯爐改革和窯業技術進步起過推動的作用。德化窯對國內外陶瓷發展曾經發揮過重要的影響,在中外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二)學術價值。德化瓷塑在故宮博物院、南京、上海、廣州博物館,英國、法國、日本、美國、意大利等國家的各大博物館都有珍藏,且為鎮館之寶。它對於瞭解、研究和弘揚中國文化,促進文化交流及友好往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6] 

德化瓷燒製技藝傳承人物

蘇清河,號瑩玉,男,漢族,1941年6月生,2012年2月卒,福建省德化縣城關寶美人。2007年6月,蘇清河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組織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德化縣申報。 [7] 
邱雙炯,男,漢族,泉州市德化縣人,1932年2月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燒製技藝第四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8] 
陳明良 男,漢族,1963年7月出生,德化縣高陽村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9] 

德化瓷燒製技藝保護措施

德化瓷雕技藝獨樹一幟、享譽天下,但也面臨着大師工藝瓷市場渠道不廣、銷售體系單一、價格偏低等問題。
對此,《德化縣陶瓷產業跨越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提出,要通過培育壯大人才隊伍,借鑑現代藝術流派的創作方式,在作品的創意、選材、線條、顏色、款式造型上大膽創新,融入文化元素,倡導“工匠精神”,打造“大師”品牌,推動傳統瓷雕的繼承創新,力爭五年內新增省級以上大師100位,大師工藝瓷雕佔全國市場份額80%,產值突破100億元。 [10]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德化縣文化館獲得“德化瓷燒製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德化瓷燒製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德化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4] 

德化瓷燒製技藝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瓷彩·中國白”德化陶瓷藝術精品展展品
“瓷彩·中國白”德化陶瓷藝術精品展展品(3張)
2018年5月26日,“瓷彩·中國白”德化陶瓷藝術精品展在四川博物院正式開幕。展覽展出了四川博物院所藏德化陶瓷藏品及當代德化縣非遺大師的德化陶瓷雕塑作品共計100餘件。 [12] 
2017年8月20日~9月1日,106位德化陶瓷藝術家的181件作品在國家博物館兩個展廳展出,此次展覽的兩個展廳分別以“雲端高淼”和“人間萬象”為主題。展出的白瓷作品既有傳統佛造像、人物塑像等效古之作,也有日用陳設擺飾等新品,代表了當前德化白瓷製作最高水平。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