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化瓷器

鎖定
德化瓷器是陶瓷燒造中的藝術珍品,作為福建省德化縣所產的瓷器。
始於宋代,明代後得到巨大發展。以白瓷塑佛像聞名。瓷質作乳白色,潔白晶瑩。產品以瓶、罐、杯、盤等日用瓷器為主,兼有雕塑藝術的陳設瓷器,多用貼花、印花、堆花作裝飾,暢銷國外。其製作細膩,雕刻精美,造型生動,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中文名
德化瓷器
外文名
Dehua Porcelain
產    地
福建省德化縣
分    類
瓷器

德化瓷器歷史發展

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
德化縣位於中國東南福建省中部,以出產白瓷為主。這裏自然資源豐富,瓷土礦藏密佈,質地優良,是中國瓷器的著名產地,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為中國“三大瓷都”。
德化瓷器始於宋代,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逐漸形成自己的技法和風格,進而取得了很大發展,在古代傳統瓷藝中獨樹一幟。清代(公元1644~1911年)德化瓷器的燒製工藝進一步發展,當時燒製的瓷塑藝術品相繼在上海台灣日本英國的博覽會上榮獲四次金獎。
20世紀50年代以後,德化瓷器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燒造的傳統瓷器品種發展到390餘種,現代題材的產品也日益增多。

德化瓷器工藝特色

萬馬奔騰 萬馬奔騰
德化以燒製白釉瓷器聞名於世。此地所產的白瓷瓷質優良,潔白如玉,胎骨細密,透光度好,釉面晶瑩光亮,具有透明感,享有“中國白”、“象牙白”、“奶油白”、“中國瓷器之上品”等美稱。
種類以瓶、罐、杯、盤等日用瓷器為主,兼有雕塑藝術的陳設瓷器,多用貼花、印花、堆花作裝飾。德化瓷雕以佛像聞名,人物,動物等多種類型的白瓷雕也逐漸發展起來,成為復興德化瓷的重要力量。

德化瓷器藝術成就

早在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德化瓷器就已出口海外。香港正大國際藝術表示近些年來,隨着中國對外開放形勢和建設事業的發展,德化瓷器在不斷改進裝飾技藝,增加花色品,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上,成為中國陶瓷出口的重要產品,遠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德化瓷器建白瓷

在宋元白瓷的基礎上,明代德化的陶瓷工匠經過長期實踐,大膽創新,燒製成功了獨特風格的建白瓷器,其製作之精美,格調之高雅,達到了德化窯工藝技術成就的高峯。

德化瓷器胎釉結構

德化瓷器 德化瓷器
建白瓷標本,先後經中國科學院硅酸鹽化工研究所和山東省淄博市硅酸鹽研究所進行了化學實驗分析(實驗結果見文物出版社1982年),胎釉內部結構突出特點是:氧化硅含量較高,胎71.80-74.24%,釉64.05-68.09%;氧化鉀含量特別高,胎6.48-7.28%,釉6.45-6.61%;三氧化二鐵氧化鐵含量很低,不超過4%。
從外部觀察,建白瓷的胎骨,呈現細膩潔淨的白色,往往帶有顆粒珍珠般的閃光,俗稱“糯米胎”,敲擊時發出清脆叮咚的金屬聲。
胎體緻密,玻璃相較多,透光度特別良好,在日光或燈光照耀下可映見指影。釉水的質地堅韌瑩潤。
素靜淡雅,如脂似玉,給人以温柔的美感享受。仔細觀察,又可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白微閃黃的乳白色,又稱“豬油白”、“奶油白”、“象牙白”、“鵝絨白”;一種是白隱現肉紅色,稱“孩兒紅”、“肉裏紅”、“美人紅”。前者比較普遍,後者則罕見,此兩類釉色,均為德化窯獨有,為一般瓷器所不能比擬。

德化瓷器雕塑成就

明代是德化瓷業史上雕塑工藝最為興旺的時期,民間的能工巧匠如何朝宗張壽山陳偉林朝景等人,吸收泥塑木雕等傳統技藝,師古而不泥古,善於應用瓷器胎釉的質感特點,精心燒製各種形象的道釋人物,無論造型神態和細部線條處理都刻劃細膩、表現逼真,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水平。
一代宗師何朝宗,德化後所村人,他創作態度嚴謹認真,刻意求工,一絲不苟,堅持寧缺勿濫的原則。他的瓷塑成就主要在明嘉靖萬曆年間。他雕塑如來觀音,達摩等佛像人物,尤以觀音作品稱著,冠絕一時。
何朝宗瓷塑觀音特點是;體態豐盈,面龐俊美,神情慈祥靜穆,衣紋深秀洗練,線條瀟灑流暢,動靜相乘,形神兼備,既保存着神秘奧妙的宗教色彩,又藴含着美好、健康、幸福的意境。
泉州市文管會收藏的一尊何朝宗渡海觀音,通高六十四釐米,面龐呈橢圓形,額綴一珠;頭髮盤髻,貫一如意,披巾罩首,衣裙裹體。胸前微露,一串珠飾,胸前衣褶作打結狀;雙手藏在袖裏,作左拱勢。底露一足,踏立蓮花水波之上,另一足為水波淹沒,作渡海狀。神態如生,真是:除非觀音離南海,何來大士現真身。”
福建省博物館收藏的一尊千年觀音,雖未知是何人所作,但其造型也很有特色。該器通高25.8釐米。分上下兩段塑造。上部觀音結跏跌坐於蓮花之上,正身雙手台掌作祈禱狀,神情肅穆。另有十六手臂自背部上下展開,腕內各執火焰、靈芝、桃實等雜寶法器。下部為海水浪座,左右浮雕二龍,張口吐舌,昂首對峙,龍背各立神像,執笏朝奉。雖然層次複雜,但各部分比例協調,上下兩段又以柱狀承託隔開空間,處理得體。
觀音上身雖然集中了蓮冠、飄帶、披巾、纓珞、玉鐲等眾多裝飾,但以簡練的手法增添了華麗的形象,無繁瑣之感,達到了造型藝術的整體統一。如此層次複雜,又以上下隔開,在燒成上難度是很高的。
明代工匠高超的瓷塑技藝,一直為後世風範。

德化瓷器器皿造型特徵

雕塑人物而外,明代德化窯還生產陳設供器和日用器皿。
陳設供器是大宗產品,此類作品的造型主要是仿製商周青銅器和當時所流行的式樣。形制大小不一,大者質樸厚重,可作為祭祀禮器和宗教法器,小者精巧典雅,可供案頭賞玩。
其特點是造型規整,結構合理,裝飾不多,氣氛莊重,以胎釉的質感取勝。
工匠善於利用器形的體積感,器形的輪廓線,以及堆貼上去的獸頭、鋪首、蟠螭、夔龍等凸出部分富有彈性的弧線,把體積感中最強烈部分安排在顯著的部位,甚至不作任何裝飾,烘托出渾然一體的古色古香氣氛。
以習見的香爐供器為例,屬於仿古類型的有印花饕餮紋雙耳四足方鼎式爐、印花雙螭耳三獸蹄足爐、貼花梅花紋雙耳三足圓鼎式爐;屬於明代典型式樣的有:印花雲雷紋高筒形罄式三足爐、竹節筒形三足爐、印花回形紋雙螭耳宣德爐等。
日用器皿品種又可分為日用飲食器、盛貯器和文具,產量不大,但也很講究藝術效果。如盤洗器,往往模擬荷花的葉子形狀,製作時將不規則的弧形葉邊緣自然捲起,葉脈由中心向邊緣延伸,葉囱下凹,形成瓜稜狀的底足,有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或從葉面盤起或從底部外伸,形體上追求自然簡樸的曲線美,加上原材料的單純質地感光,愈發顯示出別緻的風韻。 [1] 

德化瓷器裝飾手法

白瓷觀音 白瓷觀音
建白瓷的裝飾應用了印花、堆貼、劃花和透雕四種手法,因器而異,不落俗套。常見圖案是松鹿、松鶴、八仙、螭龍、梅花、盆景和仿古的雲雷紋夔龍紋饕餮紋等。
其中堆貼技法最為普遍,對增強器物的立體視覺起到顯著作用。如貼螭壺,圓筒狀的壺身左右,一璃為銎,俯首向下翹尾作翻騰狀,一螭為流,昂首張口,四足貼壺身作飛躍狀,又一小螭居壺蓋中央為紐,螭龍追逐嬉戲的生動情態與壺身結合成器,既實用又美觀。劃花技法的應用也很靈巧,除一般花卉圖案外,在玩賞品上大多刻劃細如蚊足的詩賦文句和印章嵌記,頗具特色,如在酒杯腹部刻“君拍手、我高歌,且進酒,莫辭歲”。“但得酒中趣,莫為醒者待”;在香爐底部刻“周伯香彝”、“子孫永寶”等,反映士大夫階層的閒情逸趣。透雕作品則比較少見,一般用於筆筒、燻爐、套杯、獅子、洞簫等,極見工巧,彌足珍貴,清初陸廷燦《南村隨筆》雲:“德化磁簫,色瑩白,式亦精好,但百枝中無一二合調者,合則其聲悽朗,遠出竹上,不意雲夢柯亭之外,有此異種。”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明德化窯瓷簫,式樣的精美和質感的強烈,使人們不必考慮音響的效果而流連不已。

德化瓷器歷史價值

潔白透明的胎體,温柔雅靜的釉色以及優美的造型和裝飾藝術,使每一件建白瓷器都成為工藝美術史中的瑰寶。建白瓷自問世以來,一直獲得了國內外的崇高評價,享有“中國白”的盛譽,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備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稱為“東方藝術的明珠”。
建白瓷器的每一件作品,都被國內外愛好者收藏家視同珙璧,爭相購買收藏。“建白瓷自寧波流入日本,日本富人,至不惜以萬金爭購之,足見其精美矣”(吳仁敬,辛安潮《中國陶瓷史》)。“大約十六世紀起,這個白瓷(指德化瓷器),偶然通過葡萄牙的東洋貿易船介紹到西歐以後,立刻得到全歐洲貴族階層的欣賞和歡迎,並接受無限的定貨。”(日上田惹輔:《支那陶器的時代的研究》)。

德化瓷器青花瓷

德化青花瓷
德化青花瓷(9張)
德化窯發展到清代,建白瓷工藝失傳,代之而起的是青花瓷和彩瓷的生產,而以青花瓷器為主流。
青花瓷器具有清新明快的色調,豐富優美的裝飾紋樣、花紋有潤澤和釉子保護不致傷脱等優點,深受人們喜愛,是我國陶瓷中最富民族特色優良傳統品種之一。青花瓷器的生產,發明於唐宋,元明清時代形成了以景德鎮為中心的青花瓷業。
景德鎮窯的影響,德化窯在明代晚期已經開始青花瓷器的生產,入清以後,逐漸取代白瓷而佔主要地位,瓷窯幾乎遍佈縣境山鄉,而以北部、中部最為集中。
青花瓷器的生產,將德化縣古代瓷業推向全面興盛的發展階段。
德化青花瓷器的興衰,歷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諸朝。特別是康熙朝海禁開放以後,瓷器在民間貿易中數量倍蓰,同時又進口青花鈷料,改變了單純利用地產鈷料的狀況,使青花瓷器得到長足發展,嘉道以後,隨着帝國主義的侵略,社會經濟遭受破壞,青花瓷業走向衰落。

德化瓷器羊脂玉瓷

中國三大瓷都之一的“德化”,德化早在唐朝時就開始為宮廷燒製羊脂玉瓷,並一直流傳至今。如今德化燒製的羊脂玉瓷已在古老的燒製方法上得以創新。
秉承了古老技藝的傳統又發揚了現代工藝的創新,造型獨特。
羊脂玉瓷是興盛於唐朝的一種瓷器,當時武則天認為一般的白瓷呈現賊光,是不祥的徵兆,特名人於德化研製這種亞光的瓷器。
瓷器造好後,人們發現這種亞光的瓷器不但美觀,而且十分潤,像極了和田的玉名
羊脂玉瓷。這種瓷器自古就是在德化燒製。所謂術業有專攻,景德鎮釉上彩醴陵擅長釉下彩,而德化就擅長這種亞光的瓷器和一些西洋的瓷
德化窯清代青花瓷器的胎釉特點
明末清初,德化瓷器,由於窯爐結構、配方原料和燒成氣氛的變化,由乳白演變為淡青色的白釉,這種色調很類似當時景德鎮的白釉,只是釉光比較景德鎮白釉刺目,因而又有“填白”或“甜白”之稱。
胎骨的瓷土淘洗不如建白瓷精細,加上成份有所變化,呈色由“糯米胎”變成普通的白色或灰白色,質地非常堅實。
德化青花瓷器白釉質地和青花色調的特點,大體有如下的發展趨勢;前期白釉質地潔白微泛淡淡的水青色,青花色調比較肥厚滋潤,藍中泛紫,色彩濃豔,濃重處求鐵鏽斑點;後期白釉質地白中發灰,青花色調稀薄光亮,藍中泛灰,色彩淡雅,縮釉處往往呈現崩裂紋。

德化瓷器造型

德化青花瓷器品種,以日用飲食器皿數量最多,陳設供器次之。造型的特點主要從實用結構出發,採取當時流行的形式。器物無論尺寸大小,胎體都比較厚重,未見輕薄者,體現樸實穩重的特點,製作時廣泛應用模製輪修。因而趨於規格化的傾向,適應產品多數量大的要求。

德化瓷器裝飾

裝飾圖案,是最能反映青花瓷器特色的部分。德化青花瓷器的裝飾圖案,從表現社會活動的漁樵耕讀到描寫大自然風貌的山水木石,從充滿神奇浪漫的色彩的祥龍瑞鳳,到司空見慣的花果魚鳥,都是陶瓷工匠們筆下涉及的題材。畫面構圖雖然受到景德鎮官窯規範化的影響,但已經大大突破了那種繁瑣的羈絆,沒有官窯宮廷瓷器的富麗工臻的意味,筆法的樸實粗獷,構圖的簡潔舒展,充滿情趣盎然生動活潑的民間生活氣息。
德化青花的山水人物,山水畫面一般比較廣闊,其間點綴屋舍,行船,飛鳥,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大多表現濱海風光。其中的山石既有“斧闢皴”的畫法,山石都呈劈開的片狀,繼承南宋畫院派的風格;也有“披麻皴”的畫法,山石都呈上窄下寬的不規則圓狀,模仿元代四五畫派的手法。有的水畫面,成功地應用了濃淡不同的青料,有意識地造成深淺不同的層次色調,形成了色彩上不同的感受,把遠山近水名勝佳鏡的面貌,淋漓盡致的展現,藝術效果當然超過了一般的圖案。
青花人物,一般用筆不同,往往踽踽獨行,或臨溪獨釣,或抱琴長嘯,或驅車前行,表現的大多是一種淡泊恬靜的超然塵外的意境。“書生課讀”圖案是德化青花瓷器中很流行的題材之一。
古虯老樹之下,回形勾欄旁,一少年學子,席地臨幾而坐,面前書卷厚疊,案上香煙繚繞,寥寥數筆,勾畫了一幅痴情憨態的書生寒窗苦讀的情景。這類作品多見於“經藉既盛,學術斯昌”的乾嘉時代,反映了當時仕途經濟文化生活的社會風情,即使在偏僻的德化山區也文風彬然。
筆者曾在德化上湧鄉一農民家中見到燈籠式青花瓶,上畫書生臨幾課讀于山樹之下,底款書“乾隆肆拾壹年制”字樣,結合乾嘉世學術風氣,因此把這一類圖案的德化窯青花瓷器的年代足在乾嘉時期,應當是無多大疑問的。

德化瓷器歷史地位

以往讀到德化瓷器,一概流稱之曰“白建”,其實是偏面。就生產規模和產品數量來説,清代青花瓷器則大大超過建白瓷器。
青花瓷器之在清代,不僅供應各地民間的日用需求,而且還供御朝廷宮府,甚至大量地運銷南洋羣島以至東非海岸,這都是有出土實物可以為證明的(徐本章葉文程等:《略談德化窯的古外銷瓷器》,《考古》,1979年第2期151頁一152頁;又見徐本章、葉文程;《再談德化窯的古外銷瓷器》,《古陶瓷研究》,1982第一輯97頁)。
瓷器的銷售,改善美化人們的生活,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友好往來。因此德化青花瓷器的作用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它在陶瓷工藝史上也應占有地位。

德化瓷器其他相關

聖誕老人像 聖誕老人像
就在“南海一號”的考古探索緊鑼密鼓地進行的同時,一場《當代德化瓷藝術作品展》2009年3月16日將在廣州開幕。主辦方表示,當年隨南海一號沉入海底的瓷器中,德化瓷是大宗。
中國外銷瓷的歷史上,除了景德鎮的青花、粉彩,廣州的廣彩這些為人們所熟知的品種,德化瓷器也以“中國白”聞名歐洲。
至於德化瓷和“南海一號”淵源來説,德化瓷是這艘宋代古船上主要的瓷器品種之一。之前在國內做過的一些南海一號出水文物展覽中,展出的瓷器大部分是產自德化窯,它們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絕大多數完好無損。
德化瓷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外銷瓷之一,因此在國外的收藏也格外豐富,比如被譽為當時第一制瓷高手,“天下共寶”的明代宗師何朝宗的作品,在西方各大博物館中的收藏便有200多件。
歐洲商人提供歐洲家庭使用的銀餐具和陶器式樣大量訂貨,德化窯工不斷地研究和改進產品造型,燒製成帶過濾的茶壺、帶嘴的水罐、咖啡壺、啤酒杯等日用飲食器皿供應歐洲市場。
同時表現歐洲人生活題材的雕塑作品如商人、家庭婦女、旅行者以及獅子、駱駝和神話裏的怪獸等,也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在這些十八世紀左右的作品中,還可以看到聖誕老人的形象。
而何朝宗等中國大師的代表作品,也被歐洲的陶瓷藝術家不斷仿製,出現了許多“歐洲版本”,成為中歐文化交流的有趣見證。

德化瓷器瓷器保養

德化瓷器 德化瓷器
1、 瓷器器體大的花瓶、罐等移放時,不能一隻手提器物的脖子,而應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以免原來拼接起來的部分分離;在取放有雙耳裝飾的瓶、罐、尊等瓷器時,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和損壞。
2、 大盤、大碗等移動時應雙手捧,或用一手的拇指和食中二指扣住邊緣,另一手的四指和手掌託底。忌用單手拿盤、碗的一邊,以防斷裂。
3、 取放人物瓷雕時,須當心人物的鬚髮和手指等易損壞的纖細部分;同時在提放器物時,勿要單手拿人物的頭部,而應一手拿住人物的頭部,一手托住人物的身子。
4、 薄胎的器皿如醴陵釉下彩等,胎薄、質輕、嬌嫩,移動安放時要雙手捧,忌用單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長度高,還須防風吹倒。
5、 帶座、帶蓋的陶瓷(器)取放時不能連蓋帶座一窩端,而應將座、蓋和主體分別單拿單放,防止移動時脱落打碎;遇到多人鑑別欣賞時,要一個一個來,不要兩人將瓷器手遞手的傳着,以防失手打碎。
6、 瓷器上出現灰塵、污漬時,要用軟布輕輕擦拭,且不可用硬度過高的布或其他物品強行去污,免得劃傷瓷器的釉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