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勝口

鎖定
德勝口位於昌平衞星城西北8.5公里,十三陵鎮所轄行政村。地處燕山山脈南北交通要道的咽喉地段,自古即為軍事要塞。遼代形成村落。
中文名
德勝口
含    義
軍事要塞
意    義
遼代形成村落
位    置
昌平衞星城西北

目錄

德勝口狀況

遠在唐代,此處就建有幽州城北部的前哨關卡--得勝口邊城,其位置在今德勝口村及其以東、以北地區;是內地與外蕃互市交易的場所,商業繁榮,街市長達3裏。後來街市為水所毀,不復興旺,此處關卡也就隱沒在深山老峪之中,不為外人所知。直至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即遼乾亨元年,公元979年)七月初六(8月1日),遼宋大戰幽州城時,在宋軍步步進攻、遼軍節節敗退的關鍵時刻,耶律斜軫與耶律休哥率領駐守在得勝口的遼軍精鋭部隊通過在南沙河的正面阻擊與迂迴清河渡口的後方襲擾,打得宋兵潰不成軍,取得遼宋作戰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捷。戰後,二將統率所部返回駐地,朝廷大臣頻頻前往兵營祝捷勞軍;得勝口才重新引起兵家的重視,不論平時、戰時,均在這裏佈防重兵。
從遼末至明末的五百多年間,得勝口這條隱蔽在崇山峻嶺中的軍事要道屢受軍事家的喜歡,金滅遼,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推翻明王朝等改朝換代的社會鉅變,軍隊都是從得(德)勝口這條秘密通道避開敵軍的重兵防守,攻佔敵國首都的。遼保大二年(金天輔六年,1123年)十二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率領鐵騎兵分兩路,從居庸關和得勝口齊頭並進,佔領昌平,攻陷遼國的南京(今北京城),從而建立金王朝。此後,得勝口曾數易其名:金代稱大安口,元代稱翠屏口,明代稱德勝口。明成化十年(1474年)八月,也先率蒙古瓦剌部落騎兵從德勝口奇襲昌平城和明朝皇陵,引起朝野的震驚,及時在這條山間通道的北口修建了柳溝城,封鎖其入口。嘉靖十年(1531年),在德勝口村西北一里處修建隘口,在25米寬的山口及兩側坡嶺上,建"正城一道,水門一空,攔馬牆一道",東、西兩側各建山墩一座,常年駐紮守軍24名,由駐灰嶺口(今長陵鎮上口村)把總管轄。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五日(1644年4月21日),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率精鋭部隊從宣府出發,繞過八達嶺外的岔道城,直取柳溝城,進入峽谷後,一路人馬沿河谷向西翻山越嶺攻打居庸關,李自成親統大軍向南攻打德勝口。居庸關總兵唐通、監軍杜之秩見起義軍突至關前,以為岔道城、八達嶺已經失守,遂獻關投降;德勝口守軍因實力懸殊,棄守潰散。李自成率部兵不血刃連取居庸關和德勝口兩處軍事要隘,乘勢揮師攻佔昌平州城和鞏華城,於三月十八日(4月24日)攻進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277年的統治。德勝口因此再度引起世人的關注,著名學者顧炎武、李因篤等人都曾到德勝口進行實地考察,並被寫入他們的傳世之作。

德勝口歷史沿革

清朝建都北京以後,德勝口遂被棄用,逐漸頹廢。1959年在村北修建德勝口水庫時,將關隘的垣牆拆除,現僅在南側山崖下尚存一段殘牆。1982年10月,從北京經張家口、呼和浩特至銀川的110國道建成,從村北穿過,為發展經濟和百姓出行創造了便利條件,也使久負勝名的德勝口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