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微軟亞洲研究院

鎖定
微軟亞洲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 Asia, MSRA)成立於1998年,是微軟公司在亞太地區設立的基礎及應用研究機構。 [1-2] 
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事自然用户界面、新一代多媒體、以數字為中心的計算、互聯網搜索與在線廣告、計算機科學基礎等領域的研究。 [2] 
據2023年8月微軟亞洲研究院官網數據,研究院設有北京辦公室和上海辦公室,在北京和上海擁有20多個研究組和研究中心,其中北京研究組15個、上海研究組3個、研究中心3個。 [1]  [3]  截至2018年11月,研究院有200多名研究人員以及超過300名訪問學者和實習生。 [4] 
中文名
微軟亞洲研究院
外文名
Microsoft Research Asia
成立時間
1998年11月5日
機構地址
北京辦公室:北京市海淀區丹稜街5號微軟大廈2號樓
上海辦公室:上海市徐彙區雲錦路701號西岸國際人工智能中心43樓
簡    稱
MSRA
所屬企業
微軟公司
現任領導
院長:周禮棟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1個

微軟亞洲研究院歷史沿革

1998年11月5日,微軟中國研究院在北京宣佈成立,李開復任首任院長。 [5]  [11] 
1999年1月,“微軟專家顧問委員會”成立,首屆委員會顧問包括潘雲鶴張鈸舒維都、劉明雷和鄭南寧
2001年11月,微軟中國研究院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 [5] 
2002年6月,研究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共同簽署旨在推動中國國內高校計算機教育事業、提升計算機基礎科研水平的合作協議——“長城計劃”。
2003年11月,由微軟亞洲研究院孵化的微軟亞洲工程院宣佈成立。
2005年10月,微軟亞洲研究院互聯網搜索技術中心正式成立。
2015年4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開展第五期“長城計劃”合作。
2016年11月,微軟亞洲研究院院友會正式成立。
2017年11月,成立“創新匯”。
2018年9月,在上海成立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和微軟—儀電人工智能創新院。
2019年5月,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在滬揭牌。
2021年12月,成立微軟亞洲研究院理論中心。
2022年8月,獲得中國計算機學會(CCF)頒發的“CCF創建60週年傑出貢獻獎”。
2023年3月,與清華大學及多家跨國企業共同發起“氣候變化與碳中和國際合作聯合行動”。 [5] 

微軟亞洲研究院科研條件

微軟亞洲研究院人員編制

截至2018年11月,微軟亞洲研究院有200多名研究人員以及超過300名訪問學者。 [4] 
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周禮棟 [7] 郭百寧 [8] 劉鐵巖 [9] 邱鋰力 [10] 
國際計算機學會會士(ACM Fellow):周禮棟 [7]  、郭百寧 [8]  、劉鐵巖 [9]  、邱鋰力 [10] 
亞太人工智能學會會士(AAIA Fellow):劉鐵巖 [9] 

微軟亞洲研究院科研機構

據2023年8月微軟亞洲研究院官網數據,研究院有研究中心3個。 [3] 
研究中心
名稱
研究方向
科學智能中心(AI4Science Asia)
面向自然科學的人工智能模型、基於人工智能的科學計算、基於人工智能的科學發現
產業創新中心(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智能預測、決策優化、異常檢測、數字仿真等
理論中心(Theory Center)
數據驅動的優化、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理論、動態學習理論、可信計算理論、網絡信息傳播理論及算法等
資料來源: [3] 

微軟亞洲研究院科研成就

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方向

研究組
研究方向
北京研究組
異構計算組
Heterogenous Extreme Computing Group
面向端側設備(手機、可穿戴設備、物聯網設備)的AI模型設計(可伸縮、輕量、低能耗模型設計等),AI推理系統和編譯器設計(高性能算子生成、異構硬件推理加速、能耗控制等),AI加速器自動化設計(針對稀疏模型、超大模型的推理加速器等),端雲結合的AI持續學習(針對具體部署場景的AI模型優化等),探索更多AI技術與用户應用的結合(遊戲、渲染、虛擬等)
創新工程組
Innovation Engineering Group
人工智能基礎平台和工具、多媒體人工智能應用以及人工智能的交叉學科應用等
智能雲端系統組
Intelligent Cloud and Edge Group
深度學習編譯框架、新型人工智能加速硬件的優化、面向新型負載(如圖神經網絡、MoE、科學計算等)的系統設計、新型智能場景(如遊戲、多媒體等)的軟硬件協同優化等
智能多媒體組
Intelligent Multimedia Group
檢測、跟蹤、分割、人體姿勢估計、行為識別、定位製圖、場景理解、多模態分析、語音處理、視頻生成等
網絡圖形組
Internet Graphics Group
基於深度學習的渲染與可視內容生成、三維幾何建模與處理、三維人體與表情動作捕捉與生成、VR與MR系統等
機器學習組
Machine Learning Group
深度學習、強化學習、分佈式機器學習和機器學習理論等
多媒體計算組
Media Computing Group
音視頻處理與分析、多媒體內容生成、音視頻壓縮與通信、計算機視覺、用户界面、多媒體系統等
多模態計算組
Multi-Modal Computing Group
圖像和視頻的內容理解和生成、基於三維結構的物體識別、以及社交多媒體分析等
多模態交互組
Multi-Modal Interaction Group
多模態交互技術
自然語言計算組
Natural Language Computing Group
自然語言理解與生成、機器翻譯、智能問答、語音處理、代碼智能、文檔智能、多模態理解與生成、大規模預訓練模型等
網絡研究組
Networking Research Group
雲計算、分佈式機器學習、數據中心網絡、無線和移動系統等
社會計算組
Social Computing Group
推薦系統、圖數據挖掘、隱私保護、魯棒機器學習、負責任的語言理解與生成、可解釋機器學習等
系統研究組
Systems Research Group
新型存儲系統、面向新型計算設備的編譯架構、新型工具鏈、大規模異構系統的管理等
可信系統研究組
Trustworthy Systems Research Group
雲、區塊鏈、IoT、Web、AI等
視覺計算組
Visual Computing Group
計算機視覺理論與應用
上海研究組
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組(上海)
AI/ML Group (Shanghai)
神經網絡結構設計、圖神經網絡、序列學習、強化學習、矢量圖識別和特定領域的語言和語音處理等
系統組(上海)
System Group (Shanghai)
高效深度學習系統、神經網絡增強的視頻流系統、雲和邊緣計算領域的廣泛研究(如矢量數據庫,資源虛擬化等)
無線組(上海)
Wireless Group (Shanghai)
無線通信、傳感技術
資料來源: [3] 

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成果

  • 概況
截至2018年12月,微軟亞洲研究院發表論文5000多篇,參與開發了Windows、Office、Windows XP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Xbox遊戲平台、下一代操作系統LonghornWindows AzureMicrosoft 365以及近年來以微軟小冰Cortana、Skype Translator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產品,以及必應搜索、HoloLens混合現實平台等。 [11] 
  • 科研進展
2013年5月,微軟亞洲研究院10篇論文入選2013年國際圖形學大會(SIGGRAPH 2013),涵蓋幾何建模、渲染、動畫和計算攝影等領域。 [5] 
2015年1月,微軟亞洲研究院開發的計算機視覺系統在ImageNet 1000挑戰中首次超越了人類進行對象識別分類的能力;12月,在2015 ImageNet計算機識別挑戰賽中獲得圖像分類、圖像定位以及圖像檢測全部三個主要項目的冠軍。 [5] 
2016年10月,微軟亞洲研究院視覺計算組的研究院在常見物體圖像識別MACOCO圖像分割挑戰賽中獲得第一名。 [5] 
2018年1月,由斯坦福大學發起的SQuAD文本理解挑戰賽榜單上,微軟亞洲研究院的R-NET和NL-NET模型分別在EM值和F1值上超越人類分數;3月,由微軟亞洲研究院與微軟雷德蒙研究院共同研發的機器翻譯系統在newstest2017的中-英測試集上,達到了可與人類媲美的水平。 [5] 
2019年3月,微軟亞洲研究院與微軟雷德蒙研究院共同研發的機器閲讀理解系統在斯坦福大學發起的對話式問答挑戰賽CoQA中獲得榜首,成為排行榜上唯一一個模型分數超過人類分數的團隊;4月,微軟亞洲研究院在WMT2019國際機器翻譯大賽中以八項第一成為冠軍;6月,微軟亞洲研究院開發的麻將AI系統Suphx成為首個在國際專業麻將平台“天鳳”上升為十段的AI系統。 [5] 
2020年10月,由微軟圖靈團隊與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開發的圖靈多語言預訓練模型T-ULRv2獲得XTREME公共排行榜冠軍。 [5] 
2021年7月,微軟亞洲研究院與華東師範大學聯合推出中文寫作智能輔導系統“小花獅”。 [5] 
2022年11月,微軟亞洲研究院與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莫伯峯教授團隊合作開發的甲骨文校重助手Diviner首次將自監督AI模型引入到甲骨文“校重”工作中,並取得數百項新成果,為甲骨文整理領域開創了人工智能與人類專家協作(AI+HI)的新研究範式。 [5] 

微軟亞洲研究院人才培養

微軟亞洲研究院學科建設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2001年4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在微軟中國研究院舉行授牌儀式,宣佈第一家獨立的在華外資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正式啓動。 [6] 
2016年1月,研究院設立的微軟中國博士後工作站被人社部和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評為2015年中國優秀博士後科研工作者,並受到通報表彰。 [5] 
  • 聯合培養博士
自微軟亞洲研究院建院之初,中國國內部分頂級高校和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發起了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開啓了中國培養高素質計算機科研人才新模式的探索之路。 [12] 

微軟亞洲研究院教學建設

  • 培養數據
截至2018年12月,微軟亞洲研究院院友已經超過7000名,很多人已經成為學術界、產業界的中堅力量,超過15位院友在世界500強企業和中國互聯網企業擔任CEO或CTO,院友成為至少115個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或技術領導者,包括:李開復張亞勤張宏江王堅馬維英湯曉鷗林斌芮勇趙峯李世鵬印奇孫劍餘凱等。 [11] 
截至2023年6月,已有來自中國國內14所學校的超過200名學生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與中國國內高校聯合培養項目,在已經畢業的博士生中,他們或任職於中國國內外高校,在學術界嶄露頭角;或在工業界進行產研結合,推動前沿研究成果向產品的轉化。 [12] 
  • 選拔和培養模式(以西安交通大學聯合培養為例)
1.選拔:由微軟亞洲研究院和西安交通大學雙方導師共同選拔優秀的大三學生,在大三下學期完成選拔工作。
2.培養方案制定:雙方導師基於學生興趣,在合作方向內幫助學生制定聯合培養方案。學生培養計劃的安排需要滿足西安交通大學畢業的要求,同時兼顧雙方科研及項目的需求。
3.科研起步:大四期間進入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的同學要首先取得保研資格;進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在微軟導師指導下開始科研工作,同時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完成學校需要的課程和學分要求,以及大四的畢業設計和論文等工作。
4.聯合培養博士生階段:博士第一年在學校修課;第二年開始在雙方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科研。為確保聯合培養質量,學生在微軟培養時間應不少於24個月,且博士二年級要在微軟亞洲研究院進行培養。確保科研工作連續性,在讀聯培項目同學不得無故更換導師及方向,無故更換導師的行為視為退出聯合培養項目。 [12] 

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交流

微軟亞洲研究院與亞太地區的產學研各界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科研合作、人才合作、產業合作,在推動技術成果轉化以及助力不同行業的企業數字化轉型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3] 
在學術合作方面,微軟亞洲研究院不斷深化與中國國內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積極為提升中國計算機基礎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貢獻力量。為了全面促進本地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微軟亞洲研究院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培養科研領域高素質人才並鼓勵青年人投身技術創新研究的項目。其中,面向學生,微軟亞洲研究院設立了“明日之星”實習生計劃、“微軟學者”獎學金、聯合培養博士生、微軟學生俱樂部、微軟創新人才學院等項目;面向青年教師,微軟亞洲研究院積極推動青年訪問學者“鑄星計劃”項目,以支持青年學者的成長和發展。不僅如此,微軟亞洲研究院注重因材施教,以人才培養為導向,與各大高校合作開設了一系列課程,以促進高校課程建設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截至2018年,微軟亞洲研究院共計支持高等教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項目260餘項,覆蓋全國29個省市的200餘所高校,惠及數千萬師生。 [14] 

微軟亞洲研究院機構領導

微軟亞洲研究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
常務副院長
副院長
資料來源: [1] 

微軟亞洲研究院歷任領導

時間
姓名
1998年11月—2000年8月
2000年8月—2004年1月
2004年1月—2007年10月
2007年10月—2021年7月
資料來源: [5] 

微軟亞洲研究院爭議事件

  • 停招國防七子及北郵學生
2022年4月,受美國實體“制裁清單”影響,微軟亞洲研究院“停招國防七子及北郵學生”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以及北京郵電大學的學生,之後將難以進入MSRA實習,至於校招和就業是否也會受影響,尚未可知。 [15] 
  • 網傳撤離中國
2023年6月19日,有消息稱微軟公司旗下研究機構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的AI頂級科學家從中國轉移到加拿大温哥華,對此微軟亞洲研究院迴應稱,此消息不屬實,但微軟將在加拿大温哥華建立一個新的實驗室,該實驗室將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微軟研究院的人員組成,包括中國。 [16-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