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薇甘菊

(菊科假澤蘭屬植物)

鎖定
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 in Humb. & al.):菊科、假澤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或灌木狀攀緣藤本,平滑至具多柔毛;莖圓柱狀,有時管狀,具稜;葉薄,淡綠色,卵心形或戟形,漸尖,莖生葉大多箭形或戟形,具深凹刻,近全緣至粗波狀齒。圓錐花序頂生或側生,復花序聚傘狀分枝;頭狀花序小,花冠白色,喉部鍾狀,具長小齒,彎曲;瘦果黑色,表面分散有粒狀突起物;冠毛鮮時白色。
主要生長在潮濕的熱帶生物羣落中。可用於治療中毒和未指定的醫學疾病,作為動物食品、蜜蜂食物和草藥來源。原產於南美洲和中美洲,現已廣泛傳播到亞洲熱帶地區,成為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危害最嚴重的雜草之一。大約在1919年微甘菊作為雜草在中國香港出現,1984年在深圳發現,2008年來已廣泛分佈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該種已列入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也列入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
中文名
微甘菊
拉丁學名
Mikania micrantha Kunth in Humb. & al. [12] 
別    名
小花蔓澤蘭
小花假澤蘭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假澤蘭屬
薇甘菊
命名者及年代
Kunth, (1818)

薇甘菊植物學史

薇甘菊同義學名

  • Eupatorium denticulatum Vahl in Symb. Bot. 3: 93 (1794)
  • Eupatorium orinocense (Kunth) M.Gómez in Dicc. Bot. Nom. Vulg. Cub. Puerto-Riquenos: 55 (1889)
  • Eupatorium orinocense var. batatifolium M.Gómez in Anales Soc. Esp. Hist. Nat. 19: 269 (1890)
  • Eupatorium orinocense var. tamoides M.Gómez in Anales Soc. Esp. Hist. Nat. 19: 269 (1890)
  • Mikania cordata var. indica Kitam. in Fl. E. Himal.: 241 (1966)
  • Mikania deltoides Poepp. ex Spreng. in Syst. Veg. ed. 16. 3: 423 (1826)
  • Mikania denticulata (Vahl) Willd. in Sp. Pl. ed. 4. 3: 1744 (1803)
  • Mikania glechomifolia Sch.Bip. ex Baker in C.F.P.von Martius & auct. suc. (eds.), Fl. Bras. 6(2): 249 (1876)
  • Mikania micrantha var. cynanchifolia B.L.Rob. in Contr. Gray Herb. 64: 67 (1922)
  • Mikania micrantha f. hirsuta B.L.Rob. in Contr. Gray Herb. 64: 43 (1922)
  • Mikania micrantha f. typica B.L.Rob. in Contr. Gray Herb. 64: 42 (1922), not validly publ.
  • Mikania orinocensis Kunth in F.W.H.von Humboldt, A.J.A.Bonpland & C.S.Kunth, Nov. Gen. Sp., ed. fol., 4: 105 (1818)
  • Mikania scandens var. hirsuta Hieron. in Bot. Jahrb. Syst. 19: 47 (1894)
  • Mikania scandens var. subcymosa (Gardner) Baker in C.F.P.von Martius & auct. suc. (eds.), Fl. Bras. 6(2): 249 (1876)
  • Mikania scandens var. umbellifera (Gardner) Baker in C.F.P.von Martius & auct. suc. (eds.), Fl. Bras. 6(2): 249 (1876)
  • Mikania scandens var. villosa Hieron. in Bot. Jahrb. Syst. 36: 473 (1905)
  • Mikania sinuata Rusby in Bull. New York Bot. Gard. 8: 127 (1912)
  • Mikania subcrenata Hook. & Arn. in Compan. Bot. Mag. 1: 243 (1836)
  • Mikania subcymosa Gardner in London J. Bot. 6: 448 (1847)
  • Mikania tamoides DC. in Prodr. 5: 197 (1836)
  • Mikania umbellifera Gardner in London J. Bot. 4: 119 (1845)
  • Mikania variabilis Meyen & Walp. in Nov. Actorum Acad. Caes. Leop.-Carol. Nat. Cur. 19(Suppl. 1): 257 (1843)
  • Willoughbya heterophylla Small in Fl. S.E. U.S.: 1170, 1338 (1903)
  • Willoughbya micrantha Rusby in Mem. Torrey Bot. Club 4: 211 (1895)
  • Willoughbya scandens var. orinocensis (Kunth) Kuntze in Revis. Gen. Pl. 1: 372 (1891)
  • Willoughbya variabilis Kuntze in Revis. Gen. Pl. 1: 373 (1891) [7] 

薇甘菊入侵歷史

微甘菊屬蔓藤植物,繁殖能力強,既可有性繁殖,又能無性繁殖。生長能力極其旺盛,一個小節每年大約累計生長1000米,每個小節還會生出無數分節,專家稱其為“一分鐘一英里雜草”。微甘菊原產於南美洲和中美洲,現已廣泛分佈於亞洲、南太平洋等地區的7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今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危害最嚴重的外來入侵雜草之一。 [8] 
微甘菊是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之一。1919年曾在香港出現,1984年入侵到深圳內伶仃島,20世紀90年代時在珠三角地區發現大規模為害。隨後,微甘菊肆意擴張蔓延,入侵中國廣東、廣西、雲南、海南等地,併發生大規模為害,對當地農林業生產、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與嚴重的生物安全威脅。 [8] 
在超過47公頃的廣東深圳內伶仃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80%範圍遭受微甘菊的危害,造成災害性危害的面積已達80公頃,生態系統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危及到島上的600多隻獼猴、紅樹林、鳥類及其他動植物的生存。該種已被列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5] 

薇甘菊形態特徵

微甘菊為多年生草質或木質藤本,莖細長,匍匐或攀緣,多分枝,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幼時綠色,近圓柱形,老莖淡褐色,具多條肋紋。莖中部葉三角狀卵形至卵形,長4.0-13.0釐米,寬2.0-9.0釐米,基部心形,偶近戟形,先端漸尖,邊緣具數個粗齒或淺波狀圓鋸齒,兩面無毛,基出3-7脈;葉柄長2.0-8.0釐米;上部的葉漸小,葉柄亦短。 [1] 
頭狀花序多數,在枝端常排成復傘房花序狀,花序漸纖細,頂部的頭狀花序花先開放,依次向下逐漸開放,頭狀花序長4.5-6.0毫米,含小花4朵,全為結實的兩性花,總苞片4枚,狹長橢圓形,頂端漸尖,部分急尖,綠色,長2-4.5毫米,總苞基部有一線狀橢圓形的小苞葉(外苞片),長1-2毫米,花有香氣;花冠白色,脊狀,長3-3.5(-4)毫米,檐部鍾狀,5齒裂,瘦果長1.5-2.0毫米,黑色,被毛,具5稜,被腺體,冠毛有32-38(-40)條刺毛組成,白色,長2-3.5(-4)毫米。 [1] 

薇甘菊生長環境

主要分佈在年平均氣温小於1℃;平均風速大於每秒2米,有霜日數小於5天,日最低氣温小於等於5℃的日數在10天以內,寒潮較輕、寒露風較輕的地區。 [3] 

薇甘菊分佈範圍

原產地:阿根廷(東北部和西北部)、伯利茲、玻利維亞、巴西(北部、東北部、南部、東南部、中西部)、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爾、薩爾瓦多、美國(佛羅里達)、法屬圭亞那、危地馬拉、圭亞那 、海地、洪都拉斯、牙買加、墨西哥(墨西哥灣、中部、東北部、西北部、東南部、西南部)、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波多黎各、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烏拉圭、委內瑞拉。 [7] 
引入:印度阿薩姆)、卡羅琳羣島、查戈斯羣島、中國(東南部、廣東、香港、台灣、澳門和廣西)、聖誕島、東喜馬拉雅、斐濟、印度、拉克代夫羣島、馬來亞、毛里求斯、緬甸、南塞島、尼泊爾、紐埃、菲律賓、澳大利亞(昆士蘭)、留尼旺、薩摩亞、蘇門答臘和泰國。 [7]  [9] 
微甘菊分佈圖 微甘菊分佈圖 [9]

薇甘菊生長習性

不同種羣的微甘菊其染色體類型不同,有的種羣為二倍體,有的為四倍體(這是微甘菊生存力極強的原因之一)。微甘菊從花蕾到盛花約5天,開花後5天完成受粉,再過5-7天種子成熟,然後種子散佈開始新一輪傳播,所以生活週期很短。開花數量很大,0.25平方米麪積內,計有頭狀花序達20535-50297個,合小花82140-201188朵,花生物量佔地上部分生物量的38.4%-42.8%。微甘菊瘦果細小,長橢圓形,亮黑色,具5“脊”,先端(底部)一圈冠毛25-35條,長2.5-3.0毫米,種子細小,長1.2-2.2毫米,寬0.2-0.5毫米,千粒重0.0892克。此外,微甘菊莖上的節點極易生根,進行無性繁殖。 [3] 
微甘菊幼苗初期生長緩慢,在1個月內苗高僅為11釐米,單株葉面積0.33平方釐米。但隨着苗齡的增長,其生長隨之加快,其莖節極易出根,伸入土壤吸取營養,故其營養莖可進行旺盛的營養繁殖,而且較種子苗生長要快得多,微甘菊一個節1天生長近20釐米。在內伶仃島,微甘菊的一個節在一年中所分枝出來的所有節的生長總長度為1007米。 [3] 
在實驗室控制條件下,微甘菊種子在25-30℃萌發率83.3%,在15℃萌發率42.3%低於5℃、高於40℃條件下萌發極差。光照條件下有利於種子萌發,黑暗條件下很難萌發。種子在萌發前可能有一個10d左右的“後熟期”。種子成熟後自然儲存10-60d,萌發率較高,貯存時間越長,萌發率越低。 [3] 
微甘菊種子細小而輕,且基部有冠毛,易借風力、水流、動物、昆蟲以及人類的活動而遠距離傳播,也可隨帶有種子、藤莖的載體、交通工具傳播。 [3] 

薇甘菊物種危害

微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在其適生地攀援纏繞於喬灌木植物,重壓於其冠層頂部,阻礙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繼而導致附主死亡,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有害植物之一。 [2] 
在中國,微甘菊主要危害天然次生林、人工林,主要對當地6-8米以下的幾乎所有樹種,尤其對一些鬱閉度小的林分危害最為嚴重。危害嚴重的喬木樹種有紅樹、血桐、紫薇、山牡荊、小葉榕;危害嚴重的灌木樹種有馬纓丹、酸藤果、白花酸藤果、梅葉冬青、鹽膚木、葉下珠、紅背桂等;危害較重的喬木樹種有龍眼、人心果、刺柏、苦楝、番石榴、朴樹、荔枝、九里香、鐵冬青、黃樟、樟樹、烏桕;危害較重的灌木植物有桃金娘、四季柑、華山礬、地桃花、狗芽花等。 [2] 
微甘菊又名小花假澤蘭,生長迅速,不耐蔭,通過攀緣纏繞並覆蓋附主植物,對森林和農田土地造成巨大影響。由於微甘菊的快速生長,莖節隨時可以生根並繁殖,快速覆蓋生境,且有豐富的種子,能快速入侵,通過競爭或他感作用抑制自然植被和作物的生長。在馬來西亞,由於微甘菊的覆蓋,橡膠樹的種子萌發率降低27%,橡膠樹的橡膠產量在早期32個月內減產27%-29%;在東南亞地區,微甘菊嚴重威脅木本植物,油棕、椰子、可可、茶葉、橡膠、柚木等都受危害。由於微甘菊常常攀緣至10米高的樹冠或灌木叢的上層,因此,清除它時常傷害附主作物。 [2] 
在廣東內伶仃島,發育典型的白桂木-刺葵-油椎羣落常綠闊葉林,幾乎被微甘菊覆蓋,除較高大的白桂木外,刺葵以下灌木全被覆蓋,長勢受到嚴重影響,羣落中灌叢、草本的種類組成明顯減少。疏林樹木、林緣木被微甘菊纏繞,出現枝枯、莖枯現象,呈現明顯的逆行演替趨勢。 [2] 

薇甘菊防治方法

薇甘菊除莠劑

使用除莠劑“草壩王”(Bentazon)和“毒莠定”(TORDON)處理微甘菊種子,使用藥劑濃度為0.4%的“草壩王”、0.2%的“毒莠定”。 [3] 

薇甘菊森草淨

使用70%嘧磺隆(SulfometuronMethyl),商品名森草淨,用藥量為0.1g/m²,用水稀釋2500倍噴施。施用森草淨應注意避開其他敏感植物(如葉榕、野貯麻、馬櫻丹等喬灌木及其他菊科、十字花科、禾本科植物),以免受藥害。 [3] 

薇甘菊田野菟絲子

利用田野菟絲子控制微甘菊危害,田野菟絲子能寄生並致死微甘菊,使微甘菊的覆蓋度由75%-95%降低至18%-25%,較好地控制微甘菊的危害,且不會對樣地內其他植物如重要的果樹,糧食作物,蔬菜及其他園林綠化植物造成傷害。 [3] 

薇甘菊紫紅短鬚蟎

利用紫紅短鬚蟎控制微甘菊,通過接種紫紅短鬚蠟的蟲卵,經過3個月後,可使微甘菊的藤葉成片黃化捲曲,6個月後,微甘菊的莖葉黃化,邊緣不整齊,橫向較窄,隨着時間的推移,微甘菊逐漸枯死。繡線菊蚜卻對微甘菊也有較好的控制效果。 [3] 

薇甘菊滅薇淨

“18%2,4-滴微乳劑,商品名:滅薇淨,是以植物源材料為主要活性物質的防除微甘菊專用藥。主要成份為2,4-滴、雙戊烯、輔以滲透劑、乙醇、尿素等。滅薇淨以“透皮給藥”途徑進入植株體內,通過對微甘菊體內的萜烯類和精油類化合物進行締合、溶解和置換,使微甘菊的生理、繁殖等器官受干擾,生理、生化功能失常而枯萎死亡,且難於再生。該藥劑兼具觸殺、內吸傳導作用。具有專一性、速效持久性、安全性、使用方法多樣性的特點。經農業部委託華南農業大學、雲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和廣西大學農學院進行田間試驗,防效在95%以上,具有較理想的持續控制效果。該藥劑是防治微甘菊較為安全、有效的防治藥劑,現已在廣東、海南、雲南等省廣泛應用。 [4] 
一、覆蓋度在輕度、中度、重度的非耕地的用藥量及施藥方法
  1. 在覆蓋度20%平均厚層20釐米以下,零星分散和輕度覆蓋的非耕地防除微甘菊的施藥方法。微甘菊覆蓋層小於20釐米匍匐式生長及零星分散的界定為輕度覆蓋非耕地。每畝用滅薇淨製劑100-160毫升/畝,加水量80升/畝(配成500-800倍濃度,在配藥桶內先加藥後加水)拌勻後,噴槍工作壓力為0.5-2Mpa噴藥,以上翻下扣全面施藥法,打濕內外層枝葉及根部土壤,一次施藥效防達90%以上,45-60天補漏噴。 [4] 
  2. 在覆蓋度21%-60%平均厚層20釐米以上的中度覆蓋非耕地使用滅薇淨防除微甘菊的施藥方法。 [4]  微甘菊覆蓋度21%-60%平均厚層20釐米以上界定為中度覆蓋非耕地。每畝用滅薇淨製劑170-270毫升/畝,加水量為135L/畝(配成500-800倍濃度藥液),噴槍工作壓力為2.5-3Mpa。在3米射程以內,用上翻下扣全面施藥法噴射藥液,45-60天補漏噴。 [4] 
  3. 在覆蓋度61%以上、平均厚層20釐米以上的重度覆蓋非耕地使用滅薇淨防除微甘菊的施藥方法。 [4]  微甘菊覆蓋度61%以上、平均厚層大於35釐米以上的界定為重度覆蓋非耕地。用滅薇淨製劑200-320毫升/畝,加水量為160L/畝(配成500-800倍濃度液),噴槍工作壓力為4-6Mpa,在5-6米射程以內,採用枝葉掃射處理和噴濕根部地面,噴槍伸入蓋層內上下左右轉動射藥,使內層及土壤充分接觸施藥,必要時結合人工防除處理。 [4] 
二、在林區、蔬菜、花卉、水源周邊地的用藥量及施藥方法
  1. 攀繞喬灌木,覆蓋樹冠或成樹丘狀微甘菊羣落的施藥方法。覆蓋樹木的微甘菊,一般均為多年生,蔓莖較非耕地的微甘菊粗大,配藥濃度一般為500倍濃度。噴藥前可用刀砍斷攀繞上樹的微甘菊藤莖再噴藥至地面濕潤,或用土壤處理法、土壤灌注法向土壤噴藥殺根。人工清除的藤莖可集中一起放入配藥桶內浸泡30秒處理。 [4] 
  2. 繞覆蓋1米以下雜草、矮小叢林植物的用藥量及施藥方法。根據微甘菊攀覆雜草的蓋率、蓋厚,選用500-800倍濃度液,噴槍工作壓力為3Mpa,噴至全株及根部土壤濕潤,45-60天內補漏一次。
  3. 在蔬菜、花卉、藥材、林果苗圃周邊地施滅薇淨防除微甘菊方法。每畝用滅薇淨製劑100-120毫升/畝,加水量為80L/畝(配製成750-800倍濃度藥液),噴槍工作壓力為0.3-0.5Mpa。有兩種方法施藥:一是脱下膠管上的噴槍,把輸藥膠管放在有微甘菊生長的周邊地面上,以一平方為一次流灌點,讓藥液自然流出濕潤周邊土壤,看地面濕潤均勻程度而轉移流灌點;二是把噴槍出口水壓調至最低成自流狀水柱,噴槍垂直向下槍口朝地面灌注法施藥。不用噴霧法施藥,避免藥液霧珠漂吹接觸蔬菜、花卉、藥材及林果苗。 [4] 
  4. 在水庫、魚塘、水渠、水源周邊地施滅薇淨防除微甘菊施藥方法。每畝用滅薇淨製劑150-200毫升/畝,加水量為100L/畝(濃度500-800倍),用上翻下扣全株及土壤濕潤法處理,在水中生長的要人工清除。從水中撈出的微甘菊枝莖集中放在配藥桶內浸殺處理。 [4] 

薇甘菊重點管理

2023年1月1日起,被列入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10] 

薇甘菊相關報導

深圳是中國國內受微甘菊侵害的“重災區”,受害面積超過2700公頃,林蔭道、公園、自然保護區都發現了微甘菊。在深圳梧桐山、仙湖植物園、深圳水庫周圍等生態敏感區,微甘菊危害發生率甚至已經達到60%。在生態環境相對獨立的內伶仃島,縱向從海拔6米至160米的範圍內都有它的蹤跡,橫向40%至60%的地區幾乎都被它覆蓋。考察內伶仃島的專家們發現,微甘菊的侵害還在惡化,整個島嶼幾乎成了植物的“墳墓”,六七米高的大樹也被它覆蓋絞殺而死。因野生芭蕉等果樹被微甘菊“屠殺”,島上600多隻獼猴的生活成了問題,餓得到處亂竄,最後只好靠人工餵食。廣東各地已紛紛傳出發現微甘菊的報告,廣州市郊的人和鎮2003年也發現了這種恐怖植物。專家稱,廣東韶關以南都有它的蹤跡,只是有的地方危害還不突出。 [6] 
粗略估計,僅珠三角地區每年因為薇甘菊的泛濫造成生態經濟損失約5億元;在整個分佈區,導致直接與間接經濟損失估計高達數十億元。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