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微暗的火

(納博科夫創作長篇小説)

鎖定
《微暗的火》是美國俄裔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創作的長篇小説。
《微暗的火》是一個由前言,一個999行的詩,正文註釋,附註索引等四年部分組成的文體,重點在評論引注部分,即逐行印證詩歌內容評述的片斷描寫方式,這是一種以學術文體寫小説的做法。
作品名稱
微暗的火
外文名稱
Pale fire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作    者
【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首版時間
1962年
字    數
183000

微暗的火內容簡介

《微暗的火》從構成上看,它由四大塊碎片組成:第一塊為詩“前言”、第二塊為一首題名為“微暗的火”的詩、第三塊為對題名為“微暗的火”的詩的“評註”、第四塊為對題名為“微暗的火”的詩的“評註”所做的“索引”。
作品的第一塊碎片為“前言”,是對長詩《微暗的火》所作的出版説明。在該詩的“前言”部分,敍述者以碎片化的方式追憶了長詩《微暗的火》的作者希德及他創作這首詩的情況。同時又藉機對其編注者的敍述者身份進行了自我介紹:金波特博士,華茲史密斯學院的教師,詩人希德的同事、鄰居和仰慕者,一個素食主義者,與同事關係不和睦的學者。此外,敍述者在宇裏行間還閃爍其詞地暗示他自己的另一重身份:贊巴拉國的流亡國王,同性戀者。
小説第二塊碎片是一首名為“微暗的火”的英雄雙韻體長詩,由999行詩句組成。該長詩共四章,以碎片化的敍述方式,詩人從其逝去的記憶長河撈起凌亂但閃着微光的碎片,以期捕捉其一生的光輝事蹟和形象。記憶的碎片以自傳體線性時間形式拼湊出詩人希德所歷經的滄桑世事:碎片從記憶裏慘遭殺害的連雀的陰影處展開,室外紛飛的大雪、世間的五顏六色、室外的景象、學校、木屋、山核桃樹、夕陽、白蝴蝶、小女兒、鞦韆、房屋、學舌鳥、電視機天線、父母的病逝、莫德姑媽、自己的童年時光與疾病、莫德姑媽的辭世、中學時代、希碧爾、婚姻、瓦奈薩、女兒出生、她的孤獨與痛苦、她的第一次約會失敗、女兒的自殺、內心的痛苦和迷茫、信仰的迷失、對死亡的看法、藝術的觀念、詩人的創作。這些無數的碎片再現了他“閃着微光”的一生,體現了他對生命、死亡以及藝術創作等的思考。
第三塊碎片為“微暗的火”的詩的“評註”部分,由一個名叫金波特的博士所著。敍述者聲稱這是對前而那首長詩的註釋,但很顯然,他的註解與詩句基本上沒有多少關係,而是以“碎片”的方式記述了他作為贊巴拉流亡國王和華茲史密斯學院的教授所歷經的生活變故以及他以為別人都不知道的詩人希德被殺的“真相”。其中一些內容完全是敍述者發表的對文學、藝術、宗教及精神分析理論等問題的見解,還包括很多植物學和昆蟲學知識。這裏的每一條註釋就是記憶裏的一個碎片,文本就這樣被分割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碎片。這些碎片以蒙太奇的方式組合起來,造成了敍事的非連續性和時空的跳躍和倒錯。讀者可以從他編注的任何一條註釋開始讀起,但都必須在反覆閲讀這些記憶的碎片並彼此參照才能最後整合出這個亦真亦幻的所謂“流亡國王”的傳奇故事。這些零散的碎片,還同時帶來一種內涵的不確定性。在大部分記憶碎片裏中,敍述者言之鑿鑿地聲稱自己的國王身份,繪聲繪色地描述自己的流亡經歷,但有些碎片卻又暗示那個所謂暗殺者格拉杜斯無非是敍述者的虛構人物,其暗殺之路只存在於同樣是虛構的詩行之中。部分的碎片片段則顯現出敍述者是個典型的迫害狂、妄想狂,時常出現幻覺。
進入了最後一個碎片——索引。在這個部分,作者再次隱藏起了所有的虛構痕跡,煞有介事地對註釋中提及的人名、地名、事件作了清楚明瞭的索引和解釋,其信息與評註中的幾乎一致。讀者剛剛對評註內容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又被敍述者這看上去很像回事的索引再次引入了迷津。 [1] 

微暗的火作品目錄

前言微暗的火——一首四個篇章的長詩評註索引 [2] 

微暗的火創作背景

納博科夫的《微暗的火》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文化已經商品化,而商品又己經被符碼化。也就是説,文化只有成為商品進入市場,才能被炒作和被關注。納博科夫的寫作必然被包容在強大的文化產業中、並且被強大的文化產業的運營成規規定着,他通過寫作進行的自我塑造面臨着被文化產業機制後面的權力話語的改造、言説和壓抑。 [3] 

微暗的火人物介紹

金波特
金波特是以贊布拉國家前任國王。從他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在俄羅斯北部,有一個國家非常富饒統一,但隨後被一場改革所摧毀。國王改名金波特,逃到美國的一個大學教書,並時刻擔心從他國家來追殺他的殺手。這一情況有很多證據支持。首先,金波特有很明顯的俄羅斯口音,並且他還留着具有來自北方明顯特徵的絡腮鬍。沒有人知道他到底來自哪裏,他在美國也沒有親近的朋友,他的家鄉在哪裏對於大家來説都是一個謎。 [4] 
希德
詩人希德是一個被異化的藝術家。在小説中,在希德身上最大的異化表現在詩人在詩作的結局虛構自己在詩完成後中彈而死的一幕,然後又虛構金波特來為自己的詩作加註釋、編索引,自己則完全“消失”。他在自己與創作之間造成的分離比例之大足以是讀者認為是金波特虛構了希德,因為從表面看來,他是在詩人死後才為詩作加註的。納博科夫在小説中把希德表現為蒲柏式的人物,把自己隱藏在註釋者瘋狂的面具後面,讓讀者分不清楚是希德虛構出了金波特的對詩作註釋的行為還是金波特對詩作的註釋和修改使讀者產生了錯覺。 [5] 

微暗的火作品鑑賞

微暗的火作品主題

異化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反覆表達的一個主題。納博科夫利用這一概念來表現小説中人物被扭曲了的個性。馬克思認為:在一種文化中,當人不能辨別屬於自己的產品時,便發生了異化。而小説《微暗的火》卻表現出人不僅發生了異化,而且人們樂於被異化;藝術家在他本人與創作之間製造分離的正比例越大,他就越滿意。小説中的詩人希德就是一個喜歡被異化的藝術家。他虛構了自己詩稿完成後即刻中彈而死的場景,接着又想象出金波特在自己死後為詩歌加註釋和索引,隨即完全消失。他在自己與創作之間造成的巨大分離,使得讀者認為完全是金波特虛構了希德。而事實上,希德正是小説中前言、詩、註釋和索引的主要作者,金波特只是希德的影子,他們實際上是同一個人,詩人希德把自己隱藏在金波特瘋狂而具的背後。納博科夫認為:異化不僅存在於人與來世的分離,而且存在於人拋棄自我而去充當欺騙性的角色的傾向。小説中的金波特瘋狂且自負,極端地拋棄自我,被徹底異化了。當他是贊布拉王子時,就有同性戀和雞姦的癖好,為此,重病的母親布蘭達王后十分擔憂金波特以及國家的前途。無論是女伯爵的女兒弗露爾還是後來的王后蒂莎都未能糾正金波特的性變態行為。金波特性行為造成的異化使他無法獲得正常的情愛、實現圓滿的婚姻及履行繁衍後代的責任。由國王變成了一位大學教師是金波特表現出的另一種異化。古往今來,成為某一領域專家的國王寥寥無幾。而小説中,由於長期受到叔父康莫爾這位偉大的莎士比亞翻譯家的深遠影響,贊布拉的末代國王金波特熱衷於文學研究,且學問己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儘管他清楚地知道,一位國王身穿學者長袍出現在大學講台上傳授知識,是極不合適的。但是,被革命廢黔後的贊布拉國王逃到美國,成了華茲米斯大學的金波特教授,他用假名,化重裝,戴假髮,在大學裏講課,終於實現了自己偉大的學者夢。
小説《微暗的火》中表現了人們對於死亡的不同意識,這是小説揭示的另一個現實,也是小説的重要主題之一。希德的獨生女兒海澤爾因肥胖、醜陋而一直生活在孤獨、自卑、痛苦和不幸中;終於有一天,她絕望地走上了薄冰覆蓋的奧米加湖面,落水自殺。金波特在索引中這樣評價:海澤爾“痛恨生活的醜惡,喜歡死亡的壯美,應受到人們的極大尊敬”。由於深知贊布拉人擅長拭君行為,這位前贊布拉國王金波特一直生活在對刺客和死亡的極度恐懼中,因此,惶惶不可終日的金波特就在註釋中安排希德被贊布拉派來追殺自己的暗殺者所誤殺而死,他用荒誕的形式,把想象的暗殺行為與希德的詩作聯繫起來。金波特通過在監獄與暗殺者的談話,使讀者相信:暗殺陰謀始於希德詩作剛剛開始時。金波特真正的目的在於,使希德在被暗殺之前,完成賦予光榮的贊布拉及國王以新的詩的生命的使命。詩人希德深思過並十分熟悉死亡,他的詩歌自始至終都在探討死亡:他在來世準備學院作過關於死亡的講座;心臟病突發與死亡擦肩而過;對姑媽和女兒的離世傷心不己。但他樂觀地認為:死亡是走向不朽的必然之路。希德對於死亡,既無準備也無遺憾。他自比為詩歌伊始的那隻撞死的連雀的影子,可以在想象的藝術世界裏自由飛翔並獲得永生。 [6] 

微暗的火藝術特色

不確定性
根據對小説內容的分析,希德的詩歌和金波特的評論完全講述了兩個小同的故事。這兩個文本完全可以被分成兩個故事。由此看來,自從書籍出版以來誰是故事敍述者這一問題就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在閲讀小説的過程中,讀者可以總結出六種可能。首先,金波特一直在説真理並且是唯一的真理。他是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他失去了王國以贊布拉這一情況是真實的。第二,金波特是流亡國王也是以贊布拉真正的國王。第三,希德的故事是真實的,而金波特就是一個俄羅斯移民,他在美國的真實名字是波特金。關於以贊布拉王國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幻想出來的。第四,金波特是一個俄羅斯移民,小僅與以贊布拉王國有關的事是他的想出來的,而且關於希德和希德的詩歌也是他想象出來的。他想象出來以贊布拉王國和國王,並且他才是這首詩歌、評論和其他部分的作者。第五,希德根本沒有死,因此根本也就不會出現金波特或者波特金、查理二世,也不會出現格萊迪斯或者傑克·格雷。是希德想象出所有的人物以及事件,並且寫了這個詩歌、評論以及其他部分。第六,一切從以贊布拉王國、國王、金波特到希德和他的詩歌都是某個人想象出來的,這個人既不是希德也不是金波特。 [4] 
元小説
作者運用元小説的敍事策略,既突出故事是虛構的同時又削弱故事是模仿的錯覺,同時增加了文本的層次,大大擴展了作品的換層敍述。元故事層中也可能納入外故事層和內故事層,如果人們將希德的詩歌看做是一個相對自給自足的元故事層,那麼金波特的敍述則是植入其中的兼具內外故事層的敍述體系,敍事是完全自由的,如何解構敍事的層次結構也因人而異。然而對這類本身自相矛盾、具有詭辯性質的雙重或多重故事,往往因為敍述者的變換,人物身份的真實性會出現錯亂。 [7] 
碎片化
《微暗的火》的碎片化敍述策略的文學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而:第一,消除了小説的時空感,使創作突破時空限制,能自由地在不同的時空裏穿梭;第二,強化了小説的荒誕感;第三,揭示了文學創作的遊戲本質。
首先,作者對敍述場景、內容、時間、空間的不同處理使傳統的時空觀念變得模糊。在納博科夫的敍述中,時空是相通的,人物的進出是自由的。時空呈現出一種多樣性、遊戲性、非中心性、零散化、不確定性、流動性的狀態。過去從來沒有遠離,現在就在記憶的時空裏短暫且頻繁地來回閃現,歷史、現在和未來在記憶的時空裏交匯、碰撞、消解、融合。倒敍、預敍、省敍、贅敍等敍事手法相互交織、融匯、疊加。歷史、統一、秩序和完整感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時空的非連續性、錯亂、不確定和多極感。讀者可以跟隨着納博科夫毫無拘束地暢遊在記憶碎片的時空裏。
其次,納博科夫對時間的碎片化處理強化了小説的荒誕感。使用蒙太奇的寫作手法,納博科夫構築了一個奇異而荒誕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過去總是與現在交織在一起。碎片化的敍述模式打亂了讀者的認知和閲讀過程,使讀者的認知始終是不確定、不完整的,難以進入一個虛擬的現實世界。因此,讀者讀到這樣的敍述時,會有耳口一新的感覺,雖震驚但有趣,最終感受到後現代主義作品的荒誕效果。碎片化的敍事模式凸顯了文本的後現代特徵,製造出特殊的關學效果,突破了傳統創作手法的時空觀,強化了《微暗的火》的荒誕效果。
此外,納博科夫的碎片化的敍事策略揭示了文學創作的遊戲本質。納博科夫在《微暗的火》這部小説中採用的碎片化敍述模式體現出一種隨心所欲、玩世不恭、遊戲創作的傾向。這種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對於真理、歷史和規範的客觀性以及創作身份一致性、權威性的懷疑,從而對人們所熟知的既定創作模式進行顛覆、對抗。傳統創作理念的權威性受到懷疑和挑戰。總體化、普遍化、本質論等種種傳統的完整創作理念體系徹底瓦解。在這種“遊戲創作、遊戲人生”的創作理念的指引下,納博科夫拋棄了傳統創作對事物現象或本質外在客觀性、確定性的追求,他用碎片化敍事打破一元中心敍事,強調差異,主張多元化,倡導將世界看作一個不確定、多元開放不斷演進變化的存在。在《微暗的火》中,納博科夫否定傳統敍事對意義的追求,綜合採用模仿、拼湊、象徵、反諷、戲擬、象徵、互文等創作手法,隨意改寫文本意義、形式和結構,其遊戲文宇、遊戲創作的本質得以彰顯。 [1] 

微暗的火作品評價

美國女評論家瑪麗·麥卡錫:“《微暗的火》是20世紀偉大的藝術作品之一”,“《微暗的火》是一個玩偶匣、一塊瑰麗的寶石,一個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難的棋局,一場地獄般的佈局,一個捕捉評論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組織的小説”。 [3] 

微暗的火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Nabokov,1899-1977),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説家和文體家。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説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誌》、《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説。1955年9月15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並引發爭議。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8] 
參考資料
  • 1.    曾濟民.碎片裏的記憶——《微暗的火》的碎片化敍事策略及其文學價值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 2.    [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著 梅紹武 譯.微暗的火.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08-01 :目錄頁
  • 3.    鄒波.《微暗的火》中的寫作者[D].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2005
  • 4.    甘露.淺析《微暗的火》中的不確定性[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年01期
  • 5.    重疊的人物 虛幻的現實——解讀納博科夫作品《微暗的火》[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年11期
  • 6.    孤獨·異化·死亡——納博科夫小説《微暗的火》評析[J].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 7.    李欣池.無窮無盡的鏡中之象——論《微暗的火》的敍事層次與轉敍手法的運用[J].新餘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 8.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