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微分干涉顯微鏡

鎖定
用於觀察活細胞顯微結構的細節,利用兩束光線通過光學系統中相位的變化發生相互干涉,從而增強樣品反差,實現對非染色活細胞觀察。微分干涉顯微鏡適於研究活細胞中較大的細胞器。將微分干涉顯微鏡接上錄像裝置,可以觀察記錄活細胞中的顆粒及細胞器的運動。
中文名
微分干涉顯微鏡
外文名
differential-interference microscope
用    途
用於研究活細胞的顆粒以及細胞器

微分干涉顯微鏡儀器簡介

1952年, G. Nomarski在相差顯微鏡的基礎上,發明了微分干涉顯微鏡(differential-interference microscope),又稱Nomarski相差顯微鏡。微分干涉顯微鏡是以平面偏振光為光源。光線經稜鏡折射後分成兩束,在 ,不同時間經過樣品的相鄰部位,然後再經過另一稜鏡將這兩束光匯合,從而使樣品中厚度上的微小區別轉化成明暗區別。微分干涉顯微鏡更適於研究活細胞。如果將微分干涉顯微鏡接上高分辨率錄像裝置,就可以用來觀察並記錄活細胞中的顆粒及細胞器的運動。計算機輔助的微分干涉顯微鏡可以進一步提高樣品的反差並降低圖像的背景“噪音”,使一些常規光學顯微鏡難於觀察的一些顯微結構,如單根微管(直徑約 24 nm)等也可以在光鏡下分辨出來。其分辨率比普通光鏡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從而為在高分辨率條件下研究活細胞提供了必要的工具。應用這一原理製備的錄像增差顯微鏡(video-enhance microscope)可以用來直接觀察顆粒物質沿着微管運輸的動態過程。 [1] 

微分干涉顯微鏡光路簡述

非偏振光,經過45度偏振片,再經過稜鏡,被分成兩束互相垂直的偏振光,再經過聚光透鏡,光線到樣品&載物台,經過樣品作用,光發生了相移,又經過物鏡聚光透鏡的會聚,再次到稜鏡上,稜鏡將兩束互相垂直的偏振光重新組合成同一偏振方向(相位差異被轉換到幅度上),即135度偏振方向,這引起光的干涉,造成圖像的增強或變暗,視光程差而定,再經過135度偏振片,去掉直接傳送的光。
參考資料
  • 1.    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細胞生物學(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