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徭,漢語二級字 [3]  讀作徭(yáo )。基本字義是古代統治者強制人民承擔的無償勞動:徭役。
中文名
拼    音
yáo
部    首
倉    頡
HOBOU
鄭    碼
OIEZ
注    音
ㄧㄠˊ
漢字結構
左右結構
部外筆畫
10
總筆畫
13
五筆98
TERM
四角號碼
22272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U+5FAD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a. 通“徭”
b. 姓
詞性變化 <名>
a. (形聲。從彳(chì))
b. 同本義 [forced labor;corvée]
徭役多則民苦。——《韓非子·備內 [1] 
c. 又如:徭力(工役勞力);徭夫(服勞役的民夫)
d. 歷史文獻對瑤族的稱謂。如:徭洞(瑤族人居住的山洞;借指瑤族人)
常用詞組
a. 徭役 yáoyì
[corvee;forced labour] 古時官府向人民攤派的無償勞動。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玉篇》餘招切,音遙。役也。《周禮·天官·冢宰》徒百有二十人。《注》此民給徭役者。《後漢·第五倫傳》倫為鄕嗇夫,平徭賦。
《韻會》通作繇。《前漢·景帝紀》省繇賦。
《韻會》亦作𧪬。《前漢·宣帝紀》擅興𧪬役。《廣韻》《集韻》《類篇》𠀤作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