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循衣摸牀

鎖定
症狀名,指患者神昏時,二手不自主地撫摸衣被或牀緣的動作。多見於邪盛正虛或元氣將脱的危重病候。
中文名
循衣摸牀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出    處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目錄

循衣摸牀概念

指患者神昏時,二手不自主地撫摸衣被或牀緣的動作。

循衣摸牀解讀

循衣摸牀,出自《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亦做捻衣摸牀。指患者神昏時,二手不自主地撫摸衣被或牀緣的動作。多見於邪盛正虛或元氣將脱的危重病候。循衣和摸牀是神昏患者的常見無意識動作,其中病人手撫衣被,如有所見,稱之為循衣;手常摸牀,似欲取物,稱之為摸牀。
《傷寒括要》捲上:“循衣摸牀,必兼見撮空及怵惕。肝主筋,肝熱甚,故動惕也……仲景主下者,因其不大便也。若內無燥屎,而脈重按無力者,往往以大不氣血而愈。此法外之變通也。”沈金鰲《傷寒論綱目》:“王肯堂曰:循衣摸牀,危惡之候也。有二症,一由太陽中風,以火劫病,因成壞病,捻衣摸牀,此則小便者生,不利者死。一由陽明裏熱之極,循衣摸牀,此則脈弦者生,脈濇者死也。”《瘟疫論·補瀉兼施》:“證本應下,耽遲失治,或因緩藥因循,火邪壅閉,耗氣搏血,精神殆盡,邪火獨存,以致循衣摸牀,撮空理線,肉瞤筋惕,肢體振戰,目中不了了,皆緣應下失下之咎。邪熱一毫未除,元神將脱,補之則邪毒愈甚,攻之則幾微之氣不勝。攻之不可,補之不可,補瀉不能,兩無生理。不得已勉用陶氏黃龍湯。”《醫宗金鑑》:“循衣摸牀有二因,太陽火劫熱傷陰,小便利生不利死,陽明熱極熱彌深,皆緣三法失成壞,脈實堪下弱難禁,虛實陰陽難辯處,獨參六味可回春。”

循衣摸牀中醫應用

一、臨牀意義
危重病症的診斷。循衣和摸牀都是神識迷亂的表現,多見於熱病之中,肝熱熾盛,擾亂心神者,多見循衣的現象,陽明熱結,心神迷亂者多見摸牀現象。《醫學綱目》談到:“病人手尋衣及亂捻物者,肝熱也。”《政治準繩·察身》指出:“凡傷寒傳變,循衣摸牀,兩手撮空,此神去而魄亂也。”
二、《傷寒論》中循衣摸牀的分類
《傷寒論綱目》曾言:“王肯堂曰:循衣摸牀,危惡之候也。有二症,一由太陽中風,以火劫病,因成壞病,捻衣摸牀,此則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一由陽明裏熱之極,循衣摸牀,此則脈弦者生,脈澀者死也。”其言總結了《傷寒論》中對本證的論述。實際上,此證雖病起不同,或因中風誤火,或因陽明熱熾,然其理基本一致。
1、熱熾津枯循衣摸牀:《傷寒論》111條雲:“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燻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牀,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其證神識昏糊,譫語躁擾,或發黃,或衄血,而身熱口渴、脈數舌紅,自在不言之中。在一派熱象中而見手足躁擾,捻衣摸牀,神識昏糊,則屬熱極津枯,陰不斂陽,陰陽欲離之險兆。仲景未言治法,而其“小便利者,其人可治”一語,則示人急當瀉火救陰,如後世之紫雪丹、安宮牛黃丸,或其他清熱解毒、涼血養陰之劑如犀角地黃湯等,皆可酌情選用。
2、陽明腑實循衣摸牀:陽明腑實重證,濁熱攻心,神識錯亂,也可見到本證。其證伴見腹滿便難,潮熱汗出,脈實苔糙等。治宜苦寒攻下,方用大承氣湯。其證與前證略有所異,前證熱極津枯而無腑實,且血分受累,故發黃衄血,身體枯燥;本證燥熱腑實相結,故潮熱譫語,腹滿便難而脈實苔糙。證有所異,而治法方藥自異。
[1-5] 
參考資料
  • 1.    主編:李經緯、餘瀛鰲、蔡景峯、張志斌、區永欣、鄧鐵濤、歐明.《中醫大辭典》第二版:人民衞生出版社,2004年4月
  • 2.    總編主編:吳大真,餘傳隆.《中醫辭海·下》: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年
  • 3.    主編:吳謙.《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牀經典名著·醫宗金鑑》: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
  • 4.    主編:張樹生、肖相.《中華醫學望診大全第3版》: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
  • 5.    主編:李家庚.《張仲景症狀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年